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光线

实名认证

做人德为上

369 关注
50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致敬经典# 看过一句扎心又充满真理的话: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遍就会。有人说人只有经历一次失败的事情,并愿意从中反思,反思失败的原因,那才是觉醒的开端。而要觉醒,得首先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勇敢地去承认自己不足或者卑劣的地方。这个道理,在阎真的《沧浪之水》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沧浪之水》于2001年发版,是一部经典长篇之作。书中讲述了农村出身的"池大为",凭借自身的能力,顺畅地进入官场,而后在历经了许多挫折以及磨难以后,他对官场的游戏规则有了极其深入的认知。这本书不仅是职场新人的指南,而且是体制内年轻人的智慧宝典。它恰似人生道路中的指引者,而且不管您置身于哪种状况之下,都能够从中汲取向前的勇气。读完这本书,你会更加清醒地面对现实,不再沉溺于虚幻的幻想。而是勇敢地接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能学会在生活的淤泥中种莲花。
64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致敬经典#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去世。
余华曾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能够将思想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生前耗费最多心血、最为钟爱的一部作品。
书中讲述了知青王二与陈清扬遭到旁人的排挤、污蔑后,从生猛反抗到逐渐认命的过程。
年少时,初读这本书,被书中大尺度的情节所震撼。
但人到中年,再次翻开这本书,我才突然读懂了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11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致敬经典#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一部童话,它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年人看的。
周国平曾说:
我每一次读《小王子》,都被浸透全书的由于之情所震撼。
最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非常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消遣和劝谕,而是要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能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和他们性情相通的大人看的。
凡是童话的佳作,都值得成年人认真的想一想,它们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业以习以为常的庸俗,从而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还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现在的我成年已久,有了自己的小孩,再读这本书,才发现:
年少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展开全文
36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称霸太阳系# 一旦结了婚,就得管束好自己的内心,不能再心猿意马,也是常识,也是基本规则。身为社会一员,行为当遵守公序良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长大了,就要懂道理。
34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春天里的味道。
1007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1
上新
@思想光线:
上新 6件商品
2025-04-02
1 评论 3
32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上新
@思想光线:
上新 2件商品
2025-03-28
1 评论 1
35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致敬经典# 网上有个问题:有哪篇文章会让你在人生低谷时,想要一读再读?
有个别具一格的答案是:《岳阳楼记》。
悲伤时读它,读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和抚慰;
失意时读它,读的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豪迈和孤勇;
彷徨时读它,读的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执着与坚定……
年少时读《岳阳楼记》,读的是洞庭风光、士人气度,感慨的是辞藻的华丽、气势的磅礴。
成年后才顿悟,范仲淹其实在文中写尽了人生的悲喜无常、孤独无助。
人终其一生,如何应对境遇的起伏、人心的难测,又该如何看待命运的缥缈无常?都在这寥寥三百字里,说透了。
...展开全文
77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致敬经典# 在《玻璃球游戏》里,黑塞塑造了一个乌托邦世界——卡斯塔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专注于精神生活,用心研究一切知识和文化,远离世俗的烦恼和喧嚣。克乃西特是一个孤儿,他早年丧亲,因此,没有感受过精英学校和家庭矛盾之苦。这样的出身,对克乃西特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没有深沉的世俗可以束缚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克乃西特在拉丁语学校就读,他学习优异,多年来都拿着奖学金,该校的老师们,都积极推荐他去精英学校就读。后来,克乃西特有幸见到了著名的音乐大师,并得其赏识,进了精英学校。在世俗,很多学生为了能进入精英学校,讨好卖乖,故意装得很懂事,他们尽力展示自己的聪明。而大师们,往往讨厌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被世俗荼毒,很小就已经懂得了阿谀奉承。当克乃西特被精英学校选中后,同学们或羡慕,或嫉妒,或仇视,却没有人真正祝贺他。世俗的某些阴暗,就这样展现在他面前。克乃西特也决定,要远离这种世俗,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唤醒了。此刻,他觉得,他和身边的许多老朋友越走越远,那些朋友也抛弃了他。他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一个朋友,灵魂醒来之后,他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死气沉沉,他想要进入精英学校,他以为,那里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他进了卡斯塔里,成了‘玻璃球游戏’大师,可是他发现,身边的那些人,同样勾心斗角,同样有着世俗之人的嘴脸。在他一步步上升成为大师的时候,他遭受诋毁,遭到排斥。他发现,这和世俗并无两样,可是这里的人,却以成为大师为荣,他们瞧不起世俗,自以为远离世俗。然而,他们却永远也离不开世俗,因为世俗供养着他们,在他们的身上,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世俗。