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宁

优秀作者实名认证
547 关注
149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文艺作品封面欣赏(九)
此一版文艺书籍封面走得几乎是一个路子,构图太相像了,可以说是一览无余,虽然春意盎然,但也留不下更深的印象。比较好的是图③《岭上春》,拖拉机🚜引路,从山门处逶迤而下,众多人物掩映在一片春色中,配以红色的书名,感觉非常协调。图⑥《大雁山》与图③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透露出的信息更多一些,只是那些纷飞的鸟🐦究竟是大雁还是海鸥让人莫衷一是。最令人费解的是图⑤《龙腾虎跃》,从编者“吉林军区政治部”可知是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图中的坦克车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绘图者偏偏在战车上画一个弯弓搭箭的骑手,显得不伦不类。
4710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晋冀宁 优秀作者
2天前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文艺作品封面欣赏(八)
七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1978年以后,随着文艺界的春天再度来临,文艺文学作品开始百花齐放,反映到书籍封面上,设计绘画更加多样化。本版图片中除了图⑦⑧⑨仍旧沿用多彩的色块来表现战天斗地的豪情,以及人物的飒爽英姿,其它的都开始向表现人物内心深处靠拢。比如图①的《人生》(路遥中篇小说)和图④《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长篇小说),走得是一条设计路线,用刘巧珍低头送别高家林及面前漫漫人生路深刻表达了主题,用许茂女儿挎着包袱在绵绵秋雨中回娘家的场景再现复杂的人物内心。冯德英的《山菊花》(图⑤)是他的“三花”的最后一部,虽然不如《苦菜花》和《迎春花》写得精彩,但这幅封面画却绝对出类拔萃,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图③《小楼昨夜》则从书名和封面图都有些回归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书刊,用满纸的铁栅栏门引申到“小楼”,传达出“遥远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的意境,至于书要不要看,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
顺带一提,本版中《人生》《连心锁》《山菊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我都是看过的,其余的五本则连书名都没有听说过。
1万人阅读
6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62
晋冀宁 优秀作者
5天前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16)
​ 《浮沉》(护士日记)
​ 说到艾明之的长篇小说《浮沉》(图①②),估计60岁以下的人都是一头雾水,别说看,恐怕听都没听过。《浮沉》1958年出版,小说以五十年代中期东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描写了上海护士学校毕业生简素华面对东北工业基地建设急需大量医务人员的现状,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幼生活多年、条件优越安逸的大上海,不顾亲人的阻拦、恋人的反对和要挟,登上北去的列车,投身东北建筑工地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忘我工作,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 当年《雷锋日记》中,雷锋写下大段《浮沉》的读后感,并在实践中努力向简素华学习。
​ 小说还被翻译为英文出版(图⑥)。
​ 不过没有读过小说《浮沉》不要紧,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护士日记》(图⑦⑧⑨,图④是电影剧本,图⑤是电影连环画)却有更多的人看过。由王丹凤饰演的简素华深入人心,而电影中的插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更是传唱半个多世纪,现如今仍魅力不减,凡上过幼儿园的朋友们,有哪个不会唱这首歌呢?
