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书店

实名认证
109 关注
305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书友好!小店进入三月份销售一直不大好,才卖了五六本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店里书的数量少?不对啊,存量过千册;是定价高?不会呀,书价都是孔网上的较低价;是书的品相不好?不是吧,品相大都九品以上;是书的内容不行?也不对吧,相当多的文史哲及美术类的书还是不错的,不知是什么原因。管他什么原因!顺其自然吧。能卖就卖,不能卖的话,将来当废品卖就是了。不过好像自己也揣测到原因,就是现在捧手机看的人太多,捧书本看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778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2
#开工大吉# 书友们好!今天初七,小店的第一单是一本朱光潜美学大师的随笔集《大美人生》。是啊,有大美的人生该有多好!其实,自身还是挺满足的,这不,年还没算过完呢,小生意就来了,预示着今年会更好!过年这几天心情不错,还填了一首《折桂令》:春节居家乐安闲,一壶普洱,数枚石玩。翻翻新书,赏赏花妍。看看电视,手机拜年。白雪迎春颜色好,金牛送瑞艳阳天。心中无事,堪比神仙。才度去年,又享今年。哈哈!博君一笑。
1.9万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4
问一下孔网管理员:我刚上传一书被驳回,但我事先也查看了孔网上所售的这本书却是有十几家店在售,为什么我的书却被驳回?
35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9
#整理自己的旧书# 最近几天把有关奇石的杂志整理上架了一部分,看看有没有书友石友喜欢的。孔网给力,果然还真是有喜欢这类杂志的人,完成了三个订单。这给我些许鼓励。我是因为喜欢收藏奇石,才随手收集了大量的奇石杂志,总共有五六百本吧,有全年全套的,象《宝藏》《中华奇石》等,还有十几种杂志都是散本,不成套。我觉得这些杂志还是很珍贵的,一是因为印量小,二是因为有些杂志已经停刋成了绝版。三是对杂志的留存人们不大重视,随手会当成废品,由此造成杂志的存世量会很小,且杂志不可能再版。所以说若干年后有些精美的杂志更容易成为稀有的收藏品。我对一个买我奇石杂志的石友说,奇石杂志真不贵,和石头比,称得上一块好石头的都是成千上万,甚至是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元的价格呢!我们买不起这样的石头,看看奇石杂志上的石头来一饱眼福也是不错的吧。石友颇为赞同。
7288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26
#晒晒书架# 翁倩玉是东南亚著名的歌唱家。她的一曲“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作为早期《正大综艺》栏目主题曲享誉天下。殊不知她还是一名板画艺术家,只是少有机会少有人能看到她的作品。这本她亲笔签名的板画集能满足人们想要知悉她的好奇心。
8535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太奇葩了!一个书友竞在孔网动态的评论中发布了这样一条评论:
985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16
今天又为书店上架了一些美术方面的画册,当录入《林风眠全集》后,好长时间都是想着他的人和事。因为太喜欢他的画了,曾收集了多种他的画册,总想把他的画都看遍。林风眠,他是中国美术界大师中的大师,不是吗?他的画艺成就是顶级的,公认的。其从事美术艺术的经历也是最资深的。试问:在现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大师中,还有谁比他资深吗?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林风眠小传吧。林风眠于1920年在上海美专注册求学。当年12月便和中国共产党的最早党员蔡和森、李立三等人同行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是这时赴法勤工俭学,并和蔡和森组建了中共旅欧支部)。1921年林风眠进入法国迪戎美术学院学习,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24年林风眠与同时在法国的蔡元培(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后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一起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筹办了“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蔡为会长,林是筹委,从此开始两个人长达15年的交往和友谊。1926年,林风眠由法国回到上海,并与先行回国的蔡元培同寓上海沧州旅社。这时才获知,北京艺专通过推选和选举已聘请他为校长,旋即北上到北京艺专上任。(北京艺专当时还增设了音乐和戏剧两个系)1927年北京艺专升格为国立艺术院,林仍为院长,潘天寿为国画主任教授。1929年,国立艺术院迁至杭州改为杭州艺专,林风眠改任校长,直到1937年抗战开始。同年,了与南迁的北京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制,林风眠就任校务委会主任委员。国立艺专再南近昆明时,因种种矛盾使得林风眠卸任回到上海,旋又赴重庆,挂名:“国民政府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终日在家作画。1945年林风眠的老友及属下潘天寿就任国立艺专校长,旋即聘请老校长回校作西画教授,当时艺专许多教授都曾是林风眠的学生,象关良、丁衍庸、李可染、赵无极等。1949年解放后,美术界要求美术要为政治服务,为政治作宣传。1951年林风眠以病休为名从杭州返回上海在家养病作画,直至1977年。(在这27年中仍挂名为华东美协副主席,上海美协副主席)“文革”开始,林风眠被投入监狱。1977年,在同乡叶剑英元帅的亲自帮助下,78岁的林风眠获准出国探亲,当年返回香港定居,1991年在香港逝世。林风眠“是巨匠,是园丁”,是中国美术界“伟大的宗师”(吴冠中《林风眠全集•序言》)吴冠中,李可染等一些蜚声海内外的大师都曾是林风眠的学生。当然,也还有个别大师级人物,象徐悲鸿、刘海粟,当年不愿承认自己是林风眠的学生,恐怕是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吧。 ...展开全文
