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选书标准# 为了这项研究,他不惜亲身试“蛊”
巫蛊是一个迷。很多人听说过它,但没有见过它;见过它的人,又不愿向外界透露。摸到巫蛊的大门尚且不易,想要研究巫蛊几乎是不可能的。
人类学者邓启耀,三十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巫蛊现象与文化的研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代价。他深入多民族边远地区做田野调查,置身各种巫蛊现场,甚至亲身试“蛊”,终于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
本书是出版25周年增订版,增加了约1/3内容,主要是21世纪以来的新资料和新研究,令巫蛊研究的当下价值更加凸显。
人类学家项飙评价“这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著作”,也给当今读者提供了具有警醒意义的参考:对异己的怀疑和排斥可以导致极端行为,集体性的暴力可能变得无意识而且获得天然的正当性。我们非常需要像这本书这样的人类学知识,来帮助我们保持这份清醒,呵护基本的社会生存智慧。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孙郁先生二十年鲁迅研究沉淀之作,《鲁迅与国学》近日获第二十届文津提名图书。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生毕业后,孙郁先生进入北京鲁迅博物馆。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到《北京日报》副刊主编、再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教授,他的每一段经历、每一种身份,都与鲁迅研究密切相关。从文化场域,到文学场域,再到学术场域,使他可以从多种语境理解、研究鲁迅。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鲁迅从“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明观出发,看待中国古文明具有辩证而丰富的视野。他在西方文明的镜鉴下,发掘了中国古文明的智慧,使“旧学”转换为真正适应现代民族国家发展、适应现代国人的“国学”。他处理国学的方式,为我们的国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从刘邦到王莽,屠龙者为何最终变为恶龙?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研究者谌旭彬的这部新作,一如既往不关心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只在意底层小民的命运浮沉。
全书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廓清汉帝国历任高层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对底层百姓的命运而言究竟是改良还是倒退。第二,汉帝国虽诞生于反抗暴秦,可在西汉政权存续的两百余年间,竟先后两次(分别于刘彻与王莽执政时期)全面回归乃至超越了秦制,屠龙者因何最终变为恶龙?
在谌旭彬看来,西汉之于中国帝制史,犹如原生家庭之于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故将西汉两百年定位为“中国帝制时代的原生期”。
而汉承秦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统治者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缺乏足以与之形成竞争的文明共同体,也是汉帝国走上旧路的重要原因。当皇权无法真正受到制度性约束,且社会财富总量或者朝廷的可汲取总量(人力+物力)达到了一定规模,便大概率会出现追求雄才大略的皇帝,这对底层百姓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南宋人郑湜说,“自古明主执权而自用者,其遗患于国或甚于庸主”。这是身在帝制时代的古人,自历史与现实中发出的沉痛喟叹。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在不确定的年代,总有“相反的人”逆流而上。
全新出版品牌“奇遇时刻”,在这个春天推出了第一本书:《相反的人》。
这是一本四格漫画。漫画家陆冉创作了一个事事偏要反着来的人:倒着走路,喝咖啡睡着,被人当成傻子反而觉得安心,时不时想对静如死水的生活来一场恶作剧。陪伴小反的是两个好朋友,情绪稳定的老好人大黑和冷漠刻薄的毒舌雪人。
《相反的人》记录下小反和朋友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的时刻,他们怀疑着,摸索着,爱着,向落满尘埃的日常生活发起挑战,正如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一家出版品牌,奇遇时刻旨在呈现新鲜的时代声音,关注个体的心灵叙事。《相反的人》正是这样的一本书,用极简的黑白线条,勾勒出当代生活里无处不在的隐秘情绪。 ...展开全文
#踏春好时节# 树会讲故事,但只讲给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树木。树木渴望告诉我们很多事情。
如果你在树叶上看到一条明显的白线,这表明附近有水源。如果你在树干底部看到一堆低矮的嫩枝,这表明树木遇到了大麻烦。
在《如何阅读一棵树》一书中,科普作家特里斯坦·古利为我们揭示了树木隐藏的线索:树的枝叶、树皮、树干、花朵以及树桩的密语。读懂它们,就能读懂树木的生命故事,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信息。 ...展开全文 31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我的选书标准# 在我们熟悉的童话中,总有些人习以为常地对女性命运的规训。写作者病鹤斋童年时就对这些童话中语焉不详的性命运感到困惑:“小女孩怎么突然被诅咒了?公主怎么突然被拯救了?接吻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病鹤斋认为,这种童话中对女性形象的压缩会让女孩们失去对未来的想象力,受困于单一的幸福标准。
