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朋友520

实名认证

本人热爱书籍,也极爱与人交流,达到以书会友之目的。

15 关注
966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昨天下班绕了一个圈,去一个收废品的朋友哪儿看看有没有老版的毛先。他拿出几套90年代后出版的,我没要。坐着与他聊天时,一个拖板车的环卫工将一箱酒瓶子卖给废品站老板,老板不要。我见环卫工拖来也不容易,便给了她十元钱,将酒瓶买了。拿到这箱酒瓶快到家时,一个街坊过来搭讪,问我电动车后面收的什么玩艺,我说没人要的旧酒瓶,街坊看了看,便用手机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来了一个我不认识的人,给了我三百元钱,将我十元收来的酒瓶给买走了。你们说,我是不是要走运了?
1413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7 16
今天生意不咋的,但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废纸涨到一块多了!(请大家奔走相告,将这消息转给各位同仁)
兴奋之后,我竟有些迷糊,与书打交道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可以说每一本书就象我亲生的孩子。从淘书到卫生清理再到定价和上架,我将每本书书名和内容提要都强记于心里,如果顾客问起某某书来,我基本上都能确定我店里是有还是无。
现在,书店真的做不下去了。赚的微薄几个钱还不够交房租。
现在办公都提倡无纸化了,今后恐怕除了大中小学教材类之外很少再出其它类型的书籍了,可大中小学教材教辅这是教育机构,出版商的奶酪,想分他们一勺羹,谈何容易?你今年收进来第二版的教材,明年就改第三版,你今天收到第99版的书,明年100版。让你的速度永远都赶不上他们改版的速度,老师同时会告诉学生,买最新的版本。其实,所谓新版本,就是将封面换一个,将第一课换到第三课,但学生和家长都很听老师的,所以,除了培训老师买这些过时教材和教辅外,没人要。关键是这些人也封存了,所以,先前收的这些类型的书就真的是废纸了,废纸不卖废品站还能去哪?
有的人青春可以做到无悔,可我的青春让我将肠子都悔青了!生长在中原特大城市,绞尽脑汁地经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到头都没休息日,竟连最基本的小康生活都达不到!
怨谁?不怨谁!这是当初选择爱上洋葱的结果!
废纸的价格很少超过黄板纸的,多半时间徘徊在几毛之间,现在涨到一块多实属不易,这得感谢政府将美废,欧废等拒之国外。
卖了这些书,准备去打打工,虽说几千元的工资也改变不了现在的生活状况,但从此不再担心下一个多月的雨,不再担心风雪交加,不再担心非典时期的极度冷清和新冠封城时的坐吃山空!
...展开全文
1.4万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9 32
记得八十年代末,有一年陕西辣椒因为有外商进来收购,价格一路上涨,一下蹿到了3块多一斤。这时便有几户农民开始动起歪脑筋来了,给自然风干了的红椒浇开水,由于渗了水的辣椒比重要比风干的辣椒大好多,使得这些耍奷的农户多赚了不少钱。
等到外商收足数量还没装上船,这些浇过水的辣椒便以很快的速度全烂在了码头上。外商亏了血本便不再来了。
而这些靠浇水发了财的农户,第二年也不再种粮食了,全改为种辣椒,准备如法炮制再狠狠赚外商一把,可人家没来,也再也不敢来了。最后这些辣椒如同中国要退市的股票跌到3毛多,楞是没人买,许多农户捧着辣椒痛哭。
上面举的例子告诉我们: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不然会以害人始,以害己终。
十几年前,离我不远的地段曾经出现过一家与我相同模式的旧书店。书店经营者是一对小夫妻,先前卖的都是些期刊杂志类型书,而且品种较少,所以生意很清淡。有人告诉他们,让他俩学学我的店,说是货卖堆山,书多生意自然会好。
有一次他们进了几吨期刊杂志类书,大多都是《瑞丽》《时尚》《中国地理》之类,到傍晚时候便在门前搭了几个台子,将场面拉得很大。然而,看的多,买的没几个。
最后听说二三毛一斤全卖废品站了。
打那以后,便时常来我店请教,每次听说我要进货便让我带着他去。差不多一二年的时间,带他去的地方哪些老板就再也没给我打过电话,听说他对这些老板出的价差不多是我的一倍多。
一次去区文化局执照年审,我告诉负责年审的人,我附近有家书店没营业执照。随后没多久,文化局将这对夫妻书店查封了,搜出了大量黄书,黄碟及盗版书。
...展开全文
1697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12
生意做久了,多少都会学会点心理分析。特别是做书这个行当,再特别是做有一定规模的旧书店生意。因为凡有一定规模的旧书店其书店品种一定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这就给你有了一个多角度观察各类人群的机会。久而久之,你会根据这人的打扮装束,停留在哪类书架前,翻阅哪一类的书,以及看书时的态度和对书籍的爱惜程度等等,知道这人是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或者有责任感的家长,甚至是时间多到可以拿去卖的无聊者。当然,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人员,有时是会看错的:
一天 ,店里门前停了一辆崭新的日本凌志牌小车。从车上下来二个男的,一个四十多岁,另一个二十五六左右,进了我的店。这年长的男的,身高不足一米七,脖子粗短,头有点大,脸上散发着海南梨木的油光,而且绝对是老红木哪种带紫色的深红。
这位腋下夹着鳄鱼包的中年人,四周到处浏览,让我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按以往的经验,这人多半是管文化教育之类的官员,以检查营业执照,或查政治类,淫秽类禁书及盗版为名,让店家放点血。
“你,将这这这 这······拿下来,搬到门口去。”中人年对带来的这个身高约在一米七八左右的年青人说。(这是准备打劫呵——我心里话)
书架上的书差不多被搬去了三分之一,我有点懵了,以前再怎么管事的人也没这么狂呵,最多就是找几本有争议的书籍,另带几本值点钱的书,标志性的罚点款就会OK了,哪有这种搞法?
我上前堆出笑脸,小心奕奕地问:“您这是······?”
“没事,会给你钱的,你说给多少就多少,不少你一分钱。”中年男的看出我的担心。随后解释,他在我书店对面一个刚建的小区里买了一套房,想在家建个书房,所以就这样。我听后很想笑,但看在钱的面子上没敢露出来。清一色的大部头精装书,企业安全法,税务法律大全,工业管理全书等等,等等,共计七千八百六十四元,收了他七千八百五十元。书装上车后,我还是忍不住地问了一句:“这些书,你看吗?”
“看什么看呵,我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就是装装门面。
...展开全文
1634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9
有的书可以看一辈子,有的书只能看一阵子。
704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