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大全

实名认证

购买前向我要细节图,确认无误再下单,售后不退。本人做餐饮工作30余年,喜欢收藏各地菜谱现有菜谱一万余本,有需要的朋友联系我18943546188

120 关注
1005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吉林省吉林市疫情2个月了,今天快递陆续回复了,之前发走隔离在快递公司的,还有家里这些没来的及发货的,这几天都会陆续给大家安排发货,感谢这段时间一直支持和理解我的客户朋友们,谢谢大家理解
1419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菜谱大全: 转发动态
@你懂得阅读:
#寻书心得#
《买书勿夺他人爱!》

因纸质旧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时代的印记,所以就具备了收藏功能,这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新兴的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喜爱藏书的朋友,对自己心仪的书更是钟爱有加。在孔网动态中,曾有书友与自己藏书,发出了“生同衾、死同椁”的海誓山盟。

收藏旧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给收藏者带来很大的、无比快乐的精神享受,从而使人们心情愉悦、身心健康。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次旅程,那么对于书友来说,淘书的过程便是欣赏沿途中的美景。错过机会、错过好书就是错过了美好的风景。有时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会捶胸顿足,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如同失恋中的男女,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

有时在旧书市场碰见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晚来一步被他人选在手中待结算时,只需对老板一个眼神或一个指掌动作,就极有可能促使他人交易失败,从而为自己争得入手机会。但是理智告诫自己,决不能这样做人:一个人如果缺失道德,那么读书再多、藏书再丰,又有什么意义?!

一次在孔网,一卖家刚上新的一套书,若在竞拍区至少也拍到800元,卖家却标价200元。看到如此心动的价格且有一件库存,随将书影浏览完毕,等再返回下单时,却显示该店商品已订完。要知道,这是一套我苦苦寻觅十多年的一套书呀,如今在孔网难得一见却又昙花一现,心中自然失落且泛起涟漪。说句心里话,如果卖力去争,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因为卖家与我同在一个城市且属同一辖区。尽管是万般不舍但我还是忍痛割爱地选择放弃!即使争得入手,日后也会惶惶不安,因为这会给远方不认识的成功下单的买家带来无辜的伤害。人常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买书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孔网买书,我深受“第三者”插足之害,曾多次对卖家刚上新的书而成功下单,随被卖家以各种理由将订单取消。比如,“搬仓库找不到了”、“书有严重破损刚开始没检查到”等等,我明知此类卖家口中的这些话简直是“阎王爷没蛋一一哄鬼”,但也无可奈何。更多的真实情况是,交易被“第三者插足”竞价,卖家从而移情别恋。因此,在淘书时被第三者插足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我认为,不被别人挖墙脚,也不插足别人的“幸福家庭”,这是收藏界最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底线,同时更呼唤和须要卖家的诚信良知!因此说,别人说话(谈生意)别插言,别人交易别上前。

俗话说:“命中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中能得到多少美好的东西,一切随缘,要看自己的造化和运气。在人生的长河中,有些东西,是你的丢不掉;不是你的你永永远远也争不回来。藏书和爱情皆如是,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阅开心、藏顺心,才能舒人心、尽人意。无论在旧书市场还是在孔网,买书莫夺他人爱,成人之美天地宽!

下图均为今日10:00的郑州碧波园全国红藏交流会现场。
...展开全文
2021-03-21
11 107 219
1484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菜谱大全: 转发动态
@晴耕雨读堂:
【钩沉】施之昊:从北京月饼说起

邓云乡先生自云“生长京国,久住申江,和朋友谈天,常常询我以北京旧事,自然也常常说到北京的吃食”。他在《云乡话食》一书中介绍了不少北京的吃食与同为老北京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谈的可以相互印证。

