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鶴堂庶蔗喜鵲書坊

实名认证

知心之書,唯旧为物.....!

834 关注
41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绣像征东全传 四册全 巾箱本 大家闺秀鼓词唱本 清末民初版本 竹纸石印 美品 稀少品
1804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归震川尺牍 归震川 方望溪尺牍(全一册) 民国古籍 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出版 1935年初版 一版一印 新文化书社出版 美品 稀少品
294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宗方姐妹 大佛次郎 著 朝日新闻社 刊 昭和二十五年 1950年出版 书中描写 节子和满里子 此书是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文学的典型代表 对日本乃至亚洲文学圈有重大的存在意义 是文学爱好者 研究者难得的文学学习资料 文学写作笔法时代特征明显 此书时间距离久远 当时年代发行量就很稀少 故此书目前存世量极其少 大稀缺品 美品 孔网独享
1082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25
小説に描かれた 現代婦人像 小说中描绘的现代女性像 山本健吉 著 昭和二十九年 1954年初版出版 一刷一印 讲谈社 刊 有川端康成《山の音》菊子 《千羽鶴》太田夫人 谷崎润一郎《细雪》姐妹们 太宰治《斜阳》かず子 大佛次郎《宗方姐妹》节子和满里子等内容 详细评说了上世纪50年代日本流行文学小说中女性的形象及存在意义 是文学爱好研究者难得的资料 时代距离久远 此书存世量稀少 大稀缺品美品 孔网独享
442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闲中忙人 鍋井克之 著 锅井克之 随笔集 朝日新闻社发行 昭和二十八年 1953年初版出版 一刷一印 上世纪50年代出版非常知名的文学作品 发行量少 70多年后市面罕见 有古正月杂谈 【松竹梅】问答 都会的潮流 正月美人考 京阪·新繁昌记 新文化·剑剧 刺身和牛肉 大根花 银座和濑户内海 花见素描 若草山等内容 文笔颇为有趣 文学描述符合时代特征 是文学研究爱好者必藏精品 大稀缺品 美品 孔网独享
18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中世佛蘭西文学 中世法兰西文学 日文原版 昭和十八年 1943年 二战期间 初版出版 一版一印 初版共4000部 此书极其稀少 罕见 留传至今 很难见到 市面绝迹 山田珠树 著 六兴出版社出品 是研究中世纪欧洲 法兰西文学等非常宝贵的资料 有法国的武动诗 圣杯物语 法国国语问题 佐拉的战争小说 トリスタン特里斯坦物語 ローラン罗兰的歌 法兰西革命史志 巴黎的书屋等内容 是文学历史课题研究收藏佳品
1832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4
文字 书道 涉川玄耳 著 日文原版 大正十五年 1926年出版 书斋社发行 有汉字的特征 汉子的创造 六书 汉子的造字法 汉字的变迁 秦代 汉代-清代文字 书体 秦书八体 王莽六种 唐代五体书法 执笔 永字八法 王羲之 南北书派论 兰亭传说 重要碑目 孙过庭书谱 书法家 金石学者等内容 另含几十幅精美各朝代文字碑文拓片 甲骨文 敦煌木简等 是文字 书道研究者 爱好者 收藏者 比藏精品 稀缺品 美品
932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書と禅 书与禅 日文原版 大森曹玄 著 1977年出版 有禅与人物的判定 身学道 禅与艺术的表现 用眼看到的禅道 道与技 气合的艺术 墨气 墨气的客观性 鉴赏眼 自由人·一休宗纯等内容 另有 王羲之《兰亭序》拓印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拓印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印 空海·弘法大师《风信帖》笔迹 苏东坡《黄洲寒食诗卷》笔迹 黄山谷《李太白忆旧游诗卷》笔迹 费隐通容等人字迹 含数十幅精美书法 禅道图
270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昭和アニメソングベスト100 昭和动画歌曲精选100 昭和动漫歌曲最佳100 サブカルチャー研究家 亚文化研究者 テリー下沢 作品 日文原版 北辰堂出版 平成28年 2016年出版 是漫画动画爱好者 研究者 收藏者 不可多得的佳品 有 铁臂阿童木 一休哥 机动战士 铁人28号银河铁道999 超时空要塞等 限量发行 美品 稀少品 孔网独享
308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女形百姿 日文原版 渡边保 著 青蛙房 出品 昭和53年 1978年初版出版 一版一印 歌舞伎的女人们 100多幅精美女子照片图案 是研究歌舞伎 舞台艺术 服饰 艺术 绘画等非常珍贵的资料 书中百余位女子身姿美丽 服饰华丽 场景深邃 是临摹 素描 油彩精品之作 精装本 此书存世量稀少 大稀缺本
20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
@蒙奇奇的书架:
韦力先生谈藏书:书籍的意义,就是帮助大家记住
#旧书的意义#
"书籍的意义,就是帮助大家记住"——韦力先生谈藏书