2.5万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36
这几天为书店上架的都是外国美术类的书籍。先是上了七十来册《西洋美术画廊》,这套画册是吉林美术出版社在2001年3月到2002年6月出版,全套共100册。此套书由深圳雅昌彩色印刷公司印刷,印制精美。共印刷发行了1万套。当年是零星购入,一本两本的买,工作一忙,也就没有再配。后来不久又购得一套《外国美术精粹品读》,全套共5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01年出版发行共5000套,精装彩印,印制精美,堪称上品。在慢慢上架录入这些美术画册的过程中,真是又一次获得了美术教育的乐趣和享受。我不是学美术学画画的,但是我爱看并购入了许多这类的画册、书籍。我常认为,对于一些无暇无机会但愿意去美术馆参观的人,对于无钱也无必要购买中外美术名家名画但却喜欢赏画的人,去花点不多的钱购买一些中外美术画册,未尝不是可取的一种赏画方式。中国人从最早接触西方美术到现在,差不多有420年了。据历史记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献上天主像和圣母像。这是西方美术最早传入中国的标志性记录。但是中国人真正开始接受外国美术,还是19世纪后期中国人去欧美,日本留学以后的事。尤其是近百年来,外国美术对中国美术及美育教育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现今时代,在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中,对许多西方美术巨匠、大师,诸如毕加索、雷阿诺、高更、凡高、莫奈、塞尚、达利、达•芬奇等都十分熟悉。我本人是美术的门外汉,其实就是爱看画而已,看得多了,也就有了点美术修养了。了解了西方美术史上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和风格。边写着这个“动态”,边又拿起一册《西洋美术家画廊》,觉得这套画册编辑的真是很棒,每册是介绍一个画家,目录上都是:艺术家生涯、风格与技巧、名作特写、作品选解及藏画的世界美术馆介绍。一册在手,了解一人,好似参观一专展。我常感叹世上自然的和人文的景物,有那么多美好美妙美丽的方面,人文的美术则是其中之一。但是人生有限,时间有限,甚或金钱有限。不过,如果能找机会把外国美术和中国美术的名家名作浏览一遍,哪怕是在画册的纸面上,也是人生的幸事。 ...展开全文
3568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0
为什么有的店在“上新”页面上一次就能上九册书,而我也是一次上架九册,但孔网只在“上新”页面上只显示二册或三册,经常是这样子,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子?是孔网编辑的问题,还是店与摊不待遇,或还是店与摊的级别问题?
775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5
#爱的夕引力# 在这个话题上,我已经参与了两次,今天再参与一次,还是就石头谈“爱的夕引力”。这块石头的石种是贺兰石,产地在宁夏银川贺兰山。贺兰石本来是做砚台的石料,贺兰石砚在砚台品类中也是蛮有名的。我的这块命名叫《双人舞》的贺兰石就是取自贺兰石砚厂的一块边角料。当年我在银川工作时,有一天去贺兰砚的加工厂里买砚台,偶然间在堆放废弃的边角料角落里发现了这块石料,当时一看就非常喜欢,但没有吭声。当选了一块砚台后便向销售人员说:买一块砚台,送我一块边角料吧,视台要送人,这块石头我留着做个纪念。销售人员当场很爽快的同意了。这件事心中暗喜了好一阵子。因为我是购砚之意不在砚,在乎贺兰奇石也。说真的,贺兰砚石能做为奇石来玩是很稀罕的。当年是1997年,卖砚台的还不知道如果石料中有图案,当奇石来卖,是要比小砚台好卖并值钱的。《双人舞》这块贺兰石作为画面石是很棒的。它是黑紫色的石面右侧有绿色地子显示出一对翩翩起舞之人,非常形象、生动,两人腿缝则合并出一个心形。这样一副相亲相爱,相拥而舞的形象,象一对深爱不渝的情侣,在空旷的寂静的夜色里,手拉着手,尽情地歌之咏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经》•毛诗大序)”真是太和谐,太美妙了!象这样的石头,谁人不爱呢?象这样的情侣谁人不羡慕呢?
8.3万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40
#爱的夕引力# 今天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我还是要找一块石头和一首诗献给天下有情人。石头是一块海洋玉髓,是一石友的,绝对是纯天然的,产地是巴西。赏玩和收藏海洋玉髓,是近十年来在赏石界很火的,价格也是扶摇直上,海洋玉髓的精品石,在市场上卖到一两百万人民币的已屡见不鲜。这块叫《情侣》的海洋玉髓的画面太感人了:一对情人或爱人在寂静的白夜中相拥对视,默默含情,好像是,一会儿两人悄悄细语,一会儿相互凝视端详,真是风情万种,更待何人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由人不想起宋朝秦观的一首天下闻名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不正是这块石的意境写照吗?