我小时候住的西藏中路上有一家“九龙斋”就是北京风味的食品店,京味月饼是其特色,但是不论是卖相还是味道都不敢恭维。对北京的月饼,邓书中也有一篇“说起北京的风土人情,饮食风尚,其中固然不少是使人思念的。但也不能一味奉承,乱夸好。比方说起北京的月饼来,我就觉得怪寒伧,几乎有点游夏不敢赞一词了”。作者认为“论月饼,北方以山西为好……江南是苏州的好,岭南数广东的好”。山西月饼我还没吃过,不过苏式、广式月饼在上海还能吃到。家里爱吃月饼的人不多,最多的是爱鲜肉月饼,而我是喜爱吃甜口月饼的,所以苏式、广式都爱,还有三阳南货店的宁(波)式苔菜月饼。一位台北朋友看到上海菜的浓油赤酱觉得不健康,见到广式月饼这么甜,对我说糖就是防腐剂,哪能这么吃。《雅舍谈吃》里也提到“北方的翻毛月饼,并不优于江南的月饼,更与广式月饼不能相比”。

但是另一件北京名点倒是我喜爱的美食即萨其马。邓文里引用了《光绪顺天府志》说到“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国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雅舍谈吃》里也有对这一名点的介绍,“‘萨其马’该是满洲点心。我请教过满洲旗人,据告萨其玛是满文的甜蜜之意,我想大概是的。这东西是油炸黄米面条,像蜜供似的,但是很细很细,加上蜜拌匀……”。对于“块头太大太厚,面条太粗太硬,蜜太少”者,梁氏觉得名存实亡矣。对于萨其马的配料、制作方法以及切成的尺寸都有规定,今天上海上一点年纪的人可能也会与雅舍有同感。

北京吃食中以“豆汁”名气最大,可谓是“臭名昭著”。我第一次去北京就尝试了这种吃食,实在难以恭维,后来朋友说要和焦圈一起吃,但是仍旧敌不过它的臭还有它的酸。

邓文说豆汁先从京剧《豆汁记》(又名《金玉奴》)讲起。京剧的小生行当,若再细分,有纱帽生、雉尾生、穷生、娃娃生等名目,《豆汁记》的男主角莫稽就是穷生的代表。邓文首先告诉我们豆汁和豆腐乳、豆腐浆、豆腐脑都不一样,不是同一类东西。“它不是以黄豆制的豆腐类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以绿豆制的线粉类家族中的同宗”。原来豆汁是“制线粉粉房的副产品,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定时发酵后再熬煮,就是‘豆汁儿’”。汪曾祺自称“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北京同学请他喝豆汁,还说不能喝就不要勉强,他却一口气喝了几碗。汪还说“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个味道要我想想也难以接受,看来对“美”的理解真的是见仁见智,美食如此,美术亦如此。

近见吴湖帆早年对联“新栗陈盘甚甘美,好花傍石亦清幽”。上述几篇谈吃的文章多有对栗子的青睐,邓文也不例外。“北京的糖炒栗子是有悠久历史的。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李和儿的故事”。原来李和儿本是北宋都城汴梁卖栗子的,金人攻陷汴梁后,李被掳到北京,思念故乡,不能归去。后来南宋使臣到燕山,他拿了许多炒栗,献之马前,并痛诉故国之情,这样就留下了北京糖炒栗子。“北京的西面、南面广大的地区都出产栗子。”栗子的做法不但可以炒,还能做菜,栗子鸡就是上海的家常美味,不知是否也源自京畿。说来也奇怪,随着年纪的增加,原来不吃的东西会渐渐尝试,栗子蛋糕就是一例。

我知道顾羡季先生是因为看了叶嘉莹的几本书后知道是她老师,顾先生斋号“驼庵”。而邓云乡也是顾的学生,他在回忆老师的时候说“他爱听戏,也爱谈戏,讲课时常爱用戏来打比喻,常说:‘我就爱听余叔岩的戏,又沙哑,又流利,听了真痛快,像六月里吃冰镇沙瓤大西瓜,又像数九天吃冰冻柿子一样,真痛快呀——啊!’说完了最后还做一个表情,‘啊’一声,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邓怀念恩师也怀念三九天的冻柿子。北京产柿子,在西山一带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出产最多的是盖柿,就是所说的‘中有拗,形如盖’的,其次出产一种小火柿,俗名牛眼睛柿。”想想上海人吃的柿饼就有点像“牛眼睛柿”。柿饼当然是副产品,性极凉,能治口疮、咽喉炎等症。邓说它“又甜又凉,入口即化”,可惜这样的柿饼我还没有吃到过。

