花花华桦

实名认证
27 关注
40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阳了若干天,终于转阴了。赶紧到百万庄邮局,去寄几本已经延宕多时的书友购书。

邮局的门开着,但只有邮储那边有人,邮政业务这边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连灯都没开。

门口保安不待问,朝那边努着嘴:“回去吧!都阳了,没人上班!”

全民向阳大潮中,最扎心的一句话:“之前没有客户,现在连员工也没了。”

我家附近南、北、西三个方向上的麦当劳全停业了。空荡荡的百万庄大街简直可以当人行步道。

以前看新闻,总有确诊患者家庭里没有被感染的,这回倒好,就没听说有漏网之鱼的,一人得,全家得。疫情刚开始大家还调侃,若没有阳性朋友要检讨自己的社交能力,现在好了,不管是社牛还是社孔,朋友全阳,阴性已经要清零了。

认识的人中,还真有一个坚持到现在的:他把自己关在家里,靠吃方便面续命,不订外卖,不叫快递。不出门,更不下楼。

希望赶紧阳康,虽然我们在见证着历史,可往往身处历史中的人很煎熬,尤其是小人物。
...展开全文
7093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23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一本杂志和它表现的生活

《生活月刊》曾经是最贵的杂志,8开本,200页,全彩铜版纸,厚厚的一本,有三斤多重。最初的英文名字叫Citymagazine,看出办刊人的中性追求,它的办刊宗旨很玄很时髦:“生活的禅意,生命的教育。”栏目的名称也玄妙抽象,叫天、地、人、真、善、美、诗、礼、乐。上网查了一下,这个刊物现在还在持续,在纸媒衰落的今天,能坚持下来,还是不容易的。

说说这六期杂志里的一些内容吧:

《无垠天堂寄寓奥修境界》,关于奥修,众说纷纭,因为其公开宣扬通过性能量达到人的超意识,被西方媒体称为“性的大师”。这位大师生前拥有93辆不同颜色款式的劳斯莱斯,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劳斯莱斯的人,都来自门徒馈赠。奥修曾说:“我是地球上最穷的人,一分钱没有,但我想让这些人看到,是什么在吸引他们注目……没有那些劳斯莱斯,他们一个问题都不会问的。”他生前在位于印度普那郊外的克莱岗公园建立了奥修国际静坐中心,占地40英亩。那里有流水金字塔,有禅道花园,有雪白大理石道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修行冥想,相亲相爱,宛如天堂,而出了这个美丽园,就是混乱肮脏的城市。

Chen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反思自己这一代香港人的成长历史,赶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不愁找不到工作,我们晋升特别快”,“我们从小就知道用最少的投资得最优化的回报,而回报的量化,在学校是分数,在社会是钱。这成了我们的习性。”“我这代有了这样的全民共识,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整代的精英都强化了本来已有的投机属性,一心想发容易财。”这一代是名副其实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们的问题所在,香港的好与坏我们都要负绝大责任。”

《持灯的使者》是14名翻译家的采访,包括戈革、钱春绮、草婴、叶渭渠、李文俊、柳鸣九、范景中、林少华、汤永宽、余中先、陈众议、董强、黄灿然。他们虽然走上翻译的路径有别,但都热爱翻译,还有对某种理念的坚守。

钱春绮:我主要翻译诗歌,因为第一,翻译诗歌的人太少,第二,翻译德语诗的人更少,第三,我自己也写诗的,像诗歌的韵律、音步,很难翻的,不会写诗的人翻不来啊,出来不像诗的。(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曾引用钱春绮先生的译诗: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

叶渭渠:我们透过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这三位代表当代日本文学的大家极其文学,既可以看到一个美丽的日本,一个暧昧的日本,还可以看到一个复杂的多重性格的日本。
汤永宽:我翻译的作家里面,最美的文字,还是雪莱和泰戈尔的,我认为(中国的)新诗是失败的,不讲究文字。