​ 顺便说几句,艾明之的长篇小说除了这部《浮沉》,还有《火种》(图③),描写一个工人家庭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到五十年代中期的经历。这书我也看过,且记忆颇深,但因为没有拍摄过相应的影视剧,不符合我写系列文章的取舍原则,所以放弃了。忽然想起来,明天就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98周年了,而《火种》(《火焰》三部曲的第一部)正是以1927年4.12前后的大历史为背景的,所以多赘言上面一段话。
...展开全文
2468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8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文艺作品封面欣赏(七)
​ 七十年代是一个沸腾的年代,在文艺作品中也反映了这一点,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恰好生逢其时,这部小说聚焦东北辽南孤鹰岭铁矿的解放、恢复与建设,1972年再版第一部,1973和1976年又出版了第二和第三部。三部曲的封面相同,只是以颜色区分。图⑤是第一部,火红的群山,茂密的森林,和地下采矿面的热火朝天相映成趣,均指向“沸腾”二字。
​ 与之相像的还有曲波的《桥隆飙》(图⑧)。《桥隆飙》是曲波在《林海雪原》之后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1979年出版。讲述了草莽英雄桥隆飙从一个土匪头子转变为八路军优秀指挥员的传奇故事。小说的封面以很大篇幅描绘了狂飙突起、风起云涌的壮阔,底部则是象征揭竿而起,刀枪林立的场景,很好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
​ 大家也许还记得,七十年代在南海海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西沙海战,中国海军给予南越海军猛烈的回击,显示了国威军威,保卫了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的主权和领土。以西沙之战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多部,如浩然的《西沙儿女》,张永枚的《西沙之战》诗报告,图③是同名的《西沙之战》,却是广东军区政治部编印的散文和报告文学集。它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将西沙军民和昭示主权的红旗放在右下角,以三角形构图。显示其稳如泰山,天空中战 机飞掠,海面上战舰巡曳,三者相互呼应,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决心。
​ 这组封面还包括刘学江的长篇小说《戈壁春风》(图④),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图①),张永枚长篇诗作《人民的儿子》《椰岛少年》(图②⑨),李瑛的诗集《枣林村集》(图⑥),李学鳌的诗集《列车行》(图⑦)等,其封面也是各有千秋,美感十足,远非现今那些花里胡哨的书籍封面可比。
...展开全文
8098人阅读
7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4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文艺作品封面欣赏(六)
​ 《万山红遍》是黎汝清的代表作,1976年首版,描写一支红军队伍在南方某山区创建红色根据地的故事。上下两卷(图⑧⑨),封面设计简约,红军队伍只占各一角,火红的杜鹃花占整个底部,蓬勃欲燃,大面积的群山被鲜花点染成淡淡的红色,以此表现“万山红遍”的主题。图⑦《桐柏英雄》在七十年代也曾名噪一时(后还被改编为电影《小花》),采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队伍只是一隅的背影,苍鹰🦅盘旋,领队的红旗正好在画面的正中,似画龙点睛一般。
​ 贺敬之是延安时期著名诗人,他的《放歌集》(图⑥)七十年代得以重版,收入“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诗歌名作。封面将延安宝塔山置于中心位置,延河桥上是相向而行的两支红旗引导的队列,透露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主旨。
​ 这一组封面中,我认为最耐看的是图②《芦叶船》,茂密的芦苇丛随风摇曳,几只小鸟🐦与芦荡中的小船遥相呼应,两个少年男女快乐地追逐着他们放飞的芦叶船。整个画面清翠可爱,拥而不挤,疏密有致。图①《春意正浓》、图③《春雷》时代特色显著,让人回忆起那个火红的年代。
1.7万人阅读
84人点赞
收藏 1 11 84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封面欣赏(五)
​ 浩然的《西沙儿女》和《金光大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风靡一时。前者(图②)的封面波涛汹涌、海燕奋飞,满满的浩然正气;后者芳草地(书中农业社的名称)舒缓辽远、红日映照(图①③),都是非常切题的设计。《阿诗玛》(图⑤)水墨淋漓,阿诗玛的石像居画面正中,又恰好在夕阳🌇的投影下,悲剧意味浓郁。《六盘山上》(图④),我没看过,但根据画面推断,不像是《清平乐六盘山》诗意,估计是解放军野营拉练过六盘的内容,祥云、南飞雁与行进的队列与“风卷红旗过大关”虚实结合,“六盘山上”四个遒劲的红色字体,使这个封面充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而图⑥《长城烟尘》就像是要补充图④没有画出来的长城关隘,且色彩浓烈,融春秋景色于一幅画面,灿烂辉煌。图⑦⑧⑨《滨海新一代》《领队的大雁》《三探红鱼洞》,虽然都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各有千秋,就不再赘述了。