《她来劈开这山》是一本颠覆传统童话叙事的童话集,从我们熟悉的女性童话角色出发,讲述令读者耳目一新的故事,“重建女孩们的故事屋”。25个明亮、大胆的新童话,试图劈开那些“从来如此”的童话和传说,还原女性本来的面目与真实的欲望。“仙女,我觉得他们在骗你。”“谁在骗我?”“你的父帝,你的丈夫,你周围所有告诉你你得靠羽衣才能飞的人。”“你是仙女啊,仙女本来就会飞。”
#我的选书标准# 继《种子落在泥土里》之后,苏娅老师最近又出版了自然文学新作《更远的蓝奔流》。
在前作里,她写了“六”一家,关于土,关于爱,关于自由。她写那种一往无前的力量,以及接受一切的豁达。
在新书里,她写森林、湖泊、鸟类、山巅、云和光……
在大理居住生活的十余年间,苏娅在苍山行走、徒步,与自然荒野的互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书中关于地理、植境、物境的描述,亦是关于无垠时间的呈现。从森林到岩石,从鸟鸣到光影,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鲜活的色彩与生动的感知。
这是一部以大理苍山为主体的自然文学,亦是一部严谨而详实的博物学非虚构作品,更为人与自然、与自我如何相处带来某种启示。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真故出品,李右溪亲签,《了不起的甲骨文》带你走进中华文明的年少时光。
3000多年前的商朝祖先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习惯在甲骨上刻字,占卜问天。千年之后,祖先远去,但曾被埋藏的甲骨被一缕晨光照亮,于是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国内目前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个神奇的文本,它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事物最早是如何产生发展的,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思维方式。那里有我们祖先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追求,有着朴素的纯粹与可爱,有着我们至今仍能共鸣的喜怒哀乐,也有着一种原始的欲望,一种天真的残忍。
本书作者李右溪是甲骨文硕士,学校那届学甲骨文的只有她一人,她一度担心甲骨文有成为绝学的风险。于是她写下这本书,希望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甲骨文。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苏枕书老师又出新书了,这次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书中收录了近年发表在《小说界》《西湖》上的七篇作品。既有现代都市的浮光掠影,也有历史记忆的幽微暗流,以细致而隽永的独特笔触,捕捉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沉浮,深描知识女性的精神探索和生活图景。
出版方特别推出了独立书店专属亲签钤印版,全国仅十余家书店有售,余量不多,欲购从速。
#我的选书标准# 书店近期卖得最好的书,是陆游的《入蜀记》。胡杨文化出品的这个新版本,自去年底上市以来,已卖出近30册。
这么好卖的书,我也认真翻了翻,跟着陆游一起纸上游历。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年底,蛰居故乡山阴的陆游,接到通判夔州的任命。他携着家眷,自次年的闰五月十八日出发,出运河,溯长江而上,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历时160天,完成了这趟5000余里的上任之旅。
一路上,他记下见闻感怀,写成《入蜀记》,成为中国古代长篇游记的开创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旅行文学作品。不同于现如今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打卡,陆游每到一地,总会勾连起当地的历史人文,带来一种更为沉浸式的旅行体验。
在南京,陆游登钟山,访王安石旧宅;过当涂,凭吊李白墓;登庐山,访白公草堂等一众名胜;而到了黄州,当然要去东坡一游,作诗也是少不了的。《剑南诗稿》卷二有《黄州》一诗,陆游引用王安石的诗句凭吊苏轼: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一路上,陆游游兴甚浓,恨不能多玩几个地方。在当涂,他听说桓温墓就在附近,“恨不一到也”。过繁昌县,江边有铜官山,正是李白诗中“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的那个地方,他同样感叹“恨不一到”。途经东流县狮子矶,“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
如果不是要去上班,陆游一定游得更尽兴。
赴任途中,陆游常与沿路官员、友人宴饮茶叙。此间风物,多有记述。在庐山脚下,友人曹君“置酒堂中,炙鹿肉甚珍,酒尤清醇”。登庐山小憩,“煮观音泉啜茶”。在黄州栖霞楼,饮黄州酒,“酒味殊恶”。在湖北监利,与友人游广福永固寺,有橙“方结实,虽小而极香,相与烹茶破橙”。在天门山,“水浒小儿卖菱芡莲藕者甚众”。在马当港,“有小舟冒风涛来卖薪菜狶肉,亦有卖野彘肉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陆游以简练传神的笔触,记下沿途所见的风土人情,描摹出一幅生动的宋代民生图卷。字里行间,也浸透着他的家国之思。