《灵感与激情》,13位作者撰写他们与自己心目中大师“相逢”的故事,比如余华就说他写作最早模仿川端康成,后来走入了死胡同,山穷水尽之时,又邂逅了卡夫卡,“在我即将沦为文学迷信的殉葬品时,卡夫卡在川端康成的屠刀下拯救了我,我把这理解为命运的一次恩赐。”田沁鑫说黑泽明电影的结尾:“像是有一双眼睛,瞪了你一眼。”马丁·西科塞斯之于贾樟柯:“他跟你谈电影,没有谈调度怎么灵活,结构怎么样,他只说他的叔叔,只说他的往事,我觉得他可以全身心进入电影,又可以从电影里出来,就像一个得道的老妖可以随意畅游。”

《逝去的城门》是对北京城门的追忆,张先得先生的水彩画是这些城门的“遗照”,他的这一工作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1990年才最终画全了北京明清城墙的城门,有一百余张,严格按照写实的手法创作。有些城门拆得过于神速,画家未能“抢救”成功,只能靠照片,有些照片找的很不容易,比如东安门的照片是在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时事画报》上找到的,“为什么一些美好的事物,总是在它们被毁掉之后,人们才觉其美好呢!”

《奥杜邦,一直在飞翔》,奥杜邦笔下的鸟,美丽安详,但画家本人,在达尔文的回忆里呈现的是这样一副尊容:“衣服粗糙简单,黝黑的头发在衣领边披散开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鸟类标本。”在做生意失败后,奥杜邦全身心投入绘鸟工作中,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任何资金,我的才能就是支柱,我的热情就是方向。“奥杜邦的工作得到了妻子露西全心全意的支持:“我若是一个爱妒忌的妻子,一定活得很辛苦,因为每一只鸟都是我的情敌。”

总之,这杂志很沉,很厚,里面的文字和图片精心布局,即使平庸的文章也好像有了气场,在现在自媒体和短视频泛滥的年代,读纸上的文字,那种宁静闲适的感觉是跟刷屏完全不一样的。那些文字和图片固化在纸上,好像把时间也留在那一页页纸上了。
...展开全文
513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陶庵回想录》里的名人掌故


《陶庵会想录》的作者陶亢德,曾编过《生活》《论语》《人间世》《宇宙风》这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杂志,跟当时很多文化名人,如鲁迅、周作人、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巴金等颇有来往,所以在他的回忆录里就记有一些名人掌故,看着还挺有趣的。

比如鲁迅与林语堂的交恶,缘于二人在《人间世》出版的意见不和,鲁迅认为先前的《论语》已经很无聊(二刊都为林语堂主办),听到林还要继续办《人间世》,认为“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于是写了一封信劝他放弃,结果林语堂回信说等他老了再说。鲁迅认为自己作为朋友的一片诚挚意见,却被对方认为是“暮气”沉沉,乃生误会,后又有一系列事件,最终隔袍断交。

因为《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的主编都是林语堂,陶亢德是编辑,二人交往最多,所以关于林语堂的叙述也最多,他认为林语堂很想特立独行,脱俗傲世,其实却是“循规蹈矩,不大真的做出惊世骇俗之举”的。林语堂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英文了得,从小就在教会学校读书,熟知“使古都耶利哥城陷落的号角”,却不知“孟姜女的眼泪冲倒了一段万里长城。”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是后来恶补的,他后来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使他在国际上名声大噪。林虽号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但热衷于将中国的故事用英文讲给外国人听,却不屑于将外国人的故事翻译给中国人听,鲁迅与他交恶前,曾劝他翻译一些英美文学,被他拒绝。书里还讲到孟十还有意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翻译成中文,被林语堂在背后讥嘲“有没有神经病”。陶亢德认为,林很精明,走的是一条实惠的实用主义道路,可能在他看来,中译英比英译中更名利双收。

