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活书店

实名认证
217 关注
211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琐事小记:小区后面有一块遛狗的好去处,那里绿树成荫,草绿花红,自有一番风景。
天晴的日子几乎每天要带狗狗去两次,在遛狗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人和事,略微记录一二:
1.作为一个合格的铲屎官,经常要扔狗狗产生的垃圾,因此认识了一个扫地的阿姨。她每天工作的时间正好和我遛狗的时间重合,于是我便可以把垃圾扔在她的垃圾车上,省的把垃圾带回小区再扔了。从相互攀谈中知道阿姨家里也是附近征用户,孩子们也都各有所事,在家无聊找个工作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对这份工作其他都很满意,就是对上班打卡一事耿耿于怀,主要是手机操作不太熟练,每每打卡没成功就会懊恼不已,不过大部分时间看到的她都是高高兴兴的。
2.小区后面除了绿草如茵还有一条河,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钓鱼。最近一段时间常常有一中年男子每天中午都在那钓鱼,后来才知道是收旧衣服的老板。他每天中午会把车停在路边,然后拿个鱼竿去河边钓鱼。有天和他闲聊得知他每天都会四处去收旧衣服,中午就到这边来吊会儿鱼,修整一下,然后下午接着四处奔波。也曾问过他旧衣服收去什么用途,他说收去整理一下后再卖出去,也不知道都卖到哪里去了?
3.最近由于疫情原因都不能出去玩了,于是这块地方也会有一些人来露营,甚至于带了摄影师来拍大片的都有,有时候遛狗都不方便了。不过来了好多人,就是有一些人相当没有素质,人走了却留下一地垃圾。有些人还带着孩子一起的,都给孩子做了什么样的榜样?
生活就是一杯白开水,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平淡生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展开全文
1万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1
忆童年回乡记:
(四):大姐家就住在七叔家隔壁的一个小村庄,距离不远,马车过去一会儿就到了。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姐和大姐夫,感觉就是两个憨憨的不善言辞的农村人。他们家育有三个小孩,两女一男。辈分比我低但是年龄有比我大的,可是架不住我辈分大呀,我就是他们的小姨。
大姐家的住房就比较简陋了,好像只有一间房子,边上搭了一个小屋就当作厨房。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午饭时间了,于是姐姐就准备给我们做饭。她去地里摘了一些菜,然后就开始做饭。我到了那儿就和两个外甥女打的火热,东跑西串玩的不亦乐乎。这时大姐喊两个女孩去帮忙烧火,我也就乐颠颠的跟着去了。过去一看锅里放了油,大姐去里面拿鸡蛋,准备做个炒鸡蛋,就让我们帮忙看着火。我们三个却不停的往土灶里塞柴火,把火烧的很旺,连带着把锅里的油都烧着了。那一瞬间我们三个都傻了。幸亏外甥看见了冲过来拿锅盖一盖,然后把灶里的柴火抽出一些才把火灭了。不然的话那个小茅屋都要被烧了,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在大姐家住了两晚,吃的还行就是她家卫生状况不好,有跳蚤,睡觉时咬的人很痒。后来回了湖州后我的头上还发现了虱子,想来就是在那儿染来的。
从大姐家走了之后我们还是回了七叔家。期间七叔带着我们去六叔家吃了一顿饭,那顿饭我也记忆深刻。六叔家家庭条件不好,那天请我们吃饺子,那个馅用的是韭菜鸡蛋粉丝,轻轻咬一口满口都是香香的,真正是我喜欢吃的味道。
就这样在周村住了一段时间,把该办的事都办好了,眼看着返程时间也到了……
...展开全文
2343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9
