腻腻猫

实名认证

油印册、手抄本可以入到图书类

156 关注
70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请教各位高人:这两个篆体字是什么字?
268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求教:这个署名是什么?
383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4
三月三,桃花开
大雪下,一片白
9094人阅读
5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7
各位老师,书友,刚买的拓片,只认出了寇什么传,请问刻得是什么字啊?
626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请教各位老师,书友们,这个信上的落款是石兰吗?
1.1万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42
#痴迷旧书为哪般# 我的初中时代,是在江汉平原上一个农场中学度过的。那是一个寂静的小地方,春天里没有知名的桃花,只有遍地的红花草。在老式的地图上,甚至都找不到名字。中学设在小镇边缘的农田里。教学楼楼后有一片寂静的白桦林,林中还有一小块被人开垦出来的菜地,种上了萝卜白菜。林中被人踩出来一条小路,从教学楼旁延伸到学校食堂。
有一天,我从这条寂静的林中小道穿行时,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零碎的书页,没有头尾。拾起一些页片看了看,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简洁优美的诗行,分布在一页一页里,当时就让我心醉神迷,多么美丽的诗篇,多么美丽的书啊!可惜被撕碎了,不知道书名和封面,要是知道的话,我或许可以买到相同的一本来。
多年后的今天,我在书摊上发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打开一看,一下子就想起了年少时候的那个下午,在校园的白桦林里看到的那本书。时间过去了许多年,记忆有些模糊了,不知这本书是不是就是当年看到的那本书,只是觉得很相似,隧买下了它,就当是圆了曾经的一个美梦吧!
3.7万人阅读
67人点赞
收藏 1 4 67
九月一日开学了
欢欢喜喜去上学
孩子快步走在前
爸妈紧赶慢赶上
 
头也不回一声“拜”
一骑绝尘消失了
老爸老妈踹息里
摇摇摆摆终赶上
 
望儿消失在校园
心也随儿奔去了
校园高墙横在前
看不见儿心里焦
 
望子成龙女成凤
时时刻刻缠在心
朝朝暮暮在一起
泪水却比欢笑多
 
一旦今日暂离别
犹如被人剜心肝
高墙挡不住望儿路
上可攀援下可瞄
 
老人无能干着急
只好旁听探消息
可怜天下父母心
望儿见此感恩情
...展开全文
1378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2
早晨上班,在路上突然想上厕所,就匆匆往街里面一个以前去过的厕所奔去。路上看到街对面一个角落,有一个大姐在往大袋子里装废旧瓶子,地上还堆有一堆废旧物品。上完厕所,我往回走。这时,我已经走到街的另一边,正好路过那个捡拾废品的大姐身边,近距离看到她的情况。
这是一个大约50多岁的妇女,穿着一身灰色的衣装,腰上别着两个土黄色的腰包,浑身上下脏兮兮的,脸上也很脏。她的脸已经晒成麦肤色,渗出了汗,随手撩起胳膊擦一把汗,就接着把地上的空瓶子,一个一个往大袋子里装。她的个子很高,干活时,需要弯下腰来,显得有些费力。
在这个大姐的边上,站着一个个头不高,大约20来岁的小伙子。他穿着一件十分宽大的T恤衫,下摆已经到了膝盖上,身上同样也是脏兮兮的。我估计这件上衣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随手就穿在身上了。我刚路过时,他正背对着我,不知在干什么。我稍稍停留了一会儿,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一会儿,这个孩子转过身来,脸上突然现出傻笑的神态,似乎刚刚想到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自顾自地笑起来。他笑得那样开心,无拘无束,似乎一点烦恼都没有。
显然,这是一对母子。孩子总是离他妈不远。大姐还在一个一个往大袋子里分拣空瓶子,无暇顾及这个孩子。我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和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一样,我也是一个急着上班的过客。
走了十几米,我心里很同情这对母子,就停住了,又回头看。这时,我发现大姐手里拿着一个装着可乐的瓶子,还有大半瓶可乐。母亲似乎在问孩子喝不喝,孩子叽叽咕咕的,不知说了什么,母亲就打开瓶盖,自己仰头喝起来。
我拿起手机,一连拍了好几张,又放大了,拍了一张。
我的心里突然生出一阵悲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的家庭呢?这个家庭到底遭遇了什么?
我想,这个母亲,年轻时候应该也是一个美女,一个爱打扮的女人。生活已经压弯了她的腰,逼得她早已忘记女人还需要打扮了。
这个孩子,在普通人的家里,现在也许正是上学的年龄,正是和同学们大声朗诵,和女朋友花前月下的时候。在他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来过。也许这个孩子,很小就和母亲这样生活,流浪街头了。
这是北京一个普通的街头。
这是一对流浪在北京街头的一对生活艰难的母子。
突然想起杜甫的那首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展开全文
1.7万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2 45
#淘书小记# 周末一有空就忍不住逛逛旧书摊,淘点旧书带回家,简直成了一个习惯了。老婆常常责备我的这种怪癖,说你这是病,谁谁知谁都不这样。我只能说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看书,都是个人喜好,称不上病。这不,周末又去逛了一下,买了两本英文原版旧书一本是《anne of avonlea》(少女安妮),一本是《dombey and son》(董贝父子)。淘到了这两本,心里十分满足,这不,今早又拿出来,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书中散发出淡淡的旧书香。恰好看到《少女安妮》中的一段话:我认为生活中最美好、最甜蜜的日子不是那些最辉煌、最奇迹、最兴奋的时刻,恰恰是那些常常出现的简单的愉悦,一件接一件,就像一串珍珠一般。
6931人阅读
6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68
#店铺活动推荐# 我的母亲俞大缜( 彭鸿远口述)
我的外公俞明颐有两位兄长和一位姐姐。长兄俞明震、次兄俞明观,外公俞明颐,姐姐俞明诗。有的文章说曾广珊(曾国藩的孙女,曾纪鸿的女儿)是俞明震的夫人,这是不对的,曾广珊是俞明颐的夫人,我的外婆。外公三兄弟的子女是大排行。俞明震的儿子俞大纯我们称大舅,俞大纯有四子一女,其中常被人们提到的黄敬(俞启威)是俞大纯的第三个儿子,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是黄敬和范瑾的儿子(排行第三)。俞珊是俞大纯的女儿,黄敬的亲姐姐。我的外公和外婆共有14个子女,有4人很早夭亡,我所知道的有十位。俞大维是长子(大排行四),我们称四舅。外公的姐姐俞明诗是陈三立(散原老人)的夫人,陈寅恪是散原老的儿子,在陈家他排行第六,我们称他为陈六表舅。他的妹妹陈新午和我的四舅俞大维结婚,他们是嫡亲姑表。他们的两个儿子,其中大的一个有一些天生的智障,估计是姑表近亲结婚的原因。我的四舅俞大维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曾与一外籍女子生有一子。名俞扬和,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作空军驾驶,与日本人作战。抗战胜利后转为民用航空驾驶员。后来移居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赴美留学,蒋经国委托俞扬和照顾他的女儿。后来他们在美国结婚。
994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6
今天整理旧信札时,发现一封有趣的信。封面是淡蓝色的,看字迹,应该是一个女大学生的。似乎是写给外交学院的一个高中男同学的。日期是2000年11月20日。
展开信封,里面其实是一张自制的贺卡式的东西。一面画着一副画,意义是:
“hallo……”
“没人接~~”