大家都知道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的芸娘特别欣赏,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子。但陶亢德在回忆录里却说,这其实有林语堂个人的原因,林夫人虽然对林语堂照顾周到,但却不是中国古书中的佳人,没有芸娘吟诗作赋的本事和妩媚婀娜的风姿,而林语堂虽然一肚子洋墨水,却慢慢以中国古才子自居,不敢钟情活美人,只好寄情于古人。

今人看芸娘,最不可接受的是她那样热情地为自己的丈夫纳妾,还因为妓女憨园的别嫁而郁郁寡欢,终至不治。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里倾力描写的木兰,也有芸娘的影子,比如她也支持为丈夫纳妾,她的理由是,为人妻者没有妾,就如同花瓶里的花虽好,却没有绿叶扶持一样,或者犹如一个皇太子缺少一个觊觎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倒好像纳妾不但于男人得利,于女人也能满足虚荣心。这种想法对于今天的女性简直匪夷所思。

书里还有郭沫若的故事,书里有两处趣闻描写:《宇宙风》约郭沫若写游记,郭回信说,游记文章需要旅行,如能借他一二百元钱,他有了旅费,便能写了。陶亢德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要求”,真的就汇了一笔钱给在日本的郭沫若,还表示如果写游记困难,写自传也可。果然,后来郭沫若寄一篇自传来,这种约人写游记还负责游资的做法,实在令今人羡煞;另有一趣闻,说郭沫若擅长演讲,无论姿态、声调都不平凡,特别是到听众可能鼓掌的时刻,他的话一定中断停止,给听众以鼓掌的机会。

《骆驼祥子》最早是在《宇宙风》分期发表的,老舍当时在齐鲁大学任教,他在给陶亢德的信中说自己只想创作,但是又担心“零星卖文,即使事实上能够篇篇卖钱,也总觉得不能安心”。陶亢德遂建议杂志按月付他固定稿酬,“以做他去做一个职业作家的生活底子”,果然杂志每月付老舍80元,老舍则每期贡献四五千字的文字,刊载成长篇小说,即《骆驼祥子》。

可见卖文为生,走职业作家之路,在哪个时代都不容易,即使如老舍那样的名气,照样要为生活而担心。
...展开全文
1.7万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2
午门看展——《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

慕名而去故宫午门看《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特展,105件展品不算多,可竟然看了三个小时。出来感觉就好像一件件器物如曲水流觞的酒杯一样在流动,一件件书法和绘画作品在眼前如宣纸飘过。

展览分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委怀琴书”,位于午门西雁翅楼。展出的是书房用品和赏物,是“象与意”的“象”的部分,诸如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古籍善本,还有一些书房里的赏器,比如瓷器、玉器、青铜器等。

展厅最显眼的是乾隆书房“五经萃室”,匾额为皇帝御笔,匾额之下是一紫檀木框炕屏,屏心是乾隆所著《五经萃室记》,屏前是楠木六屉炕桌,专用于收藏岳飞之孙岳珂校刻的五经。

一幅巨大的宣纸从天而降,展台设计成巨大的书案形式,笔墨纸砚陈设其上,无一物不求其精,做工不求其繁。有一把古琴名曰“玉壶冰琴”,是南宋时名家所制。

《清人卢见曾借书图轴》画的是一间文人书房,连竹房开敞明亮,卢见曾持书远望,背后是高大的书架,一童举书上架,一童抱书外出,以示有借有还,堂后梧桐、绿竹、环境优雅。

《乾隆是一是二图》描绘的是皇帝的书房,乾隆身着汉服,坐在书房里赏玩文物。在他身后的山水屏风上,悬挂着一幅同样容貌的半身画像,形成画中画的效果。有上角有乾隆题诗: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可思。