张大千在巴西的住所叫“八德园”,原来是一片柿子树林,张大千曾指着园内的几株柿子树说:“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曰: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临书。近来劳作之余,翻翻医书,才知道柿叶煎水可以治胃病。柿子树岂不是具有八种功德吗?”。后来因为圣保罗要建水库,张大千不得不搬迁。大风堂关门弟子孙家勤(孙传芳子)绘有《八德园图》,我们今天只能从中一窥盛况了。

文章来源:新民文化
...展开全文
【作者亲笔签名版】《冰湖腾鱼:查干湖最后的渔猎部落》(汉英)
¥320.00 全新
2021-09-19
2 1 18
1478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转发动态
@布衣樂乎:
#在孔网卖出的第一本书#
请回答2019

两年以来,卖得最多的是线装书,很多都随着春花秋月烟消云散了,但卖出第一本书的心情还记得很真切,是一本有关匾额的选集,在2019年的夏天。

那时还不像现在,是跟孔网的热恋时光,对所有老珍稀的书都两眼冒光,恨不得拆了十三陵换一座图书馆。买书成了乐趣,卖书只是试试,并不抱希望,毕竟觉得处理闲置书在孔网是机会主义。

我不记得那天是有多开心了,但从此就放下包袱,开启了卖书的副业,一直到今天,有过惊喜,也有过彷徨;有过专心致志,也有过三心二意;有过感动,也有过委屈。从书摊到书店,从活跃的写动态积极分子到无暇顾及又无可奈何的停更,卖书这件事早已不是最初的样子,那么单纯和美好。

现在看来,正好是在疫情前进入,又在疫情后时代的煎熬中感受到了古旧书业的震荡。曾经也后悔自己进入这行的时间太晚了,可如今看来,2019年的繁华早已不在。

看上去好像是传统文化在积极向前发展了,只有我们局中人才知道,好书真的越来越少。这也是拜传统文化的积极发展所赐,收藏意识越来越强,收藏群体壮大了,不止是古旧书行业,整个古玩界都是如此。

所以,文创也在蓬勃发展,很多新形式出现了,是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收藏市场热度高的时候,可以考虑入手一些不错的东西,毕竟这不是炒作什么奥运钞那种投资性藏品,古书的价值,不是炒出来的,任何时代,古籍都比黄金升值,而且越来越珍贵。

对于每一个刚入局的古籍藏友来说,当下就是最好的机会。有关古旧书收藏的经验分享,我会陆续在#说收藏 里讨论,欢迎大家一起关注。
...展开全文
《增补事类统编》存10册 民国4年上海文盛书局线装石印(共93卷 缺2册)丹阳黄葆真诚斋增辑 内容极为丰富庞杂 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白纸石印 轻微虫蛀 每一册都是厚册 长17厘米 宽10厘米 高10厘米
¥680 二品
2021-09-27
1 7 78
1647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转发动态
@天津古文化街书店:
我家书店物美价廉,现有包邮活动!!!!!!!!!!!!
水浒传会评本 上下
¥49.60 八品
2021-09-20
1 评论 7
1635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转发动态
@晴耕雨读堂:
【钩沉】施之昊:从北京月饼说起

邓云乡先生自云“生长京国,久住申江,和朋友谈天,常常询我以北京旧事,自然也常常说到北京的吃食”。他在《云乡话食》一书中介绍了不少北京的吃食与同为老北京的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谈的可以相互印证。