2975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40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文艺作品封面欣赏(四)
​ 这一组封面颇为赏心悦目,尤其是图③的江,图⑤的河,图⑦的海。图③内容不详,但看那远处的教堂尖顶,大致可以判断是俄罗斯或靠近俄罗斯的黑龙江沿岸。名为《彩虹》,绘画者却将彩虹画为江中的一抹倒影,水天相接,融会贯通。图⑤则一看就是南方景色,我们假定它是桂林山水吧,充分体现出山⛰️在水中立,船在山上游的优美意境。图⑦一眼就能知晓是海上景观。倒影同样是点睛之笔,红太阳的红与船桅上红旗的红遥相呼应,画面虽满却一点也不拥挤。还有图⑨和图⑥,通过画面就能知道书的内容,前者是饥渴的驼队奔向远方的机井,或许就是工程兵部队为戈壁人民引来的清泉。后者通过彝族兄弟挣脱铁锁链,表现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大小凉山,彝海结盟“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历史场景。这两幅作品分别以风云浩荡和沙海茫茫做为大片留白,使画面显得开阔辽远,不失为封面佳作。
​ 另外,图⑤⑦⑧⑨的书名题字均为书法精品,《画山秀水》的灵动,《戈壁清泉》的澄澈,《向阳屿》的稳重,《任重道远》的流畅,连我这个不懂书法的人都感觉恰到好处,为作品增色不少。
4256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1 2 45
#清明寄哀思#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15)
​ 《红岩》
​ 今天是清明节,我这辈子印象最深的是1965年的清明节,那年我上四年级,那天全年级徒步四公里,到八里桥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举行了《革命烈士诗抄》朗诵会。我朗诵的是《红岩》中陈岗烈士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在那之后,我看到了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又有谁没看过这本天字第一号的“红”书呢?著名近现代藏书家谢其璋曾总结过“十七年”名气最大的八部长篇小说,即“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岩》赫然排在第一位。
​ 《红岩》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以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领导山城人民与垂死挣扎的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历史,重点是被关进白公馆渣滓洞一批仁人志士坚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塑造了许云峰、江雪琴(江姐)、陈岗、刘思扬等一系列英雄群像。这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刘思扬,一个富家子弟,能够重金保释,且只是签一个脱党声明,不需要出卖任何其他同志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信仰,宁愿把牢底坐穿,最后慷慨赴死。他们在狱中秘密召开党小组会,以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做为接头暗号,从此让我牢牢地记住了这首诗。其他还有“疯子”华子良,颇负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以及许云峰一眼识破的《马凡陀山歌》、重庆的地标磁器口、沙坪坝、朝天门码头,当然还有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最重要的当属与书同名的“红岩“(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1995年我终于得便来到重庆,这些自然是必须打卡的地方。
​ 1965年,水华导演拍摄了根据《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由赵丹于蓝项堃分别饰演许云峰江姐和徐鹏飞,影片选角精准,许云峰的不动声色而又大义凛然,江姐的坚贞不屈,徐鹏飞的奸诈阴狠都表现的栩栩如生。还有方舒饰演的小萝卜头,也是感人至深。1999年,四十集电视连续剧《烈火中永生》播出,石维坚宋春丽陈宝国主演。另外,《红岩》还被多次改编为歌剧、川剧等艺术形式,尤其是歌剧《江姐》已经有六代演员饰演了江姐这一角色,《红梅赞》的歌声更是享誉全国经久不衰。
​ 图①②③是《红岩》的不同版本,其中图③中青社是最早的也是最负盛名的版本。这里面的黑白版画插图由吴强、徐匡、牛文等八位画家联袂创作,前后共24幅,很好地配合了小说悲壮、凝重的气氛。图⑤是版画插图出版五十周年的纪念册,图⑨为其中之一“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而《红岩》的连环画亦有多种版本,最有名气的当属图⑦的八册套装,由韩和平、顾炳鑫等创作,1964年出版。其它还有《小萝卜头》(图⑧)、《江姐》等。
...展开全文
3315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45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文艺作品封面欣赏(三)
​ 本组封面作品,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是图⑦,《飞花集》是现代文学作家曹靖华晚年的一部散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初版于1978年5月(图⑨是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书名来自唐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封面设计紧贴住“春”字,用“似曾相识燕归来”和“寒食东风御柳斜”,桃花只占右下角一隅,全靠飞拂的杨柳引发“飞花”的想象。
