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书院-柳掌柜

实名认证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10 关注
5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浮生六记# 夸父为啥逐日呢?有种观点认为这其实是个抗旱救灾故事,。

在故事里,“水”和“干渴”是重要元素。对于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华夏民族来说,水是赖以生存的硬性条件。在夸父生活的上古时代,东亚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青认为,夸父追逐太阳,实际上是因为旱灾而追逐充沛的水源。

夸父长什么样呢?《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为,“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在《山海经》中,巫师往往会手持蛇类。

没准夸父不仅是部落首领,还是巫师,代表族人向上天祈雨。祈雨仪式是血腥而残酷的,上古时代甚至有活人献祭的传统。夸父可能同样选择牺牲自己,造福族人,换来生机。

夸父死了,但是这一场大旱深深刻印在了先民心中。这段集体记忆,就呈现在了神话中,被反复讲述。

选自《中华遗产》
...展开全文
420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书店日记# 中国的茶多了去了,名头再多,也能按照加工时的发酵程序分成几大类:不发酵的绿茶,味道清爽甘冽;半发酵的岩茶、乌龙茶香气鲜明;全发酵的红茶温润醇和;发酵程度最深的黑茶味道浓郁。各有所爱,你好哪口

选自《博物》202205 ​
27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浮生六记# 清宫剧里常听到流放宁古塔,甄嬛她爸甄远道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一般流刑都不是小案。

清代,流刑按照远近分成五种类型,分别是:

附近(二千里)

近边(二千五百里)

边远(三千里)

极边(四千里)

烟瘴(四千里)

烟瘴之地特指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份。

明清案件依照罪刑轻重,有“笞、杖、徒、流、死”五等之分,“笞、杖”以下为小案,由州县官自行审理;徒罪以上的重案,在州县官判决之后,必须将卷宗与相关人证物证提交给府、道、按察司审核是否失当。

最后,一省最高长官(总督巡抚)还要把案件上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即三法司)审覆,核查案情。这是审转。

倘若中央官员发现案情有误、法条引用失当,就将案件退回地方重议,这叫做“部驳”或“院驳”

选自《中华遗产》201806
...展开全文
221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书店日记# 你永远不知道古人取名的极限在哪里。

甜白釉瓷器,简单清新朗朗上口。它是永乐大帝朱棣的真爱,白若凝脂甜如糖,望之有种甜美感受,像白砂糖给人的感受,故名“甜白”。

它堪称中国古代白瓷的巅峰之作。学者张福康曾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发现:“永乐甜白釉中存在大量固体微粒,其中大部分是残留石英、云母残骸及钙长石……除此之外,永乐甜白釉中还存在较多量的小气泡,大量固体微粒和气泡的存在,使入射光产生强烈散射。”

严苛的原料要求,复杂的工艺技术,让甜白釉瓷器的烧制,成为一件风险极高之事。稍有瑕疵的均被打碎,就地掩埋,只有接近完美的作品,方得呈送到皇帝跟前。

图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永乐甜白莲花纹梅瓶。其短颈丰肩,敛腹下收,釉色莹白如脂,在光的映照下,花纹若隐若现。

什么是低调奢华?这就是

选自《中华遗产》202303
...展开全文
311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书店日记# 春天到了,喝杯春茶美滋滋。古人好这口,写到春茶时,各种好评。

春天里不同时间采摘的新茶,拥有不同身份,分为社前、明前、雨前等。

紫笋茶中的上品,采于春分前后,即是珍贵的社前茶;采自清明前的明前茶,芽叶细嫩,色翠香浓,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采自谷雨前的雨前茶,芽叶肥硕、色泽鲜亮且质感柔软,又价廉物美。图里的春茶,是将明前茶、雨前茶进行细分,可以看到它们不同的叶形与姿态

选自《中华遗产》202003
...展开全文
314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浮生六记# 清明时节有插柳或戴柳习俗,这背后藏着点中国人的浪漫情怀。

柳树是春季应时佳木,在一片苍茫之际最先吐新。古代清明前后有把柳条作配饰戴头上的。插柳与戴柳在民间还有招魂与安魂的解释,有说“插柳留春”。青柳留春,意味着在春季将逝的时节,人们用青柳枝来象征挽留青春,“留青”,也就留住了“红颜”,留住了生命。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005
473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浮生六记# 可惜#寒食节#没了,说不定还能多一天假。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唐宋时,它是法定节假日。《唐六典》卷二记载,唐玄宗时有“寒食通清明四日”的规定,除了政府官员有四天连休的福利,官户奴婢在元旦、冬至和寒食这三个节日中,也有三天假期。