我小时候住的西藏中路上有一家“九龙斋”就是北京风味的食品店,京味月饼是其特色,但是不论是卖相还是味道都不敢恭维。对北京的月饼,邓书中也有一篇“说起北京的风土人情,饮食风尚,其中固然不少是使人思念的。但也不能一味奉承,乱夸好。比方说起北京的月饼来,我就觉得怪寒伧,几乎有点游夏不敢赞一词了”。作者认为“论月饼,北方以山西为好……江南是苏州的好,岭南数广东的好”。山西月饼我还没吃过,不过苏式、广式月饼在上海还能吃到。家里爱吃月饼的人不多,最多的是爱鲜肉月饼,而我是喜爱吃甜口月饼的,所以苏式、广式都爱,还有三阳南货店的宁(波)式苔菜月饼。一位台北朋友看到上海菜的浓油赤酱觉得不健康,见到广式月饼这么甜,对我说糖就是防腐剂,哪能这么吃。《雅舍谈吃》里也提到“北方的翻毛月饼,并不优于江南的月饼,更与广式月饼不能相比”。

但是另一件北京名点倒是我喜爱的美食即萨其马。邓文里引用了《光绪顺天府志》说到“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国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雅舍谈吃》里也有对这一名点的介绍,“‘萨其马’该是满洲点心。我请教过满洲旗人,据告萨其玛是满文的甜蜜之意,我想大概是的。这东西是油炸黄米面条,像蜜供似的,但是很细很细,加上蜜拌匀……”。对于“块头太大太厚,面条太粗太硬,蜜太少”者,梁氏觉得名存实亡矣。对于萨其马的配料、制作方法以及切成的尺寸都有规定,今天上海上一点年纪的人可能也会与雅舍有同感。

北京吃食中以“豆汁”名气最大,可谓是“臭名昭著”。我第一次去北京就尝试了这种吃食,实在难以恭维,后来朋友说要和焦圈一起吃,但是仍旧敌不过它的臭还有它的酸。

邓文说豆汁先从京剧《豆汁记》(又名《金玉奴》)讲起。京剧的小生行当,若再细分,有纱帽生、雉尾生、穷生、娃娃生等名目,《豆汁记》的男主角莫稽就是穷生的代表。邓文首先告诉我们豆汁和豆腐乳、豆腐浆、豆腐脑都不一样,不是同一类东西。“它不是以黄豆制的豆腐类家族中的一员,它是以绿豆制的线粉类家族中的同宗”。原来豆汁是“制线粉粉房的副产品,粉房中水磨绿豆制粉条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下脚,经过定时发酵后再熬煮,就是‘豆汁儿’”。汪曾祺自称“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北京同学请他喝豆汁,还说不能喝就不要勉强,他却一口气喝了几碗。汪还说“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个味道要我想想也难以接受,看来对“美”的理解真的是见仁见智,美食如此,美术亦如此。

近见吴湖帆早年对联“新栗陈盘甚甘美,好花傍石亦清幽”。上述几篇谈吃的文章多有对栗子的青睐,邓文也不例外。“北京的糖炒栗子是有悠久历史的。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李和儿的故事”。原来李和儿本是北宋都城汴梁卖栗子的,金人攻陷汴梁后,李被掳到北京,思念故乡,不能归去。后来南宋使臣到燕山,他拿了许多炒栗,献之马前,并痛诉故国之情,这样就留下了北京糖炒栗子。“北京的西面、南面广大的地区都出产栗子。”栗子的做法不但可以炒,还能做菜,栗子鸡就是上海的家常美味,不知是否也源自京畿。说来也奇怪,随着年纪的增加,原来不吃的东西会渐渐尝试,栗子蛋糕就是一例。