​ 好的封面绘画特别重视画面整体的呼应和大片的留白,比如图④的小鹿🦌与独木桥上的孩童;图⑧的“风卷红旗过大关”;图③待修和修成的梯田之黄绿对比皆为典型。
​ 最后说说图⑤,作者秦文君生于1954年,1984年大学毕业,此前曾担任过少儿杂志的编辑,1981年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按照这个履历,这个《别了,远方的小屯》,不可能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应该是她的早期作品,出版于八十或九十年代,封面的绘画风格虽然还有七十年代的影子,但已经迥然有别,更像是套色木刻或版画,但仍不失为一件出色的封面图画。
1.9万人阅读
8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81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七十年代文艺作品封面欣赏(二)
​ 此组封面的精华是两个“红缨”,图②以人物为中心,红缨枪、红袖标、红五星,再配合鲜红的书名,处处凸显一个“红”字。图⑧目视方向的沂蒙山⛰️巍峨挺拔,异常醒目,但绝不喧宾夺主,而画面的主体,是手持红缨枪的两个小战士。
​ 图⑤《创业史》第二部出版于七十年代末期,它的封面设计已经基本脱离高大上的理念,但仍不失为精品,只用一种颜色就勾勒出水田陌陌平如织和农民们“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的生动景象。
​ 这些书中,图①张长弓的《青春》,图⑥谌容《万年青》,以及柳青的《创业史》我都读过,质量是不敢恭维了,即使是当年颇富盛名的柳青,《创业史》的第二部比起第一部,那也是逊色的多了。
2775人阅读
4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46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14)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对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谈到苏联文学,那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也是中国几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书中的那段名言,更是传抄在每一个青年人的笔记本📙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将其做为一生的座右铭。
​ 我是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时读到这本书的,如今回首往事,终究也还是平平淡淡,比碌碌无为稍强一点而已。当年年少,书看得囫囵吞枣,尤其对保尔与丽达、达雅之间的爱情关系搞不大清楚。对保尔与之战斗的高尔察克、泼留希金白匪军,也是稀里糊涂。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一是保尔的领路人、水手朱赫来痛揍欺压工人的胖老板;二是保尔与冬妮娅在野湖边的相识;三是在漫天风雪中保尔与冬妮娅最后一次见面,衣衫褴褛的革命者与已为官太太的冬妮娅终究分道扬镳。
​ 《钢铁》出版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苏联的地位与日俱增,四五十年代,该作引进中国后,更是风靡,版本众多。我看到的大概是图③人文社的版本,这也是流传最早最广的一种,前后印刷了不下十次。其它还有华山文艺版、北京日报版(图①②)等。连环画也有多种(图⑦⑧⑨是其中最流行的版本)。其中图⑨画的最好,有极强的表现力。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图④是苏联拍摄的电影海报,图⑤是《大众电影》1957年第20期封面是苏联1957版保尔的银幕形象。图⑥应该是1995年中国与乌克兰合拍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海报。
​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的读者怎么看这部小说呢?首先是俄罗斯,早已经否定了保尔的精神。保尔的故乡乌克兰也早已把高尔察克等白匪树立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民族英雄,将保尔柯察金这种为了俄罗斯屠杀自己同胞的红军战士定为乌奸。历史翻天覆地,评价天壤之别。只有咱们国家老去的一代中的部分人还在缅怀保尔钢铁般的英雄气概,放不下过往执着和理念。有人可能会问,你不也是老朽一代人吗?你怎么看?我认为,现在,除了保家卫国的军人还需要弘扬保尔这种钢铁意志。其它的芸芸众生大可以休矣。因为保尔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前提都不存在了。年轻人倒想着为国效力,奈何国家并不需要你,且不说掌握国家命脉的国企、机关根本就不可能有底层劳动者的位置,那么高的失业率是明摆着的。即使你侥幸在民营企业当一个打工仔,那么你为谁辛苦为谁忙呢?干嘛要用钢铁的意志,把自己炼成一个钢铁的螺丝钉呢?
​ 说到小说本身,保尔曾经在肃反委员会工作过两年,那么,以他的嫉恶如仇,他会怎样对待那些无辜被打成反**的人们,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一种猜测,书中没写,以前也没人提过这个问题)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75人点赞
收藏 1 15 75