第二单元:“正谊明道”,位于午门正中,以书画为主,而有“意”的含义。

两幅巨幅宣纸立轴,将展厅隔成三部分。

写有“山光满几”的宣纸立轴一侧,是“修身养性”部分,四个字取自倪瓒行楷书作品《淡室诗》轴,有两句赞友人风骨:“白云且结无情友,明月幽禽与往还。”诗末有跋:“八月廿日,过宗道云栖楼,命余赋子安淡室诗。因赋,是日疏雨生凉,山光满几,殊有幽兴也。瓒”。

文徵明《猗兰室图》,一间掩映于苍松之间的书斋,屋前屋后,兰花与杂草共生,主人对客正弹奏琴曲《猗兰操》,表达一种贤者生不逢时、遗世独立的感慨。

唐寅《双鉴行窝图并书记册》是为友人汪荣“双鉴行窝”书屋所作,以夹室二池喻双鉴。说明修养心性以明道的重要性。

两幅宣纸立轴内侧分别是两个皇帝的匾,崇祯皇帝行书“思无邪”匾和乾隆皇帝“正谊明道”匾,遥遥相对,表现“家国情怀”的主题,展品主要有:

乾隆楷书《大宝箴》和行书王禹偁《待漏院记》题辞卷,前者论述为君之道,后者论述为臣之道。

宋文天祥《上宏斋帖卷》、明徐渭行书《昼锦堂》轴、陈淳行书《岳阳楼记》卷。三文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庙堂之音。

一个西周晚期铸造的虢叔旅钟,位于中轴线上,上刻铭文,追述祖先功烈并祈愿福荫子孙。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仰观宇宙”,主要陈列三幅名作,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皆是中国美术史上名作

第三单元:“结契霜雪”,位于东雁翅楼,以曲水流觞布局,将古人三友同德、雅集唱和的主题表现出来。

三友同德,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松喻直,梅喻谅,竹喻多闻,对应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入口即可看到乾隆书房“香雪”的复制还原,室内松竹梅贴落与宣石假山组合,与室外园林中真实的天空、假山和植物相互呼应,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看这个展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个文人雅集不得不知:

第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兰亭雅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述及此事,展厅里有米芾《行书兰亭序跋赞卷》、董其昌行书临柳公权兰亭诗卷、沈时《兰亭修禊图卷》等。

第二个是宋代的西园雅集,元丰年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李之仪、晁补之等人在驸马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饮酒赋诗作画,称为“西园雅集”,展厅中明人西园雅集图卷呼应了这一盛会。

第三个是元代的玉山雅集,吴中富商顾瑛花巨资构筑“玉山草堂”,广邀天下名士,举行雅集百余次,前后十数年,几乎囊括了元代后期所有名人,呼应这一盛会的是一块“造云石”,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块有确切题刻的元代赏石。
总之,看完展还是很有收获的,尤其是面对有形之物,参察其产生和流转过程,由小及大,由物质而精神,由象及意,顿时觉得一支笔、一方砚、一把琴都有了满满情怀。
...展开全文
2597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打卡恭王府

天蓝得像海,枫叶似火,银杏铺了一地碎金,这么好的天气,不去什么地方打个卡,都觉得辜负了这秋末初冬的好天气。

于是走进了恭王府。

恭王府的“三绝一宝”已是尽人皆知,不妨再罗嗦一遍,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福字碑,现存惟一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和180多米长的后罩楼,那一宝是数不胜数的蝙蝠图案,门窗、梁坊、灯饰物上随处可见,处处以“蝠”喻“福”。据说恭王府里有9999只蝙蝠,再加上“福”字碑,正好是“万福”,前有蝠(福)池,中有福字,后有蝠(福)厅,求福之意,拳拳可表。

不过这次的注意点是各处建筑的名称,可算是把中国建筑的门类一网打尽了,殿有银安殿,台有邀月台,楼有大戏楼,堂有安善堂、嘉乐堂、明道堂,轩有多福轩、棣华轩,室有葆光室,亭有妙香、沁秋亭,此外还有院、坞、圃、厅、桥、塘、榭、簃、房、庙,“簃”查了字典,跟”移“同音,指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于书斋的名字。恭王府内有“韵花簃”,取“赏花听曲”之意。还有一些名字,如“曲径通幽”、“吟香醉月”、“垂青樾”、“绿天小隐”、“澄怀撷秀”……总而言之,景观特点和园主人意趣要相互结合。