我知道顾羡季先生是因为看了叶嘉莹的几本书后知道是她老师,顾先生斋号“驼庵”。而邓云乡也是顾的学生,他在回忆老师的时候说“他爱听戏,也爱谈戏,讲课时常爱用戏来打比喻,常说:‘我就爱听余叔岩的戏,又沙哑,又流利,听了真痛快,像六月里吃冰镇沙瓤大西瓜,又像数九天吃冰冻柿子一样,真痛快呀——啊!’说完了最后还做一个表情,‘啊’一声,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邓怀念恩师也怀念三九天的冻柿子。北京产柿子,在西山一带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出产最多的是盖柿,就是所说的‘中有拗,形如盖’的,其次出产一种小火柿,俗名牛眼睛柿。”想想上海人吃的柿饼就有点像“牛眼睛柿”。柿饼当然是副产品,性极凉,能治口疮、咽喉炎等症。邓说它“又甜又凉,入口即化”,可惜这样的柿饼我还没有吃到过。

张大千在巴西的住所叫“八德园”,原来是一片柿子树林,张大千曾指着园内的几株柿子树说:“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曰:柿有七德,一长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临书。近来劳作之余,翻翻医书,才知道柿叶煎水可以治胃病。柿子树岂不是具有八种功德吗?”。后来因为圣保罗要建水库,张大千不得不搬迁。大风堂关门弟子孙家勤(孙传芳子)绘有《八德园图》,我们今天只能从中一窥盛况了。

文章来源:新民文化
...展开全文
【作者亲笔签名版】《冰湖腾鱼:查干湖最后的渔猎部落》(汉英)
¥320.00 全新
2021-09-19
2 1 18
1630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1
转发动态
@灼華齋:
#历史杂谈#
日记中的春秋笔法