社会变革的速度很快,也许太快了。现在许多地方,看上去好像重视历史了,重视文脉了,开始挖掘城市记忆了,还会为了争夺名人故里的头衔发生冲突。但本质上,有不少人不是争论历史的文化价值,而是争夺名人的经济效益,所争夺的也不是真的文化名人,而是争夺具有社会关注度的人物。比如,有些地方去争一个潘金莲故里或者孙悟空故居,或者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里,意义何在呢?就是争夺经济利益罢了,和文化毫无关系。

我感慨的是,现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重视前所未有。红尘万丈下,去做一件没有功利的事情,可能我的行为的确是灭绝动物才会做的吧(韦力先生的微信头像是"猛犸象")。

在我自己寻访的过程中,一路上固然有很多朋友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非常感恩,但也没有遇到一个像自己这样的人,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同道来系统做这件事,所以我还是觉得孤独。

我能去拍照、走访、写书、出书,稍微呼吁一下公众来关注,也希望公众能记住。即便一个赫赫有名的藏书人的墓地最后变成了水塘(指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墓,在苏州),即便一座保护书籍的藏书楼最后变成了酒店会所,但起码还要有记忆留着,古人的精神追求也就不灭。

站在生物学角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在走向死亡。活着,如果就是为了死,人类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我想,活着的意义,是在于一个人在世时创造的价值。如果他死后,他留下的财富、资源,大于他生前消耗的财富、资源,那么这份剩余的价值累积起来,最终就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我们古人说“三立”。一个人一生,要追求有所建树,要立德、立言、立功。这就是说,要相信自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自己具有一个分子的价值。从社会学角度来谈,人类的进步,基于人类的记忆。任何革新,都是在前人的记载基础上才能完成的。

书籍的意义,就是帮助大家记住。即便一时不被人看到,但只要保留下来,在需要看的时候还能看到,那么这份记忆,就有了价值。

活着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

我原来是个身体特别好的人,现在左脚装了假肢,走路还行,去寻访古迹时,遇到要爬山爬坡时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7年前(可能是2013年)在灵泉寺,当石碑忽然砸下来时,我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没有人可以求助。我看到左脚流血不止,在地上找到一张塑料布扎住伤口止血,被路过的司机送到山下的医院。后来,就是因为这块塑料布太脏,所以导致伤口感染溃烂。等我被送到北京,去了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真是疼得昼夜睡不着。我前后经历了5次手术,看着我的左脚一次比一次截得短。

后来我好些了,到了康复医院,也没有办法看书,就让家人拿了藏书家潘景郑(注:1907年—2003年,藏书家,版本鉴定家。藏书楼宝山楼的拥有者之一。潘家私家藏书递传六代,藏书至30万卷)的手札来,一边做复健,一边点校了书。

我现在收藏的古籍,有10万多册。另外还有些新近出版的书,我作为工具书,放在我住处的书房。

我们国家的藏书历史,经历了一个从私藏到公藏的变化。古代是没有公共图书馆的概念的。书籍的保存,全靠私人藏书家的守护。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量过去藏书楼的书都进入公共图书馆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没有像古代这么大规模的私人藏书了,也没有能和古代藏书家相提并论的藏书人了。

我的藏书的质和量,放在古代都不算什么。如果要邀请古代的藏书家到我家里来看,我会深感惭愧。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去看看全盛时代的钱谦益(1582年—1664年)的藏书楼绛云楼(1650年毁于大火),也希望能邀请黄丕烈来我家看看,我想听听他对藏书的见解。

我还会继续觅书,寻访古人遗迹,也不一定要找到什么,而是给后人写下一点故事。活着,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讲述的过程,即便其中有些人的功绩和贡献会被遗忘。而我们活着,通过找书、读书、写书,就是为了记住他们。

————以上内容出自"上海《解放日报》解放周末"对"中国藏书第一人"韦力先生的访谈,有删节。
...展开全文
商品专题
图书收藏版本知识必读
130件
2020-04-30
11 32 247
129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