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风雨

实名认证
45 关注
673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2025读书札记# 5-2,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长清区双乳山位于济南的西南部,但这里却是济北王刘宽的墓地,这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个矛盾呢?难道济南曾经在济水以北?

首先要弄清济南和济北的名称由来。西汉时期,设立济南郡,其首府为东平陵县(今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平陵城村)。“济南”因地处古济水之南而得名,这是“济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首次出现。后来在汉文帝时期,济南郡又曾改为济南国。济南国是汉文帝时期由济南郡改制而成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以济北、博阳两郡地置济北国。而济北国的设立稍晚于济南国,是在汉文帝为了表彰在诛灭诸吕之乱当中的刘兴居和刘章,将齐国的两个郡赐予他们,建立了济北国。济北国因在济水之北而得名,其辖境包括今山东省德州、茌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阳信以西及河北省沧州、海兴以南地。所以济北国主要的区域在济水以北。而现在济南长清区、泰安东平等部分在济水以南,属于济北国的南部,因此,虽然今济南在古济水以南,但也属于济北国的区域。

其次要搞清一下济南在古代历经黄河改道,是否曾经位于济水或黄河以北?济南从未位于济水或黄河(包括古黄河)的北边。古代四渎从北往南依次是黄河济水淮河长江,历史上,济水的流向基本是固定的,其河道相当一部分流经古代齐地,大致是从河南荥阳开始,向东北方向流经今平阴、东阿、长清,过今济南的泺口,再经营县(今济阳县东)南等,最终入海。济南一直处于济水之南。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侵占了济水的河道,济水逐渐消失,现在黄河下游部分河段占据了原济水的河道。

PS:这里又顺手搞清了一个问题,济宁位于济水以南。得名和济水有关,但微山湖属于淮河水系,和济水无关。网络有视频说济水流经微山湖是错误的。
...展开全文
161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2025读书札记# 5,记录一个通过豆包儿查询的过程。中国钱币1997年第二期上的这篇文章涉及到汉武帝时期济北王刘宽的墓葬,但是双乳山在济南,这里为什么是济北国的封地?
原来济北是指济水的北边儿。济北国是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设立,其封国范围大致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平阴县以及泰安市肥城市一带。
虽然弄清是济水北,但是又没有听说过济水。只能再次问豆包儿,原来济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两省注入渤海。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以及地貌变迁等原因,济水河道逐渐被黄河侵占。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水涌入济水,致使其在济南历城东北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占大清河河道,济水从此彻底消失。

虽然济水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济源、济宁、济南、济阳等地名沿用至今。
140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2025读书札记# 4,秦涛的《曹操多阳谋》,关于曹操生平的重点梳理,疑案分析,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曹操这样一个治世能臣,乱世枭雄,雄才大略之主,虽然是极有争议的人物,但说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最强的人,可能没有人不承认。曹操不掩饰真性情,情感丰富,霸气洒脱,从这点上来说,10版三国里陈建斌演的曹操更像曹操。这本书豆瓣评分7.0,我认为是低估了,写得非常好。我给四星,这位作者还有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书,应该也看一看。
439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2025读书札记# 3,《世说俗谈》是刘勃解读《世说新语》的历史随笔。以人物为中心,按年代重解,将魏晋名士置于历史背景下,提供了了解魏晋名士及时代的多元视角,值得一读。