节 点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本人在孔网的卖家信誉达到555分(见图①),好评率100%,跨入五星⭐级商铺。我咨询了客服,说是好评501至1000为五星⭐,1001以上为一钻💎。按照现在买家好评的概率,10个人有5个干脆不确认收货,有1人确认而不评价,4人给予好评(其中1人好评并美言),那我要达到一💎,恐怕还遥遥无期。因为书摊开通已经12年有余,也就是说还要10年左右才能升级为一钻💎,不知老夫七十多岁了,能跑动寄书的岁月尚有几多年,还能不能揽得那枚钻石💎。图③是我这些年售书的所有收据,其中中间那一摞是2023年10.1到现在的,也就平均每月七八单的样子。尽管好评率不错,但比起那些动辄每月几百上千单的卖家,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加上旧书业萧条,购书者寥寥,网站又把自动好评的项目取消了,部分买家的漫不经心和不理不睬,因此由⭐变💎更不敢想望了。就像图②的烟标六盘山上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啊。
再说动态的写作,从2022年开始,比较热衷于此,三年来大概写了几百篇了,但没有参加过网站主办的热点话题征文,写的东西也比较小众。客服小编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其中有一半多的篇幅得到推荐,20%予以精选,平均浏览量在三五千,最高单期浏览量达到8.9万,谨此太感谢众多书友的关注和青睐了。年初,网站评选本人为优秀作者,更是使人受宠若惊,激励老朽更多写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希望书友们一如既往支持,谢谢小编和大家了。
...展开全文
8719人阅读
6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2 68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13)
​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
​ 《玉堂春落难逢夫》
​明代,画本小说兴起,呈繁荣之像,最负盛名的非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莫属。但说实话,由于《三言二拍》属于典型的通俗小说,对它的研究一直不够,难于像《红楼梦》那样登大雅之堂。我上大学时的一个同学,以此作为研究方向(全年级唯一一个),毕业论文题目即为“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和社会学意义”,颇有一番见地。可惜此君英年早逝,本文也算是对他的纪念吧。
​ 当然《三言二拍》有短篇小说198篇之多,我虽然早年间看过,也早已漫涣不清,捡曾经改编过电影和戏剧的篇章略谈一二。这就是标题所列三篇,她们的共同点是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妓女,且都是名妓,也许是名妓的话题性比较强,悲欢离合更胜于常人,也更为人所津津乐道吧。
​ 杜十娘(小说载《警世通言》图⑤)是明万历年间京城教坊司名妓,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虽流落风尘,却渴望摆脱青楼生活。她与南京布政使公子李甲相遇,误以为找到了真爱,想赎身从良,与其共度余生。十娘偷偷攒下了赎身的金银,但为考验李甲,故意让李筹集赎银。李甲到处奔波,在朋友帮助下,终于凑齐了1000两银子。两人离开京城后,在瓜州古渡遇到富商孙富,在其诱惑下,加上畏惧家庭压力和社会偏见,终将杜十娘转卖给了孙富。杜十娘闻讯后悲愤交加,怒斥李甲,直言“妾匣中有玉,奈何郎君眼内无珠”,携多年积攒的装满金银珠宝的百宝箱一起投河自尽。
​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图①),由潘虹饰演杜十娘。现在的人恐怕无法想象,不苟言笑的“上海婆婆”潘虹,能够演绎一个风尘名妓。影片很好地反映了冯梦龙原著的通俗文学特色,就连插曲都是厘俗小调,朗朗上口,给当年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 《卖油郎独占花魁》亦出自《警世通言》,讲的是才貌双全的莘瑶琴因逃难沦落风尘,改名王美娘,成为京城名妓“花魁娘子”。卖油郎秦重为了亲近美娘,积攒了十两银子,然而那晚美娘大醉,秦重不以为意,整晚服侍。美娘为了回报秦重,自己赎身嫁给卖油郎。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成为后世戏曲影视改编的得宠题材。图⑥即为天津市白派评剧团演出的《卖油郎独占花魁》海报剧照。
​ 《玉堂春落难逢夫》同样出自《警世通言》,讲妓女玉堂春(苏三)与书生王景隆一见倾心,浓情似火。然王花费完身上的银子后,被老鸨逐出,得到玉堂春多次周济和营救。后来玉堂春被鸨母卖到山西洪洞沈洪家,遭沈妻皮氏陷害定成死罪,幸而王景隆京城得官,平雪冤案,才使玉堂春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使人过目不忘。即使没看过小说,恐怕也看过京剧《玉堂春》的折子戏《苏三起解》,对苏三那句“洪洞县里没好人”和解差崇公道的那句调侃“他说他公道,你说你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记忆犹新。《玉堂春》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戏剧,多个地方戏种几乎都有苏三起解这出戏,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
​ 图②③④⑦是上述三篇小说的连环画版本。图⑨是香港邵氏公司出品的电影《玉堂春》,由乐蒂饰演苏三;图⑧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玉堂春》。图⑤是北京出版集团的《三言二拍》精选本。
​ 最后顺便说几句,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三言二拍》不太感兴趣,我的中期论文是“非洲反殖民求解放诗歌的战斗性研究”,大谈六十年代刚果(布)还是刚果(金)反殖民主义的先驱卢蒙巴等英雄人物。与我那个早逝的老同学的论文可谓大相异趣。然而时过境迁,人们或许会记得杜十娘,苏三,卖油郎这些小人物,可谁还会记得卢蒙巴们呢?