9.1万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8
#爱的夕引力# 爱的夕引力。看到这个话题,我不由的想起我一石友的一块石头,它给我的印象太震撼了。真无法想象无法描绘这块奇石竞有这么好!石友们常常问我:X老师,你告诉我们什么石头叫精品石?我说过,好石头能让你目瞪口呆,心为之震!这块水卵石即是。这块石头的命题叫什么记不得了,大概叫情侣望月一类的吧。不管叫什么,石头的意境一望了然。在有月的夜色里,弯月当头,一对情侣或爱人相依相恋,他们坐在坡上或是滩边彼此依偎,情意绵绵,好像有一辈子都说不完的悄悄话,爱不尽的款款情!一个静谧的有月的夜晚,一对恩爱的相知的恋人,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和意境啊!石头的画面端正、整洁,没有多余,也没有少许,黑白分明,色差极佳,令人拍案叫绝!由此使人想起唐代著名诗人张久龄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张久龄)”这首诗对这石的场景意境的描述是多么的贴切和动人啊!
5.1万人阅读
4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6
昨天整理上架书籍时看到了女作家孙惠芬写的《民工》这部小说。想起来多年前自己并没有看完它就借给了一个同事,同事还回后就搁置书架再没有翻阅过。要上架出售了便想着还是把它读完。翻开书看目录,共载入六个中篇,终于想起来这是写家乡东北某地,好象是写的大连周边某地的人和事。里面的两篇《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和《歇马山庄的两个男人》等好像是看过,最后压轴的《民工》真是沒看过。不看则已,一看还真看进去了,引人入胜,一口气把它看完了。这是写了一父一子农民工(建筑工地上干活的)的事,看完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里,农民工这支建设大军做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的生活在这几十年有多大变化呢?多少人的生活都改变了,有钱了,住上了大房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城市面貌大变,高楼林立,可是农民工的生活又改变了多少呢?人们看到的是他们仍是住在简陋的工地工棚里,但看不到的是他们的家乡家人的生活场景的,他们背井离乡地出来打工,他们的家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的。每天住在高楼大厦过着优越幸福生活的人们,不应忘记农民工们,去想象一下他们的生活,真就是很应满足了不是?
5572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7
看到孔网上有“诗经之美”这个话题,忍不住也写点东西。《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原本叫《毛诗》,在《庄子》里有了诗经的提法,经孔子增删后成为儒家的经典,《诗经》才正式称为《诗经》了。最初以《毛诗》问世时的“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给诗下了定义,也点明了诗的起源,即后来诗与乐舞分离,诗歌便从歌词中脱离成为独立的文体。孔子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说《诗经》有三百零五首,一句话,没有不正经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都承认《诗经》是中国诗词以至中国文学创作的鼻祖,喜爱她的人也很多,但在当下,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对其中的名句耳熟能详,朗朗上口了。我揣摩着,原因一,唐诗宋词皆不问,哪有心思读《诗经》;原因二,处处经济处处钱,沒钱哪能玩的转。哈哈,说玩笑话了!其实,爱文学,懂《诗经》的人还是有的,有多少人呢?不知道!拿我自己来说,对《诗经》很喜欢,但几十年了,能记住的不多,原因是《诗经》中很多字、词、典故太多,离开辞典和辅助翻译便读不下去。但《诗经》中还是有不少脍炙人口的通俗平易的诗句让我记住并感动感悟了几十年。我把这些诗句列出,以飨读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丶,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风•王风•黍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展开全文
2万人阅读
4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48
这两天随手把书架上有关奇石的书和画册录入网店一些,看看会不会有书友石友关注。这类书我存有许多,因为是喜欢奇石的缘故。平生爱好并收藏过若干种类物品,象邮票、钱币、字画、腕表、文玩摆件…等等,但是最喜欢且最久爱不厌的还是奇石。“花若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南宋.陆游《闲居自述》)。因为奇石是大自然馈赠的石质艺术品,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赏石艺术”早已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九十年代初偶涉奇石收藏,后来一发而不可收。供职各地,也购石于各地。最疯狂的是在银川任职时,竞N次赴阿拉善左旗,购入两个货柜的戈壁石运回老家。后来这些石头的价格上涨了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多年来在各地购石(当然是随着工作调动或岀差)计有上千枚。还曾在北京开过几年利用业余时间去经营的奇石店。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许多收藏类的物品都渐失兴趣,但唯有对奇石仍是兴趣盎然,深爱不止。在收藏奇石的同时,也尽心收集各种奇石书籍包括画册和杂志(杂志也有上千本,可能在孔网上也很难出售)。世间精美绝伦的奇石不可能都眼见都拥有,但是存有大量的奇石画册却是可以随时大饱眼福的。我常常想,一生中能观赏到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杰作,是很幸运的事。多年以来,在不断地收集奇石及相关书籍资料的同时,也不断地学习赏石文化,探讨赏石艺术,常常参加各种赏石活动和各种研讨班,向各地的石友学习,同他们交流和切蹉,使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自己也从业余兴趣爱好起步,练成了业内的“专家”和知名人士,获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头衔。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学习和钻研,玩,也会玩出名堂。业余的玩家也会成长为令人尊敬的“专家。”
2.4万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