初读鲁迅日记,你也许会觉得单调无味,但你若知道许多日记背后的故事,你就会发现,鲁迅日记的写法是很有味道的。在不露声色的简单记载中,其实隐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用一句老话叫做“春秋笔法”。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对袁世凯的记载。1913年10月10日:“午闻鸣炮,袁总统就任也。”这虽似很客观,但其实也可以是含有讽刺意味的。到1916年6月28日的记载就有意思了:“袁项城出殡,停止办事。”冷冷数字,显示了对这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的独夫民贼的蔑视。
有时对一些权势者,鲁迅并不直接贬抑,就以当时教育部的几位“总长”也即部长的记载:1912年9月6日“……范总长演说,其词甚怪。”“甚怪”二字当然不是什么好话。1913年2月5日:“范总长辞职而代以海军总长刘冠雄,下午到部演说少顷,不知所云。”“不知所云”四字就更语含讥讽。1913年4月20日:“得本部通知,云陈总长以中央学会事繁,星期亦如常视事,遂赴部,则无事,午后散出……”记述很简单客观,但也就把一个颟顸、专断而惯于作秀的官员嘴脸都描绘出来了。1916年6月9日:“得二弟信,三日发,经绍卫戍司令部检过,迟到。”虽是完全客观的记述,却透出强烈不满。同样,1925年12月1日:“午后往女师大开会,后同赴石驸马大街女师大校各界联合会,其校之教务长萧纯锦嗾无赖来击。”“嗾无赖来击”五个字语气平静,但褒贬尽存其中。
对有些事,由于不加说明后来会无法解释,所以鲁迅会稍为详细记载:1934年9月10日:“下午收靖华所寄《十月》一本,《木版雕刻集》(二至四)共叁本,其第二本附页烈宁像不见,包上有‘淞沪警备司令部邮政检查委员会验讫’印记,盖彼辈所为”(“烈宁”就是列宁),既清晰准确记载事件真相,同时一句“盖彼辈所为”就极愤怒地揭露了当局的邮件检查方式。
但另一种情况,内容可能更加复杂。例如对于兄弟反目的记载。1923年7月14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事实上,这里记载了鲁迅兄弟从“兄弟怡怡”的融洽关系到“兄弟参商”形同路人关系的突变。为什么要自己一个人单独吃饭,他只用“此可记也”四个字记述,可谓五味杂陈。因为与弟媳妇的冲突说来不足为外人道,但是实在使他极为郁闷。这里到底有些什么故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
鲁迅善于用一个词语来点出褒贬,这正是“春秋笔法”的神髓所在。1928年8月24日:“立峨回去,索去泉一百二十,并攫去衣被器十余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就是所谓“义子”的故事。鲁迅在厦门大学有个学生叫廖立峨,追随鲁迅到广州,再到上海,还带了女朋友。鲁迅就收留他们借住。这个学生对外自称鲁迅的“义子”。但是第二年“革命文学论争”发生,创造社、太阳社猛攻鲁迅,他怕了,于是决定返回广州去。他对鲁迅说:“人家说我跟这样的人住在一起”。临走,要路费,要衣被用具,鲁迅只好资助他一百二十大洋和衣被。在日记中,鲁迅用“索”和“攫”两个字,就把对廖的鄙视彻底写出来了。
有时候鲁迅也并非什么都要说透,只是做一个“立此存照”的客观记载:1930年4月29日,“上午得上海邮务管理局信,言寄矛尘之《萌芽》第三本,业被驻杭州局检查员扣留。”只是做个记录者,却也显出隐藏的情感色彩。又如1926年3月25日“上午赴刘和珍、杨德群两君追悼会”,当时他悲愤交加,但他不多写一字,尽在不言中。
1926年11月17日“下午校中教职员照相毕,开恳亲会,终至林玉霖妄语,缪子才痛斥”。这是在厦门大学发生的故事。内中其实也是有故事的。原来,林语堂的二哥林玉霖当时是厦门大学的学生指导长,他在恳亲会上说:“我们的老校长(指林文庆)好比家长父亲,教员好比年长的大哥,同学好比年幼的弟妹,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高等学府老师,竟然宣扬这种封建伦理观念,鲁迅几乎立刻跳起来指斥。谁知理科教授缪子才实在听不下去,先鲁迅一步站起来予以痛斥说:“我们都不是妇人孩子,怎么可以这样比喻呢?”鲁迅明显是赞同缪的意见的,所以用“痛斥”一语。
还有一种,是在客观记载时暗含褒贬。1933年1月11日:“下午往商务印书[馆]访三弟,即同至中央研究院开民权保障同盟[会],胡愈之、林语堂皆不至,五人而已。”说胡、林“皆不至”已经含有贬义,再加上“五人而已”,就更明显地表明了对两人“皆不至”的不满。
又如1936年7月7日:“得陈仲山信,托罗茨基派也。”在提到陈仲山时,特别加一个“托罗茨基派也”,虽然只说他是某派人,但实际上是很严重的一种贬责。1916年5月7日:“周友芝来,多发谬论而去。”发了什么谬论,没有交代。但是用了“谬论”二字,是非也就跟定了格。
...展开全文
2021-07-20
1 评论 21
1570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转发动态
@古蔡书店:
#书店日记#
加上来回踩蹬自行车的时间,我今天到邮局发12单挂刷(小店有史以来第一次一次性邮发的最高数字,自我鼓励一下,在这里再次感谢书友们的大力支持!),总花费1小时零20分钟。
因为邮局工作人员必须例行检查每一本邮寄的书,所以我只能等邮局检查完后,现场再逐一包装。售出的书发往外地书友的途中,犹如旅人出门在外,内衣、保暖衣、外衣一件也不能少。
内衣:原塑封或者规格适合的自粘透明袋。
保暖衣:精装书用硬纸板,平装书用闲置报纸,均用胶带十字形粘贴完好。
外衣:快递袋或挂刷牛皮纸质信封。继续用胶带分成五道交叉密封齐整。
忙完,狂踩脚蹬猛点地面急急赶到车站,正好有一班车准备发走。来的早不如赶的巧。一分钟也没有耽误。
上班!
...展开全文
2021-07-14
1 25 74
1570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转发动态
@如意凤祥:
#夏日絮语#
7月13日,夏日如常,外面温度37度左右,走在上班的路上热浪滚滚,不远处洒水车师傅在给路面降温,从一丝微风中带来一股清凉,窗台上的花儿,早早搬到阴凉处,昨天在书店,稍微整理一下书店,看着满屋的书,书有书香,书香中暗藏着一个人最高远的理想与最朴素的善良,理想昭示着希望,善良积淀着温暖,光阴荏苒,岁月无声,一个人只有依偎着书香入眠,他心中的理想才能历久弥新,才不会湮灭在世俗的琐碎之中,他胸口的善良才能恒久长存滋养着有限的生命,才不致于在红尘十里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
书香滋润了梦境,也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那些噩梦连连的人,一定没有读书思考的习惯,他们终日纠结于名利的计算之中,无法静下心来读一本属于沉思的书,那些无梦之人也不会拥有一本温暖的枕边书,他们将大好时光虚掷在蝇营狗苟的芫杂之中,将日子过成了一张简单复制的白纸,枯燥而无趣。书虽然没有图画美丽,也不像小提琴或钢琴那样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但我对它却情有独钟,因为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永久地回味。
王祥之隶书名言名句名篇
¥100.00 九品
2021-07-13
1 4 40
1571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转发动态
@你懂得阅读:
#寻书心得#
《买书勿夺他人爱!》