在宋金对峙的时代背景下,陆游一直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但入蜀后,除了在南郑前线经历了几次小规模作战外,中原依旧沦陷。报国无门的陆游,不免颓唐。这一版《入蜀记》书后,附有《宋史·陆游传》。记载了陆游在蜀期间,“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放翁”的名号,就是那时候起的。
此后陆游的仕途又几经起落,但宋廷的北伐终究是失败了。陆游临终前,仍放不下手中的笔,写下了那首《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止是长江,人生的长河险滩,陆游也一并游过了。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随机波动新书,自媒体时代的纸上遗迹
播客随机波动历年节目精选,首度集结成“随机图书馆”系列,前两辑《性别:女》和《赞美不沉默》同期上市。
第一辑《性别:女》主要围绕性别议题展开,对谈嘉宾有儿童性教育研究者刘文利,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作家张悦然、淡豹、倪湛舸等。第二辑《赞美不沉默》主要围绕黄心村、汪民安、巫鸿、陈丹青、王德威、王炎等学者的学术研究与著作展开对谈。
自2019年创立以来,随机波动始终以这样的对话,进行着最小单位的社会实践。
与播客的声音媒介不同,当谈话从声波变为文字,“仿佛从一条时间之河中取水,将其凝结成冰”。时间的顺序被打乱,纸面上的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回环的。
从前顺着往后听的东西,现在可以反反复复来回读了,还能画线做标记。这就像是一个纸上遗迹,其中涉及的很多事件、话题或人物,或许早已面目模糊,不见踪迹。但只要有人经过它,或短暂或长久地凝视它,其中的议题和观念,情感和心绪,就不会被彻底遗忘。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蒋公的面子要来南通,剧本可以读起来了
两个时空,三位教授,一个面子,引发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戏,能引得观众捧腹的同时又陷入沉思?
5月17日,话剧《蒋公的面子》将在南通大剧院上演。从在南京大学礼堂首演的校园戏剧作品,到演出足迹遍布全国的口碑话剧,《蒋公的面子》已走过12个年头,累计演出超500场。
观演之前,不妨读一读剧本,绝版《蒋公的面子》刚刚到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布洲艺术家马艳老师在剧中扮演”时太太“景园。5月份,马艳老师也会来到东布洲IN剧场,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戏剧体验。
编剧温方伊在本书后记中写道,作为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在这个角色身上”表达了长久被政治话语遮蔽或否定的生活逻辑“,”她代表着日常生活的价值、个人生活的权力“。
而在女性主义被广泛讨论的今天,马艳老师饰演的景园,又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解读空间。欢迎大家走进剧场,或翻开书本,一起感受戏剧的魅力。 ...展开全文
#我的选书标准# 不了解戈达尔,就无法理解现代电影
🎬1978年,法国著名艺术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奠基者让-吕克·戈达尔在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每次一小时的讲座。这十四次讲座是戈达尔计划中的电影影像史的一部分,为其后来拍摄的《电影史》奠定了基础。经过转写与整理,戈达尔的演讲内容与当时的现场讨论于1980年以法语出版。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戈达尔为学生放映了他自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拍摄的著名影片,以及对他的作品影响最大的一些电影。通过一种“公开的自我分析”,戈达尔对他的个人和职业关系、工作方法、艺术观念、政治立场,乃至人生哲学进行了内容丰富的阐述。戈达尔从来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如此健谈、风趣、清晰、坦诚,这使本书成为对其电影理念和导演生涯的最全面与最透彻的记录。
🎞让-吕克·戈达尔不仅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革新性、最受人推崇的艺术电影大师之一。先是通过他早期为《电影手册》等刊物撰写的批判性电影评论,提出“作者电影”的标志性概念,再通过一部又一部具有强烈实验性或政治意义的电影作品的拍摄,戈达尔不断探索着电影艺术的理念与边界,深深震动了整个现代电影史与电影世界。著名导演布努埃尔曾说:“除了戈达尔,我丝毫看不出新浪潮有什么新东西。”而很多人则认为,当代电影史可以分为“戈达尔之前”与“戈达尔之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戈达尔,就无法理解现代电影。 ...展开全文
#那些影响你生活的书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猫毒,每一只猫毒都该被紧紧拥抱。
《手上有毒的猫》是日本新生代漫画家原田千秋作品,她用极具辨识度的画风,为我们讲述了一只孤独寂寞的猫与人的相遇与离别的故事。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刻,但正如原田千秋在后记中写的那样,猫毒,是我,是你,也是她或他。“不管现在再怎么痛苦,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去发现小小的幸福,厚着脸皮活下去就好了呀。”
#书店日记# 书店的湖对岸,有一片柳树林。
惊蛰的时候,柳枝基本还是褐色,隐隐透着几丝鹅黄。
过了半个月,那一排柳树已然换上了春装。放眼望去,已是一片葱茏。
春天,就这样悄然而至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