这才是真正的豪宅,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论民间传说和珅怎么巧布风水,也挡不住这位权臣在乾隆驾崩仅仅15天之后,就被嘉庆勒令自尽;恭亲王如何万“蝠”祈福,也救不了大清王朝走向末日,王府最终易主。

幸运的是,王府被辅仁大学买下,成为辅仁大学女院校舍,多福轩成为阅览室,后罩楼为女生宿舍,私属皇室宅园变身为文化教育之所,这座豪华府邸和美丽园林得以保存完整。

女作家张秀亚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曾经回忆:“那校舍原是逊清恭亲王的府邸,朱红的门、柱,琉璃瓦的屋顶,显得如此的华贵庄严,当我那年于初秋放榜后,第一次跨进校门时,为那肃穆的气象震慑住了——一道石阶,又一道石阶,一座院宇,又一座院宇,那随风在飘浮的垂杨,织出了一片似雾的翠帷,呵,我以为一步踏入宋人的诗意中了:’庭院深深深几许!’说不出的幽深,说不出的幽丽。”
...展开全文
8631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9
一只高傲的猫和一只撒娇的狗

猫是一只流浪猫,趴在核酸检测点旁边停着的一辆三轮小摩托的后座上,半梦半醒,享受着午后的眼光,任谁走过去逗弄它、赞美它,都爱理不理,它是猫里的第欧根尼,那架势似乎在暗示,走开,别妨碍我晒太阳。

狗的剧本比较简单,我委屈,求抱抱,然后心满意足,我又是主人的小可爱!
2831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仲秋物候记# 早上去西四的口腔医院看牙,结果发现自己提前一天来了,在拔牙和不拔牙之间无比纠结,一晚上都没睡好,一看时间错了,竟然不是沮丧,而是放松。

从口腔医院的丁字路口慢慢往西走,不到一站地,过了红绿灯,就是地质博物馆,前面的小广场,有晨练的,有拿着手机拍银杏叶的,一位年约七十的老先生抱着一把吉他,立在一块半米高的黑色硅化木化石旁边,边弹边唱,传播他的信仰。时而有路人从他身边匆匆走过,朝向南边的地铁站。老先生便停止唱歌,向那人大声发问:“你知道阳光、空气、河水从哪里来吗?”路人不应,他仍对着那人的背影大声重复。

隔街广济寺内,和尚正在诵经,悠扬的声音穿过拥挤繁忙的阜内大街上空,落到颜色斑斓的树叶上,好像一只鸟,在树林间飞扬。

有好事者围观那位锲而不舍的老人,他照例大声问他们问题,大家说不知道。

于是老先生开始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地讲起创造世界的故事,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如果不被打断的话,他一定会讲上一上午。

他说他的神是世界上惟一的神,就有人指着北面的广济寺问他:那和尚们信仰的是什么呢?

老先生不正面回答,只说,钱有真有假,买的东西有真有假,你要学会分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围观的人都笑了。
...展开全文
499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读《京华烟云》有感

1938年初,林语堂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但又觉得《红楼梦》距离现实生活太远,遂决定创作一本反映中国现实的小说,1939年,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中译本书名为《京华烟云》。

由此初衷可看出,《京华烟云》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小说有《红楼梦》的痕迹,也沿袭了《红楼梦》的写实,比如对大家庭生活的描写,比如饮宴、诗会、婚丧嫁娶都写得绘声绘色,尤其他对北平生活的描写有一种诗意从容的风格。