到了中唐大历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年间更长达七日之多。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说的就是这节日。

但寒食常与清明挨得近,两节同庆,清明节习俗侧重踏春游玩,相比寒食节的禁火冷食,更受欢迎;加上清明是人们熟知的节气,比要根据冬至来计算的寒食节期更好记。

寒食节“冷食”的节俗,被清明节吸收,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选自《中华遗产》202002
...展开全文
37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书店日记# 看完这张图,没人比你更懂春花(部分的),春游露营出行必备,建议不动声色的收藏

选自《博物》201503 ​​​
188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浮生六记# 不少人都怕蛇,可为啥偏偏它成了造世神话里的大热门?

按照上古说法,华夏民族其实肇始于两个蛇人的结合——女娲氏与伏羲氏。

你想象一群远古人,走入草丛沼泽,对蛇既怕又敬。他们发现了蛇的许多秘密,蛇能蜕皮去迎新,变得强壮柔韧;蛇还能死而复生,入冬前就会死去僵直,春天一来,就恢复生机。人类也想有这好事儿。

为了获得这种神秘的力量,膜拜蛇图腾的部落人,拟想着自己的始祖就是蛇,或说是“人首蛇身”的蛇神。我们自称“龙的传人”,龙这种动物更是根本不存在。

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所说的那样,“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蛇”不但生了人,还生了龙。

选自《中华遗产》201604
...展开全文
261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读书偶得# 人必须要有成长型思维。

就是要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是可以不断进化和改变的。

比如曾国藩农民出身、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秀才考了七回。年轻时浮躁、自以为是、不会和人打交道,在北京和长沙上班时,都干不下去,因为谁看他也不顺眼。

但曾国藩有个特点就是善于反省善于进化,结果时间一拉长,变得能文能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猛人。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改变的一生,就像他在家书中说的“无人不可变,无事不可变,无时不可变”。

同样的,如果你看印在一百美元上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他年轻时也是各种不靠谱,毛病一大堆。然后通过各种学习、和自律反省,结果成了美国的开国元勋,而且还是一个科学家。

不要动不动就我是这种人,或动不动就我是什么星座或属相,哪种星座没有如狼似虎的人,哪种星座没有干啥也不行的人。一旦有了这些固定型思维,你必然就会停滞不前。

记住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的:“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展开全文
159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书店日记#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
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
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18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浮生六记# 古代新娘嫁衣,也不都是红色。周代新娘是镶红边的黑色嫁衣,女伴也一律穿黑色。搁现在不知道的以为参加葬礼(图1)。把象征天地的玄纁之色穿上身,如祭祀般隆重。

唐代新娘,青是主打色。新郎绯红,新娘青衣,被后世形容为“红男绿女”。图2是今人的唐风婚服,挺好看

选自《中华遗产》 ​
159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浮生六记# 大熊猫吃得多,拉得多,每天能拉超过10公斤的粪便。

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每天至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和竹笋。就算是在遍地食物的竹林里,它们每天也要花十多个小时吃竹子,除去睡觉快没时间干别的了……

超大饭量不是没原因的。竹叶、竹茎和竹笋基本都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非常低,维持身体运转,必须拼命吃。再说从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它们,消化纤维素的效率很低,几乎直肠子,粪便里的竹叶、竹渣清晰可见。

数百万年前,熊猫的祖先不走寻常路,吃起了中国南方十分常见,却少有动物能消化的竹子,从而避免了跟其他动物竞争,一招鲜吃遍天,经历了一次次的环境变化仍然幸存

选自《博物》201603
...展开全文
435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书店日记# 你家猫主子叫啥。给猫取名这块儿,中国铲屎官可太会了,他们会根据花色给猫命名。

古代通过猫的外表鉴定其优劣,被称为“相猫术”。其中毛色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于是,毛色各异的猫就有了各种花哨有趣的雅名,给你家猫也起个雅名吧🐱。

出自《中华遗产》201407 ​​​
122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读书偶得# #姜子牙其实应该叫吕牙#
姜是姓,吕是氏,名尚,字牙。“子”是古代对人的美称,没啥实际意义。正式场合要称氏,成年后一般叫字。举个栗子,孔子弟子颜回,姓曹,颜氏,字子渊,通常叫“颜渊”。戏曲、小说常称之为姜子牙,正史里一般称他为“吕尚”或者“太公望”,“姜尚”这名都很少出现。 ​
114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