《一秒钟》,冒险从劳改农场逃出来,就是为了看到电影简报中那一秒钟的镜头,只是因为那个镜头里有他的女儿;母亲去逝又被父亲抛弃,为了替弟弟赔人家一个用电影胶片做的灯罩,四处想法去偷窃一截胶片的姐姐;放了一辈子电影,却时常害怕被别人顶替的放映员;三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碰到了一起,所幸,结局还是温馨的。
张艺谋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张译真的是个宝藏演员,演什么是什么;范伟从一个小品演员成长到现在都是老戏骨了;新晋谋女郎刘浩存现在虽然略显稚嫩,但是未来确实可期。
《一秒钟》也算是中上之作了,可以一看。
7942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2
忆童年回乡记:
(三)周村,父亲的故乡。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随处可见的都是低矮、破旧的草屋。七叔家的房子在村子里算是比较好的,好像是那种砖泥结构的。走进大门,屋内一片昏暗,只见一张大炕占了一半屋子,炕桌上点着一盏油灯,火焰被过堂风吹的忽明忽暗。即使是在春天,还是感觉有一点阴冷。
随着一声轻呼,我见到了七婶。她是一个个子小小的女人,不善言辞,而且有一条腿因病而瘸了,身边还跟着一个小女孩,是他们的孙女。看到我们小女孩就那样怯怯得远远的站着,七婶憨笑着迎了上来。
在七叔家吃了午饭,他领着我们去医院看望哥哥。医院面积很小,病房内也是幽暗而逼仄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母亲探望了哥哥后和医生也作了交流,对后续的治疗也作了了解并且支付了医疗费,然后又回到病房安慰了哥哥一番便告辞了。对于这个病重的哥哥我现在唯一记得是他当时的眼神,无助而茫然……事实上这一次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这个哥哥,他在我们回家不久后就去逝了。
回到七叔家已是傍晚,我们吃了晚饭后就准备休息了。第一次睡大炕,在那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也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大清早,随着一声声鸡叫,我醒了。起来一看母亲她们早都洗漱好了,正在那里准备吃早饭。看到我起床后就招呼我赶紧过去吃早饭,然后告诉我吃好早饭要去我大姐家。我听了很是高兴,因为又可以去新的地方找新的朋友玩了。
...展开全文
7164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忆童年之回乡记:
(二)走出站台,外面已是黑夜。揉着惺忪的睡眼,借着昏暗的路灯抬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一片寂静,除了零星的几个到站的旅客几乎没有再看到其他行人。
这是邹平县,离父亲的老家还有很远的一段路,今晚已没有车可以搭乘回乡,只能就近找家旅店歇息一晚,明天一早再搭车回去。
小县城里拢共也没有几家旅店,而且都已是满客了。母亲找了其中一家旅店和那里的女服务员说好把行李暂存一下,先带着我们去外面找吃的。找了一圈也没找到饭店,只找到了一家烧饼铺子,没办法只能将就着对付一餐了。
烧饼铺子不大,前面放了几张桌子,一墙之隔就是操作间。那个时候我比较顽皮,一个人溜进了里间躲在门后看他们做烧饼。于是看到了一幕永生难忘的场景,其中一个工人用手擤了鼻涕,然后擦都没擦直接就去和面了。我不禁看呆了,然后拔腿跑出去告诉母亲,可是母亲听了并没有任何反应。后来烧饼来了我就没吃,只吃了一些我们自己带来的饼干充饥。
回到旅店又要想办法解决睡觉的问题,这家店也已经满员了,不过那个女服务员看我们有老有小,又带了很多行李,就允许我们在大厅歇息一下再做打算。刚巧那天晚上那家旅店的负责人正好有事来店里,母亲看到了就主动和那个领导攀谈起来,当那个领导知道我们是回家探亲,而且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后,马上让服务员把他们自己的休息间让给了我们,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了。