其次,在种种世俗生活描写之外,小说还展示了中国人的宗教观、道德观和文化观。除了以道家精神贯穿始终,儒家思想和生活方式也有体现。书中的人物虽以归隐和觉悟为目标,却尽了他们的家国责任,及至到了最后的抗战时期,更有一种激越豪迈之气,跃然纸上。

第三,与《红楼梦》不同的是,《京华烟云》描写的范围突破了家庭,而与广阔的社会政治现实联系起来。小说以木兰一家躲避八国联军逃离北京开始,到1938年全民抗战爆发、木兰挈女随夫离开杭州流亡内地结束,清末到民国几十年间走马灯似的政府更迭、社会事件以全景式画卷展示开来,

虽然如此,并不影响作者在其中表现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和理想人格。这一点,在木兰父女身上尤为明显。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前半生为纨绔子弟,但娶妻生子后却脱胎换骨,一心求道,在道家的思想和生活中获得彻悟和解脱。在尽完自己对家庭的义务之后,云游四方,过最贫穷俭朴的生活,他曾教导女儿:“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几百个主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现在我是主人,一百年后,谁又是主人呢?”

在老一辈人中间,曾文璞属于正统守旧的一类人,进入民国以后已完全落伍;姚太太偏执短浅,一手酿成儿子体仁和丫鬟银屏的悲剧;而姚先生,竟然能够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而继续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甚至鼓励他的女婿孔立夫将道家哲学与科学联系起来做学问。

在姚家兄弟姐妹四人中,承继姚先生道家思想的是木兰。木兰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曾说:“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木兰聪明、美丽、豁达、宽容。虽生于富贵,却崇尚俭朴,顺应自然。她从母亲那里学来做人的艺术,能圆熟得体处理大家庭的复杂关系,又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知识和智慧,能固守自己的灵性,追求自在逍遥、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与妹妹莫愁相比,她更热爰自由,更活泼有趣,善于从生活的细节和微小变化中获得愉悦。木兰因厌倦北洋政府的贪污腐败而隐居杭州,实现自己的出世理想,抗战爆发后加入内迁的难民洪流,由出世再入世,使她的精神境界不断上升。“由朱门闺秀转入山居贤妇,又一转而置身大众之无我相矣。”

所以,很难界定木兰是旧女性还是新女性,她更多是作者崇尚的人生理想的载体,超然物外,崇尚自由,但又淡泊和顺,在琐屑如生活之诸般细节、繁复如命运之跌宕起伏中努力领悟人生真趣。

我们也许可以质疑这种生活的现实性,也可以质疑木兰道法自然终究脱不了金钱和物质保障,是上等人的“超凡脱俗”,但是体现在木兰身上的那一种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却符合人的天性,是自由的、健康的、明朗的,它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这是从容淡定和对生命的体悟,是人生艰苦跋涉旅程中的安慰,是心灵深处的休憩之地,这也是让人能够从容面对灾难和生命无常的一种东方式的力量。

作者曾说无意为几个才子佳人写故事,他既要呈现中国的现实,又要将中国人在现实里的道德和哲学观呈现给外国人,这方面的影响胜于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展开全文
3419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4
长假最后一天,雍和宫依旧香火旺盛,香烟缭绕。石榴、柿子都结果了,挂了一树。里面有一句题匾“心明妙现”,顿觉清朗无比。

出来到国子监衔探访,孔庙的外红墙是拍照的好背景,秋阳被树叶分割,宛若投影,在红墻上摇曳生姿。

北京旧城的街巷,实在有一种说不尽的魅力,既开放,又隐秘,给你看历史,又给你看现代,在半开半合、若隐若现中透着神秘、端庄和古老。
4516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9
晨光出版物六种

本店在售6册“晨光”版丛书,包括李广田《引力》(第25种)、老舍《过新年》(第33种)、王统照《春华》(第22种)、巴金《第四病室》(第4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助夫兄弟们》第一册(耿济之翻译),属“晨光文学丛书”系列。另有一册海明威《在我们的时代里》属“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系列。