这个世俗不在于某个地方,不在于某种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善与恶并存,好与坏同在,光阴与黑暗共生,就看一个人怎样对待这世界,怎样对待自己。刚从学校毕业那几年,我很善于逃避,工作不顺,就辞职,这个城市过得不开心,就离开,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是为了自由,但后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为了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恐惧,逃避这生活的琐碎和庸俗。可是一次次逃离,又一次次重复过往的生活。我以为那样是自由,其实后来也渐渐发现,不过是更深的束缚,从一种生活里跳进另一种生活里,并不能让我活得更自由。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渐渐明白,因为我们要活着,我们需要工作,需要物质,我们若不能与这些东西达成和解,在生活与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不是去逃避,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真正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我始终觉得,人应该学会“逃避”,你要“逃避”讨厌的生活,“逃避”讨厌的人群,让自己逃进喜欢的生活里。去做自己,去坦然面对所有一切,那时候,你将不必再逃避。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会恐惧,面对生活,我们会焦虑,但我们依然要是我们自己,我们接受自己的脆弱,但要向着阳光去前进。 ...展开全文
178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致敬经典# 在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强调了慈悲与智慧的重要性。慈悲是对众生苦难的感同身受和关爱,智慧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在“人生剧场”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生活的虚幻性,更要以慈悲和智慧去对待他人和自己。
慈悲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需求。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遭遇困难时,不再是冷漠地旁观,而是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支持。这种慈悲心不仅能够减轻他人的痛苦,也能够让我们自己的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在街头乞讨时,我们可以不仅仅是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更要以一颗慈悲的心去理解他的处境,尊重他的尊严。
智慧则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选择。它让我们不被情绪所左右,不被表象所迷惑。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智慧会告诉我们这是成长的机会,要勇敢地面对,从中吸取教训。同时,智慧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通过阅读《人生是剧场》,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觉醒之路就是一条培养慈悲与智慧的道路。
我们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不断地修行和实践,让慈悲和智慧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人生剧场”中,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展开全文
16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致敬经典# 在李碧华笔下,无论是男人的背叛,还是女人对爱情的执着,无不因为一个‘欲’字:物欲、情感欲望。且不说导致男性背叛的种种诱因,单看女性的痴情已在潜意识中幻化为一种欲望。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争,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执。小说《胭脂扣》中,主人公如花与十二少都是极端利己者,李碧华对他们两人抱以同样的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十二少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艰难后决心要与如花断绝关系,在看到如花饮毒自杀时,他瞬间的感动与迟疑很快便被恐惧占领,他不能死也不愿意死。而如花对十二少的感情看似真挚热烈和痴心感人,但背后却蕴含着贪婪可怕的私欲——她不甘心十二少离开自己与别人幸福,这一信念使如花坚定了要夺走十二少性命的决心。到头来,偷生的十二少家道中落,老年混迹在群众演员中勉强度日;如花苦苦等待了50余年,牺牲来世的阳寿回来寻找十二少,却得知对方根本没有死,对爱情彻底绝望。小说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两性爱情中“有情与无情”的矛盾,也体现了人性中“贪情与贪生”的矛盾,归根到底是要探讨人性深处的私欲:面对走向绝路的爱情,如花重情且贪情,她要拼尽一切保全她的爱情,即使与之同归于尽;十二少无情并贪生,他不愿意为爱情付出代价,更不可能牺牲自己的性命。两个人的爱情也曾浪漫热烈,缠绵悱恻,但当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时,一个想要全权占有,一个想要抽身而退,曾经美好的爱情被各人的私欲彻底撕碎,面目全非。因而,小说中的悲剧论调更为阴沉犀利,直指人性的黑暗面。《胭脂扣》戳破了男女生死相守和为爱殉情的浪漫理想,为世人道出现实令人绝望的真相:男人在最后一刻胆怯了,最终背弃了誓言苟活下来,凄美的爱情神话已被拆穿。但李碧华不肯罢休,又添上更加讽刺辛辣的一笔——原来,女人也一直心有芥蒂,她早料到男人的软弱与动摇,于是悄悄在酒中下药,无论他愿不愿意殉情,她都要他陪自己死。一场看似浪漫感人的悲剧背后却充斥着人性深处的自私、妒忌、贪婪、欺诈和背叛。可以说,《胭脂扣》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从另一方面来看,如花都是以一个弱者和被欺压者的形象出现,她的隐忍、坚强、无奈、脆弱都被作者细致地描绘出来。在她身上,可以看出社会的压迫对精神的禁锢和对身体的任意凌辱。这部小说寄托了作者对女性的同情,同时也是对女性主义自主精神独立的摇旗呐喊和振臂高歌。文中处处可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的赞誉和对男性的贬斥,为爱不顾一切的殉情女子背后,是对男权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的不屑一顾。作者安排如花亲眼目睹发生的一切,也意在告慰女人,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必须正视自己身为女人这个事实,才能平等地对待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真正作为一个女人强大起来。 ...展开全文
299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称霸太阳系# 时间可以检验一切。