...展开全文
1.8万人阅读
7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6 79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读过的文学作品(12)
​ 《桃花扇》
​ 《桃花扇》是中国古代四大戏曲名著之一(另外三部为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昇的《长生殿》),由清初孔尚任著。它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背景,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展现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深刻揭示了权奸之争,表达了作家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忧患。
​ 相比于其它三部戏剧名著的男欢女爱主题,《桃花扇》的社会性更强,它重点揭露的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之流的阴狠,李香君等秦淮名妓所抱的家国情怀,侯方域等知识分子的软弱多变,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历史内涵。一纸桃花扇,不仅是侯李相爱的定情物,更是李香君不屈抗争的证物,作者将其做为戏剧的名称,使其流芳千古。
​ 《桃花扇》后世被多次搬上戏曲舞台和影视剧,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就曾在1949年以前和以后编剧了《桃花扇》舞台演出本,由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话剧(下图6即演出海报)。香港和内地也将其拍摄为故事片(图5港版,林凤饰演李香君,图6大陆版,王丹凤冯喆分别饰演李香.君侯方域)。《桃花扇》的文学版本更是不胜枚举,九宫格所限,只挑选了三种,图1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标准版,我在四十多年前读的就是这个版本(此书我现在还保留着)。图②以桃花扇做底衬,显得鲜艳夺目。图3为汉英对照本,特意引了一句唱词:锁重门垂杨暮鸦,映疏帘苍松碧瓦。设计古色古香。
​ 《桃花扇》的连环画也有许多种(图7、8、9),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任率英的作品(图7)工笔重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表现力非常强,仅看封面的李香君撕扇图即可见一斑。
​ 最后谈点感想,一是清末明初,国破家亡之时,为什么是秦淮八艳柳如是、冦白门、董小宛、陈圆圆、李香君等风尘女子有那么深重的家国情怀,甚至不惜拼死相争?这哪里是杜牧所写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倒是有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了。二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一帮知识分子,比如侯方域之流,最后几乎全当了缩头乌龟,降的降,出仕的出仕,参加清朝科举的更是如过江之鲫,气节何在,脸面何在?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8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89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我看过的文学作品(11)
​ 《基督山伯爵》
​ 《基督山伯爵》(又译《基督山恩仇记》),是法国作家大仲马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世界近现代通俗文学中的重磅之作。初读该作是在45年前的上大学期间,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外国文学大量引进国内,排半夜队能买到《基督山伯爵》,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的一个同学侥幸买到一套,立刻成为全班的新宠,轮替排班,不舍昼夜地读的昏天黑地。以至于全班同学读完,书也散了架子,基本成为废纸了。
​ 《基督山伯爵》故事大致如下:1815年,埃德蒙•邓蒂斯即将结婚并升职 ,却被同事唐格拉尔、情敌费尔南、检察官维尔福陷害入狱。在伊芙堡监狱,他结识了法利亚神父,获悉基督山岛宝藏的秘密。14年后他越狱找到宝藏,化身基督山伯爵回巴黎复仇。至于复仇的全过程,我当年读的时候就有点囫囵吞枣、稀里糊涂,现在就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了。当然可以从万能的百度上找到,但在众多的读书人面前,实在不敢饶舌,即使抄下来,恐怕也要贻笑大方的,还是算了吧。全书我记得最清楚的章节,大概是基督山伯爵在监狱中的苦难经历,尤其是他九死一生的逃跑过程。还有一点感想,那就是要想完美地复仇,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大笔财富,足以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如果埃德蒙只是个一文不名的劳改“释放犯”,所谓复仇顶多就是呈一人之勇,拼个你死我活罢了,绝无不露痕迹完美地不伤及自己的复仇可言。
​ 下图6、7、8、9是《基督山伯爵》《基督山恩仇记》的几个中译本,虽然各具风采,但无一例外地都以伊芙堡监狱为主图,看来这一段是读者、封面设计者都认可的最精彩段落。其中图8是我当年看过的版本,后来我还买过一套。图1、2、3为各种版本的连环画,我比较喜欢图2的封面,表现力较强。《基督山伯爵》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图4、5分别是1961年法国🇫🇷意大利🇮🇹合拍版和2024年法国🇫🇷版。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给前者配音在国内放映过。该片配音阵容强大,孙道临、毕克、丘岳峰分别为邓蒂斯(伯爵),费尔南,维尔夫配音,为影片增色不少。
...展开全文
1.6万人阅读
6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