《在我们的时代里》《春华》和《引力》均出版于建国前。《引力》内有9幅木刻插图,笔触精细。《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内有6幅木刻插图。书的封面或者封底印有晨光出版公司的雄鸡标志。

晨光出版公司由出版家、编辑家赵家璧和作家老舍联合创办,成立于1946年,赵家璧任总编辑,延续在良友时期主办良友文学丛书的传统,出版“晨光文学丛书”(40种)和“晨光世界文学丛书”(26种),后于1954年并入新美术出版社,虽只存在8年,因出版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享有盛名,赵家璧更因出版的“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良友学术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晨光文学丛书”、“晨光世界文学丛书”而成为一代出版大家。

    “晨光文学丛书”共出版40种,包括老舍《四世同堂》、巴金《寒夜》《第四病室》、钱锺书《围城》、陆小曼编《志摩日记》、王西彦《村野恋人》、耿济之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1—4)、萧乾《珍珠米》、端木蕻良的《大江》和李广田《引力》等。《围城》由晨光出版公司在1947年5月首度出版,为丛书第8种,后于1948年和1949年两度再版,之后在中国大陆一度沉寂,却在海外受到推崇。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围城》,很快售罄,后一版再版,成为出版界的长销书。

     “晨光文学丛书”中,老舍作品前后出版了16种,除《四世同堂》《方珍珠》《过新年》《龙须沟》等新作外,还包括《猫城记》《离婚》和《老张的哲学》等旧作。

      “晨光世界文学”则以美国文学为主,《在我们的时代里》书尾附有已经出版的18种“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目录,包括马克·吐温的《密西失比河上》、惠特曼的《草叶集》、爱伦坡的《海上历险记》《爱伦坡故事集》、海明威的《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尤金·奥尼尔的《悲悼》等。据赵家璧的女儿赵修慧女士回忆,当时晨光出版公司还承担了一部由中国文协和美国新闻处合作的“美国文学丛书”,由中国著名翻译家担任翻译,包罗美国文学史上长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或许指的就是“晨光世界文学丛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虽然为外国文学,却并未列入“晨光世界文学丛书”,而选进“晨光文学丛书”。
...展开全文
522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杨小洲“结绳记事”系列书籍装帧

人类先民不约而同都有过结绳以记事的历史,用绳子做出大小形状不同的结来记录事件,“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绳子之后,人们有了更多记录信息、传承知识、表情达意的载体,书籍就是其中之一。
将远古结绳记事和今日书籍言情叙事相结合,就有了杨小洲“结绳记事”书籍装帧系列。绳子作为整个书籍装帧设计中画龙点睛的元素,或覆于封面,或盘于书脊,或结于书口,衬以布面,绳子的材质和粗细各异,而文质与粗犷兼得。
将绳子的元素反复运用在书籍装帧之上,其法不同,其形式各异,延续下来,便成系列,遂名之曰“结绳记事”。其风格往往突破书籍内容限制,而着意于艺术诉求和表达,赋予书籍别样的风格和存在。
4491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是书为英国麦丁富得力依照同治十二年(1873)各国公使馆提供的该国颁示岁单,按年彚编而成的章节体史书。首刊凡例,次光绪元年(1875)郑昌棪序,次目录。首卷综述世界五大洲各国人民、土地、赋税、交通等情况。后各卷分列奥斯曼、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希腊、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美国、埃及、 澳大利亚、日本等五十四国的政治发展及财政、赋税、疆域、兵备等情况,是近代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以各国财政、赋税收支为主要内容来介绍各国概况的著作。
487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生活,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
—塞缪尔.约翰逊
626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加拿大当代艺术家迈克尔·邓肯 MICHAEL DUNCAN 的《绿色地平线 》GREEN HORIZONS ,为其画作、手稿和诗歌合集,诗写得好,画作亦美,可谓赏心悦目。
527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