一天可以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时间终究会揭开每个人真实的面目。

任何时候都不要弄虚作假,欺骗别人,欺骗世界,最终欺骗的都是自己。

相反,如果在每一天中,我们都在认真做事,踏实生活,一天收获一点,进步一点,日积月累,时间将会呈现出巨大的成果,有时真的难以想象。

列夫托尔斯泰讲过,每个人要有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天的目标,甚至是一个小时一分钟的目标。

之前读到这句话时,我非常震撼,我应该看清未来,看到一年后我想达成的目标,至少要看清一个月后的目标,这样在一段时间内,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清楚每天要做的事。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看待生活,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解决一件很难的事,那就是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很有可能不是谈避,而是积极面对,想方设法解决,因为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可以抵达。

不论我们做任何事情,每一天都要及时总结,看到这一天的收获与进步,然后找到改正的地方,迅速改正。

这就是每日复盘,高手们都在做的事。

相信时间的力量,他可能是最好的朋友,还可能是最严格的批评家。
...展开全文
12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致敬经典#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从第一位拓荒至此的制刀匠人在此安居,到女主人公与丈夫迁居这片乡野,同一片土地在千年之间不同的历史瞬间、不同的人生流徙。各种传奇人物在此粉墨登场:长出胡子的圣女、性别倒错的修士、身体里住着一只鸟的酒鬼、化身狼人的小镇教师、会冬眠的做假发的老太太、靠网络收集梦境的女人……千年之间人世沧桑变换、起起落落,但对于土地而言,人的悲欢离合、人的世代更迭,不过是土地的瞬息一梦。
这是一部多种文体交杂、多条故事线相互穿插的奇妙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
285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致敬经典# 终其一生我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
事业上的幸福叫成功,情感上的幸福叫甜蜜,金钱上的幸福叫丰盛,情绪上的幸福叫愉悦。
当我们没有得到,便感觉挫败、失望、焦虑。
我们都以为,只要再得到多一些,就会更幸福一些。
而萨古鲁说,我们渴望的并不是更多,而是全部。我们都在寻求成为无限。
没有一个“更多”可以让我们彻底满足。人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各种束缚。
伴随着哭泣诞生到世间,便感受到身体的束缚。从此,身体的一点病痛,就会让人痛苦不堪。
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自由自在,慢慢长大,就发现很多事情努力了没有结果,付出了没有收获,还要适应各种规则和标签,是束缚也是无奈。
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想冲破这束缚,都渴求可以获得终极自由。
然而生命的束缚,是真实的吗?
萨古鲁说,我们都在追求无限,而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无限。
...展开全文
96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致敬经典# 《金瓶梅》中有一处令人寻味的细节。
有一次,一个伙计的娘子宴请各房的大丫鬟。

论地位,是大太太吴月娘的丫鬟为首,可在席上,所有人都捧着潘金莲的丫鬟庞春梅。
原因无他,因为庞春梅不好惹。
府里的人一旦冒犯她,她立刻破口大骂,西门庆有偏颇处,她也敢当面批驳。
仔细一想,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软弱的人往往被人欺,不好惹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所以啊,人宁可如狼狠,也别如羊软。
...展开全文
119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