迷迷糊糊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谢过那家旅店的负责人我们就搭乘了一辆公交车去到周村—我们最终的目的地。
一路颠簸,又不知道过了多久到了一个小车站。问了旁人这儿还不是周村,周村还没通车,还要走很远一段路。拖着一身疲惫,拎着大包小包,母亲带我们走出车站,站在路边有些茫然。
这时远处小路上一辆马车慢悠悠的朝我们这边驶来。到了眼前,一位大爷从马车上下来询问我们是不是从浙江来的,他就是来接我们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一看到他就应该知道是来接我们的,因为他有一张张酷似父亲的脸庞。
他是父亲的七弟,我的七叔,他是赶着大队里的马车来接我们回家。爬上马车,挥着马鞭,嘴里还唱着歌,那一路的疲惫早都烟消云散了,代之而来的是极度的兴奋。
虽是春天,但这一路上眼中少见绿色,随处可见的都是黄土和黄沙。乡间小路都是崎岖不平,幸好马车走得慢,不然可够呛了。
又不知道过了多久,眼看我的新鲜劲就要过去的时候,眼前看到了一个小村庄,周村到了……
...展开全文
217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忆童年之回乡记:
(一):一九七六年春,一辆从苏州开往山东的火车正在缓缓行驶。昏暗的车厢里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乘客,站在车厢里的我靠在同样站着的妈妈身上昏昏欲睡,第一次乘火车带给我的欣喜早已烟消云散,只想能找张床睡觉。
就在几天前父亲接到了山东老家亲戚写来的信,信中告诉父亲他儿子生病住院了,而且病的很重。父亲有事走不开,就让母亲带着我和他孙子一起回老家探病。我们带了很多吃的和用的东西,特别还多带了二十斤白米,以备不时之需。(事实证明这袋白米带的相当明智,后来在山东那几天的一日三餐就指着这代米过了,这是后话。)
我们一行三人乘车到苏州后登上了开往山东的列车,由于是临时买的票所以都没有座位了,只能站着,那一年我才九岁。所幸旁边座位上的一个坐着的女乘客看见我站在那里打瞌睡,她自己往里挪了挪,留了半个屁股的位置给我,母亲谢过那位女乘客后安排我坐了下来。
又不知道过了几站,终于有人下车空出了座位,我们三人都有了座位,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遗憾的是对面位置坐着的那个男性乘客是个大臭脚,那味道弥漫了整节车厢,很是反胃。可是其他地方也没有空位了,我们只能忍着点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朦朦胧胧中只听一声汽笛长鸣,列车已然到达山东了……
...展开全文
224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2
《金刚川》观后感:适逢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金刚川》提前上映,赶在第一天就去观看了。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某大部队为了最后的总攻需要集结,在集结过程中又要经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为了渡河,工兵战士们在这条河上建了一座简易的桥,以方便大部队渡河,而敌人又要想方设法的炸毁这座桥,破坏我们的集结行动。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这座桥展开,敌人炸桥,我方修桥;敌人再炸,我方再修,到最后我方战士硬是组成了一座人桥,让大部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渡河,及时赶到集结地,参与到到最后的总攻。
对于整个护桥过程,影片则是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了复述。从中让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又体现了我们战士的钢铁意志,他们百折不挠,排除万难,为保住大桥不惧牺牲,真正是最可敬可爱的英雄!历史将永远把他们铭记!
