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诗与远方

实名认证

我们总是把别人当风景,其实在别人眼里我们也是风景

4895 关注
1187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官运经》之《转运卷》全集
221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官运经》之《察运经》全集👍
206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响应国家号召,保供电,度难关,当好段长👍
1654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0
一岁的儿童节,两岁的儿童节,五岁的儿童节,十岁的儿童节,十八岁的儿童节,二十五岁的儿童节,三十岁的儿童节
816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
@杨先生f:
#读书偶得#
古人有姓、有名,有字、有号,有的还有几个字和号,有的不仅人有名号,连书房、厨房都有名号。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气。姓代表的是家族,名是长辈取的,是一个人在家族和社会上的主要的代号。古人相称,只有长辈、尊者、上级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引人不快。当然,长辈、上级、尊者也会根据情况,称晚辈、下级的字以表尊重。名还用来自称,以表谦卑之意。
古人加冠后,便会给自己取个字,用来行走江湖。因为是自己取的,有时候甚至会取好几个,有的还能换字,比如,把润芝的芝改为之。字多为平辈之间、朋友之间的称呼。
号则为字的补充,表达自己的志向、趣好等。如欧阳修号醉翁、陆游号放翁等等,别人称一个人的号,多带有敬重之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般人一般不再给自己取字和号,人们之间的称呼,逐渐只剩下姓和名,在姓或名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加上同志、师傅、先生女士等修饰词。而直呼其名,两个字的姓和名一起叫,三个字的叫后两个字,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现代社会,当人们不想以真名示人时可以取个笔名、网名等,均是一时风气,不过,很少用于真实社交罢了。
而这时候,一个人要是给自己取个字或者号,则多少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甚至觉得有装的嫌疑,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取字和号的社会基础,毕竟,名、字、号都是用来让人叫的,别人不叫了,你还取个什么劲儿呢?
...展开全文
《乡情影像澄城五十年》
¥160.00 九品
2021-03-21
1 1 25
855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
@半夜准时醒:
#店铺活动推荐#
《读书要有规律》(《海外星云》1990年第4期)
读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好能形成规律。
科学家已发现有生物钟的存在,我们每个人身体里 中都有一个生理时钟,透过内分泌控制我们一天的作习 息、心跳、体温、情绪、精神、各种能力……。如果我们生活规律紊乱,生理时钟自然跟着混乱起来。 所以假若我们是在求学阶段,最好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每天形成一段自然的学习时间。这样我们的生理时钟会自然调节,到这个钟点,生理上和情绪上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便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读书规律的第一方面是,如何为自己寻找 每天最佳学习时间(一般来说亦即最“精神” ——吸引能力、思考能力最强、最活跃的时间),最理想的情况是能把这段时间划为学习时间。天天如此。
读书规律的另一方面,是关于学习时间的分配 假如你准备用六小时学习某科的一项内容,集中地一次过读六小时的效果,往往不及每天一小时连续学习六天为佳。这就好比新屋涂油漆,总是涂一次,待干了再涂,如此连续多次,才算竣工,才能完整地涂好整块墙壁。假若未待油漆干透便连续涂多次,将来很易整块剥落。
我们念书也一样,很多学生喜欢在临考前一晚开通宵夜车,也许考试时确能“记忆犹新”,一下子过了关。但如此学习,仿如未干透便把油漆同时涂上多遍, 将来自会“整块剥落”——把学过的东西“给回老师” 。
· 最好的方法是分次、分日、经常地学习,在脑海 里对学过的内容已有些少遗忘之际便重温一次,把学 习内容不停地巩固。这是读书规律的第二个方面。
读书规律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劳逸结合。即是 说,要能在连续不停的读书时间内(尤其是在面临重 要考试之前)掌握休息的规律,以便能长时间念书不疲累。
通常我们在念书一个小时后应休息五分钟,两个小时休息15到20分钟,这是基本的休整时间。人不可能连续不停地用脑 。
另一种休息办法,是把不同性质的科目间歇学习,以达到休息的效果。因为处理有较多感 港性材料的语文科,与纯粹理性思考的数理化科目,脑袋需动用不同部位的脑细胞。因此把不 刘同类的科目(又或可称硬性及软性科目)相间学习,也是一种休息方法。假若你学习的内容 仪属“一边倒”——最通常是偏向于理工科 即可以自行安排一些时间阅读软性作品如文艺小说、笑话等。当然至关紧要的还是能控制自己,否则大部分时间看了闲书,而把主要的学习时间占据,变成了本末倒置。
为了协助自己长时间的啃书,还有一些惯用的办 法,如边听音乐(流行、古典均可,各适其适)边念书,利用一些使自己松弛的方法,来达致精神更集中的 效果。有的专家认为,人在松弛的状态下,更利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因此你很紧张地读书,效果可能反而不及轻轻松松的状态好。
...展开全文
海外星云 1990年第4期
¥2.98 八五品
2021-03-21
1 评论 21
83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服务在路上
1450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乡村振兴-乡村教育
1572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古镇传说
1006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江津、彭水、巫溪……政企联动,进村下乡,遍地开花,防外破、保供电、庆华诞!还有我以前的快乐工作经历👍
1万人阅读
4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9
古渝雄关火锅~~
875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重庆夜景🌃
101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雾都重庆
827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一、内忧外患的清王朝