要做东晋名士既要有钱又要有闲,才够资本去追求风度。然而,这种状态也催生出了清谈之风。不过,“清谈误国”这个词是指那些处于高位、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的名士,而普通人闲聊天儿则误不了国。
94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2025读书札记# 2,吴毅教授的《小镇喧嚣》以2003-2004年中国中部(可能是湖北)一个小乡镇为背景,围绕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等典型事件,展现了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互动结构中的博弈共生过程。
因为故事性很强,本书既是一本描绘“乡域政治”的全景式学术著作,又可以当作一部非虚构小说来看。
虽然是从政治和社会科学角度的阐述,但涉及到了经济生活的很多现象,也就不可避免的触及到制度经济学的范畴,一方面,制度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约束条件,我们所有的行为选择都是在特定制度下做出的。另一方面,制度本身亦是我们选择的结果。政府同样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行为主体之一,但较为特殊的是,它拥有垄断制度选择的能力。而作为基层干部和政府,具体治理时就要在上级制度约束下,采取极为灵活和现实的工作方法实现对农民的管理和相关任务落实。这里面印象极为深刻的包括对农业税征收和征地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内容,读后有了对取消农业税、农村产生土地纠纷原因的新的理解。我觉得如果现在再去看张五常,一定理解更深。
评分四星半,推荐。
194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2025读书札记#1,河森堡《进击的智人》,以特定视角与通俗笔触讲述人类演化历程。
人类进化深受环境左右。第四纪冰期的极端气候,成为早期人类进化的强大驱动力。为适应环境,人类逐步实现直立行走,脑容量也不断增大。在众多人种的激烈竞争中,智人凭借强大的认知能力脱颖而出。这种能力使智人能借助语言虚构故事,实现大规模灵活协作,从而战胜尼安德特人等对手,称霸地球。
作者还探讨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农业革命前,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但农业革命后,为获取资源,人类对动植物展开大规模改造与捕杀,猛犸象的灭绝便与此相关。同时,人类驯养动植物,改变了自身生活方式,定居生活虽促使人口增长,却也带来疾病传播、社会阶层分化等诸多问题。
此外,本书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有剖析。随着人口增多,资源竞争加剧,人类社会从简单部落迈向复杂国家。国家通过建立制度、文化等维持秩序、分配资源。文化在人类发展中作用显著,宗教、艺术、科学等不仅是精神寄托,更推动了社会进步。
作者沿着戴蒙德的思路,将“地理决定论”思想在大历史的范畴下又重新演绎了一次。从智人的起源到历史演进和中国朝代更替,都和地理与气候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所有这些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匮乏。虽然归因集中于一点显得有点过于简单,但优点在于主线脉络观点清晰,这本书仍然很有启发,阅读感流畅,十分推荐,4星。
...展开全文
29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9
#2024读书札记# 72,重读刘心武的《钟鼓楼》,又被这人间烟火感染了。82年12月12日北京胡同儿的一天,实在让我觉得特别熟悉和亲切。这部小说勾勒出纵横交错的社会生活景观图,一群人们的小时空,改革初期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的多样和丰富性,徐徐展开的是一副工作生活思想的立体画卷。我很喜欢,4星半。
259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2024读书札记# 70,71,经济学家梁小民的《走马看商帮》里鲁商一文提到,儒家思想产生于山东,重农轻商,以农为本,商为末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山东人,他们追求“学而优则仕”,以从商为耻,因此,直到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灾害频繁导致人们在流离中让位于生存需要,才逐渐形成了鲁商群体,和其他商帮相比,在商业中的地位也远远不如。看完想到现实,山东仍然存在着有相对更高比例的年轻人愿意考公务员的说法,根源可能在此,可见传统的力量强大到根深蒂固而又潜移默化。经济学家讲商帮,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四星。缪克构《黄鱼的叫喊》中的同名文章描述了造成中国沿海原本数量巨大的大小黄鱼几乎灭绝的人祸,从福建传到浙江的“敲䑩”捕鱼的方法,对大小黄鱼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曾经有一网四十万多万斤的记载。现在,产卵期的黄鱼群在海上发出的连绵“咕咕”声已经绝迹。还不错的散文集,三星半吧。
6693人阅读
48人点赞
收藏 1 1 48
#2024读书札记# 68、69,王 恺的《浪 食 记》以及与戴 小 蛮合写的《中国人 超会 吃》。前一本儿可真差,素养低,语气轻佻甚至部分文字显出粗鄙,读了一部分后真令人生厌,0星。发觉我还有他一本书,赶紧拿出来,准备翻一下之后处理掉,第二本摄影不错,加上一位作者以后内容也没有那令人生厌的劲头了,只是书名与内容不符,实际大部分内容以江苏菜为重点,文字平铺直叙,挑着看了看,遂怀疑陈晓 卿和毛 尖是受托不好意思才推荐的,给个3星
231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7
#2024读书札记# 67,吴清和《为小吃走天涯》是依托于台湾小吃的家庭回忆录,感情真挚,食物描写也很棒。除了书名字起的不够贴切以外,内容蛮好看的,尤其中意其中几篇,以后要自己试一试,包括蚵仔煎卤肉饭麻油鸡和红豆汤。 ​​​
30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2024读书札记# 66林行止《远游鹅肝松露》。作者被誉为香江第一健笔,他的散文真的好。薄薄的这本里面提到鹅肝和松露,对于食物本身的味道描写的不多,是一点点遗憾。但对南斯拉夫奥地利等游览地的景物、建筑、食物的历史源流和思考谈的深入,文字又简洁优美舒服,因此不太理解豆瓣上为什么很多人对他这本书的评价不高,我给四星,扣掉一分是因为对食物本身味道描写的不多。
180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2024读书札记# 65,配戴敦邦绘图,李舒《潘金莲的饺子》。实在看不太下去,有硬伤,比如乳饼怎么能等同于奶酪呢。文字完全配不上戴敦邦的配图。2星给戴敦邦的题字配图,以及本书排版。 ​​​
160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2024读书札记# 64,韩晗的《读钱记》,是从钱币引发说历史,对于钱币鉴藏本身涉及极少。然后,作为一个自称有20多年钱币收藏经验的文学博士,感觉这书的水平其实难负。第一是作者的实际钱币收藏水平存疑,如上来第一篇由秦半两而称赞秦朝统一货币的文章,作者所配秦半两的图片,就连我这个不大懂古钱的人都能看出来明显是汉半两。第二是作者对历史的观点较为片面武断。某书评有读者因其大谈宣和靖康年的战争有积极的民族融合作用而认为他三观不正。其实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表达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无论是站在汉族统治者角度还是其他民族统治者如元蒙满清角度都是,观点倒是始终如一,站在中华文化的多民族融合角度应该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把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也归因于满汉之争的民族不融合就显然有问题了。总之,无论从钱币鉴藏角度和说历史角度,此书的可看性都有限,二星。
3199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8
#2024读书札记# 63,《卧底经济学1》的核心内容是阐释一个经济学概念,稀缺。
蒂姆·哈福德,经济学家出身,专职写作。擅长用经济学理论为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被誉为是“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本书主要观点:1.稀缺是一种需要付出成本来获得的重要商业资源。成功的商业模式有时候要求商家故意制造稀缺。
2.市场能够自动把资源从稀缺调节到不稀缺,而政府的政策却常常加剧稀缺。
3.用稀缺的视角看待世界,能让人超越直觉和常识,变得更加理性。
205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2024读书札记# 62,《曾仕强品三国》,曾教授通过三国人物解读中国式做人做事的逻辑。3星半。 ​​​
240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