最后还是要吹爆一下张译的演技,真正的剧抛脸,演什么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216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9
一碗银耳羹的记忆:晚间散步,冷风阵阵,气温明显下降,这天气冷得有点快。回到家里,找出食材,做一些银耳羹当宵夜。
每年的夏末秋初闺蜜都会送我们一些莲子,用来煮粥做汤都是极好的,而我最喜欢用它来做莲子银耳羹,因为那是我记忆深处难以忘怀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妈妈就会从商店里买来干银耳,取出些许先泡发,然后找出家中的大砂锅,把泡发好的银耳放砂锅里再放在煤炉上慢慢炖煮二个小时。
炖好的银耳羹甜甜的糯糯的,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自然这大大的一锅银耳羹就成了我们家每晚临睡前必吃的甜品。每天晚上到了时间老爸就会从大砂锅中舀出一些,然后放在煤油炉上再次加热,稍微有些温热后就可以吃了。寒冷的冬夜吃了这一碗银耳羹顿时感觉全身都是暖暖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冬天每天晚上最盼望的就是这碗暖暖的银耳羹。
现在倒是时常可以吃到银耳羹,而且自从有了活耳后,也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烦了,二十分钟就会做出一锅糯糯的银耳羹,味道也是甜甜的,不过相比于记忆中的味道总是觉得有些欠缺,也不会再有那热切的期盼了……
4516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5
小时候从会认字开始就喜欢看书,看一些连环画和一些儿童杂志。读小学时家里就给订了《儿童文学》和《少年报》两份杂志,平时自己跟大人上街时也会央求父母买几本小人书看看,反正七七八八的看了不少书。
上了初中后就让家里订了《读者文摘》(《读者》的前身)等杂志,有时候上街也会去邮局买一些其他刊物,同时也慢慢开始接触、阅读一些长篇小说了,像四大名著就是在初中时看完的,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其中黛玉的葬花吟至今还能咏上几句。
上了高中后开始追星,就相对的会多买一些影视报刊,《大众电影》、《电影世界》是每期必买的,其他的杂志如果刊有喜欢的明星照片也会照买不误。我们那个年代的明星其实也蛮多的,国内的有刘晓庆、张瑜等等,国外的有山口百惠呀,索菲玛素呀,还有港台的那些明星,四大天王啦,周润发呀之类的,不过究其种种最喜欢的还是山口百惠。买了一大推她的海报、照片和粘纸,房间里贴满了她的宣传画,那时候真是着迷一样呀,和现在那些追星的小孩有的一拼。
工作后还是喜欢看书,不过品种越看越杂,而遍地开花的书报亭又让买书相当方便,于是每每路过都不会空手而归,总要带上一两本。每周还会借着陪孩子去书店买书的机会也淘上一些喜欢的,家里的书架也越堆越满。
只是近几年却发现不知从何时起那些遍地开花的书报亭都渐渐消失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书店也去的少了,除了偶尔在网上买一些,书店几乎很少再去了。
有时候还是很怀念书报亭那人头攒动的从前。
...展开全文
239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三菜一汤,午饭已经安排好了,就等发货的朋友回来吃饭……
2570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秋日的惬意# 天气炎热还是清淡饮食吧!
1265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八佰》观影有感:午夜,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心情十分沉重,心中有一股闷气无处发泄。《八佰》点映的时候看网上评论是两极分化,说好的也很多,说不好的也不少,说不好的要么是冲着导演和秦汉的合影说事,要么是冲着某位演员说事,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本片美化了国民党军队,美化了逃跑将军孙元良(秦汉父亲)等等,于是带着些许期待,带着些许疑惑走进了影院。
历史上四行仓库的那场战斗早已记忆模糊了,影片重现了这段历史。姑且不论这部电影是否真正还原了历史史实,亦或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加工,反正我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心情一直是沉闷的。
这场战争诚如片中特派员所说是老蒋为了增加谈判桌上的砝码所作的一场秀,可是对于留守的士兵而言这就是一场众目睽睽下的狙击战。隔着一条河,就是天壤之别:这边是四行仓库,那边是英租界;这边厢是血战疆场,那边却是灯红酒绿;这边是地狱,那边是天堂,这一切怎不让人泪目。
影片众星云集,不论是王千源演的老兵油子,姜武演的怂货炮兵,张译演的老算盘,甚至于黄晓明演的特派员,个个演技到位,让人印象深刻。
一句话,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注:影片中除了一句台词外真的没有多提孙元良)
...展开全文
3692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6
785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陆续上新中……
784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小河清清冽冽,
小巷幽幽静静,
古树悠悠久久,
岁月岁岁年年……
—游旧馆有感
704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