清朝政府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又把搜括来的钱财,大部
分用赔款和偿还外债本息的形式缴给帝国主义侵略者,所以人民群众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就成了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
在清朝政府严酷的压榨下,受苦最深的是劳动人民,因而首先起来反抗的也是他们。一九零一年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战争硝烟未散,很多地方的人民又拿起武器投入反抗清朝政府的战斗。从一九零一年到一九一零年间,自发的反清人民斗争发生了近千次,遍及全国各地,直接卷入战斗的群众不下数千万人。随着清朝政府对于人民群众压迫的加深,斗争的次数和规模也逐年扩大。据统计:一九零五年的群众斗争有八十多次,一九零九年便达到一百三十多次,一九一零年陡增到二百八十多次。从这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倒行逆施,早已挖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它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大厦,不论什么人想来支撑,也是支撑不了的。
人民群众的斗争,为资产阶级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迅建取得胜利创造了条件。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它不愿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建上彻底胜利的道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就是它的动摇妥协性,是从它娘肚子里带来的,是由它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辛亥革命前,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力量也很薄弱。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算起,到辛亥革命前四十年中,民族资本先后开办的近代工厂只有五百家左右,投资约一亿四、五千万值元这样微弱的资本,不但远远敌不过帝国主义在华的投资,甚至与当时带有封建性的典当、钱庄资本相比较,也不到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不仅无力抵制外国资本,相反,他们所需的机械设备技术资料等,都必须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不少民族企业,甚至不惜招引部分外资,用中合合办的招牌,求得庇护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工阶设也有千丝万绩的联系。很多民族资本家本来就出身于地主、官僚,在农村中占有大量土地,继续保持封建地租剥削,有的人则以他们在封建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从清朝政府获得一部分专利权,因而很快爬上大资产阶级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存在难解难分的关系。
当然,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他们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也存在严重矛盾。民族资产阶级要发财,要发展,首先碰到的就是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外国资本的打击。卖国的清朝政府,对于外国商品在国内各地泛滥提供种种方便,而对于民族工业的产品则征收重税,对于民族工业本身又加以种种束缚和限制,这就使民族资产阶级在竞争中更加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要想发展,就必须反对帝国主义,而卖国的清朝政府,又必然成为它首先攻击的目标。民族资产阶级与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也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妥协性的一面,在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上,就有联合工农反对敌人的一面,也有联合敌人反对工农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映得相当明显。他们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而最后又终究不免于失败,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就是一个关键。
...展开全文
907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一、内忧外患的清王朝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
阶段。帝国主义各国为了抢夺殖民地,发动了一连串侵略战争,它们之间也不断发生狗咬狗的战争。
遭受侵略和压迫的人民无法生活,纷纷起来反抗,革命的烽火遍布五洲四海。在这风云激荡的世界潮流中,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也进入了急剧动荡的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零零年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以及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所有这些,反映了一个事实: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激化。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敲骨吸髓,残酷地压榨中国人民;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大规模的反抗运动。在这场生死大搏斗中,反动的清朝政府日益暴露出它甘心充当帝国主义走狗的丑恶嘴脸。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后,以西太后(慈禧太后)为头子的清朝卖国集团曾经公开声明,他们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就是说,为了讨好帝国主义,他们愿意彻底出卖祖国,出卖人人民。在清朝政府的大拍卖下,辛亥革命前,沙俄帝国主义早已侵占了比三个法国面积还要大的领土,其它帝国主义继续霸占着中国的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并且强行租借了中国的澳门、九龙、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湾,使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损害。它们还在中国沿海到内地,开辟了八十三个商埠,在十六个城市设立了“租界”,和各地的地主、买办、商业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大地上密布层层罗网,搜括中国人民。它们在中国的投资已达二十多亿银元,相当于民族资本的十几倍,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品市场的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又通过不平等条约、贷款、赔款,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内地税收,在财政经济上扼住中国的咽喉。它们的炮舰可以在中国的领海以及内河、湖泊到处乱闯,它们的侵略军队可以驻扎在中国的大中城市、军事要地,甚至当时的首都北京。它们设立在北京的“使馆区”,也俨然成了一个太上政府,而腐朽的清朝政府却甘心驯服。所以,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清朝政府叫做“洋人的朝廷”,说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的工具。
清朝政府对外加紧卖国,对内加紧搜括人民。一九零一年,他们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后,对人民的搜括更加残酷。清朝政府本来每年的收入是纹银八千万两,一九零三年增加到一亿两,一九零八年又增加到两亿三千万两,一九一零年再增加到三亿两,十年之间,使人民的负担增加了三、四倍。为了搜括更多的钱财,他们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增加许多新的捐税,也给各级地方官吏造成许多贪污中饱的机会。贪官污吏层层加码,有的地方甚至使征收数额高出清朝政府规定数字的十多倍。这些苛捐杂税不仅逼得广大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也侵害了一部分中小地主的利益,使反动腐朽的清朝政府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它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很快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展开全文
678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