因纸质旧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时代的印记,所以就具备了收藏功能,这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新兴的电子书所无法替代的。喜爱藏书的朋友,对自己心仪的书更是钟爱有加。在孔网动态中,曾有书友与自己藏书,发出了“生同衾、死同椁”的海誓山盟。

收藏旧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给收藏者带来很大的、无比快乐的精神享受,从而使人们心情愉悦、身心健康。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次旅程,那么对于书友来说,淘书的过程便是欣赏沿途中的美景。错过机会、错过好书就是错过了美好的风景。有时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会捶胸顿足,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如同失恋中的男女,茶不思、饭不想、夜不寐。

有时在旧书市场碰见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晚来一步被他人选在手中待结算时,只需对老板一个眼神或一个指掌动作,就极有可能促使他人交易失败,从而为自己争得入手机会。但是理智告诫自己,决不能这样做人:一个人如果缺失道德,那么读书再多、藏书再丰,又有什么意义?!

一次在孔网,一卖家刚上新的一套书,若在竞拍区至少也拍到800元,卖家却标价200元。看到如此心动的价格且有一件库存,随将书影浏览完毕,等再返回下单时,却显示该店商品已订完。要知道,这是一套我苦苦寻觅十多年的一套书呀,如今在孔网难得一见却又昙花一现,心中自然失落且泛起涟漪。说句心里话,如果卖力去争,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因为卖家与我同在一个城市且属同一辖区。尽管是万般不舍但我还是忍痛割爱地选择放弃!即使争得入手,日后也会惶惶不安,因为这会给远方不认识的成功下单的买家带来无辜的伤害。人常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买书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孔网买书,我深受“第三者”插足之害,曾多次对卖家刚上新的书而成功下单,随被卖家以各种理由将订单取消。比如,“搬仓库找不到了”、“书有严重破损刚开始没检查到”等等,我明知此类卖家口中的这些话简直是“阎王爷没蛋一一哄鬼”,但也无可奈何。更多的真实情况是,交易被“第三者插足”竞价,卖家从而移情别恋。因此,在淘书时被第三者插足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我认为,不被别人挖墙脚,也不插足别人的“幸福家庭”,这是收藏界最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底线,同时更呼唤和须要卖家的诚信良知!因此说,别人说话(谈生意)别插言,别人交易别上前。

俗话说:“命中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命中能得到多少美好的东西,一切随缘,要看自己的造化和运气。在人生的长河中,有些东西,是你的丢不掉;不是你的你永永远远也争不回来。藏书和爱情皆如是,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阅开心、藏顺心,才能舒人心、尽人意。无论在旧书市场还是在孔网,买书莫夺他人爱,成人之美天地宽!

下图均为今日10:00的郑州碧波园全国红藏交流会现场。
...展开全文
2021-03-21
11 107 219
1576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