另一面写着:
“祝早日想通


19/11/00”

这是啥意思?
天呐!是我想多了吗?
...展开全文
6585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1 5 34
人到了不惑之年后,开始变得怀旧了。
前几天,在看《中国通史》时,突然想到了小时候买的一本《康熙大帝全传》。那本书是在八十年代,我上初中时,在老家隔壁村的农场代销店里购买的。那本书,我花了好久才啃完,后来也不知所踪。
我便在孔网上搜,还真搜出来了,就订了一本,已经到货了,就是这本。
买这本书,不会看了,纯粹是为了怀旧,为了弥补丢失的那本书。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身边,它就像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儿时的小伙伴来到了我的身边,让我变得温暖,踏实,满足。看着曾经熟悉的封面,思绪早已回到自己的少年时代。
那时,我正值十五六岁,人生的花季。平时没有别的爱好,就爱读点书。那时正流行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的我几乎全看完了,开始想看看深一点的书。我的隔壁村里,有一个老的代销店,出售五金六线,日杂百货。撕布、打酱油、买油、买盐、生活用品、化肥农药,但凡附近村民需要的用品,这里都能买到。顺带也卖点儿书。于是,这个小小的农村商店,就成了大家的中心,也是我的心系所在,不为别的,只因里面时不时的冒点书出来。
我在这里,买过二毛六一册的《丁丁历险记》,买过九分钱一册的《孙悟空大战机器人》,买过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还买过司马紫烟的上下册的武侠小说,记不起名字了。
最让人高兴的就是无意中发现的那本《宋诗选注》,淡绿色的封面上,有一个古瓶,一只古梅斜插在瓶子里。光看着这封面,就让人陶醉,爱不释手。当时大慨花了我五六元吧,不菲的代价呢。可是我喜欢,为此高兴了很久很久。那时我还纳闷,一个小小的穷乡僻壤,识字的村民都没几个,店老板为何会上这么高雅的货?她就像是特特为我准备,在代销店的玻璃柜里静静地地不知躺了多久,知道我终有一天会来的。
在就是这本《康熙大帝全传》了。这本书写得很专业,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史料扎实,文言夹杂,需要耐心才能看完。那时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劲,我硬是硬着头皮全部看完了,由此打下了对清代历史的基础。
后来,我走出去,在外面上学,又在外面上班,辗转各地,及致到现在。前几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时,还特特去老代销店转了转,感觉比小时候的小了许多,也破旧了许多,灰墙斑剥,光线暗淡。又一年回去时,无意中听人说,老代销店发火烧了,听了,心里一阵感伤,匆匆去看了看,果真是一地的废墟,残砖断瓦,堆了一地,没有燃尽的木头,夹杂在里面。
我现在那里,感伤了好久好久,许多陈年往事,纷纷袭上心头。它就像是一个逝去的梦,永远不会回来了!
于是,买了这本书,就当是对往事的一个祭奠。
...展开全文
2万人阅读
6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