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店

实名认证

一本让你阅读生和死亡的书。

171 关注
128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562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读书偶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打开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真的精彩!
5148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更新后为什么店铺头像不显示呢。
636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卖旧书可以月入过万吗?
9287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38
#我给孔网提建议# 建议手机端草稿箱有一个一健上架😊
762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我的读书偏好# 安吉拉卡特的女性主义,总得还是受到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虽然精神分析学派已经备受批判,但安吉拉卡特对于女性欲望的正视,甚至夸大化地呈现是让人感到一种蓬勃的力量的。遣词造句确实非常绮丽,繁复,想象力蓬勃茂盛一如杂草,也许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风格吧。但特别出彩的句子非常多,甚至多到失去了某种节奏的和谐。个人还蛮喜欢的,作者本人那种不羁的性格,倒是作品之外别样的魅力。
6758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旧书里面有趣的夹带物# 4张1953年的壹分😀
9219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生活与读书# 《美的历程》一书作者以时间为线,将美与历史相结合,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经济政治等不同方面的分析,阐述了美在中国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不同表现和演化历程。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这本书一方面因以时间和历史为线索,较易读。另一方面,因这本书中作者依据史实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推测,逻辑性强。因此《美的历程》一书兼具趣味性与深度,是一本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易随作者一起思考的好书。诚如冯友兰说,这是一部大书。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穿越时空回到文物创造的朝代,感受古人的所思所想。
6002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睡不着就来推荐这本书!之前这本书存在购物车里好久没下单,因为不知道这个出版社编辑出版印刷的质量好不好。——后来还是下决心买了。有些厚实的大开本,没让我失望。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我一直很喜欢,非常有特色:有点幽默,又淳朴亲切,充满人文情怀。而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是非常有个性,常常白描的人物,却刻画得入骨三分。这本书可以说是“双剑合璧”,值得推荐!——还要说一句,丰子恺先生是在抗战时期开始创作《阿Q正传》漫画的,战火中,手稿几度遗失损毁,他又重新创作。他不是绍兴人,还把画稿给绍兴的朋友审看有没有景物疏漏错误。可见老先生的品性和工作作风,非常值得人尊敬!
2817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如果仅仅把《傲慢与偏见》当做言情小说读,未免太狭隘了。文学和一般通俗小说、爽文的差别,要看这几点:1.反映现实,并有深刻的思想。通俗小说,包括普通言情小说,往往借住一个由头,展开无尽联想,天马行空,随意下笔,看着很爽,也顶多是个“好故事”。而奥斯丁的小说,浅显的看只是男男女女谈恋爱。实则对当时英国的婚姻和家庭,做了详实深刻的描绘,就是财产对于即将结婚的男女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比爱情更重要。(这和中国当下的现实也如此相像)奥斯丁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也是有疑惑的,早期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一直到后期的小说都是逐渐变化的。但她自己最终还是宁缺毋滥,终身未婚。2.奥斯丁的语言风格,可以说雅俗共赏。能做到这点,就是耐看耐读,而不会感觉累。3.奥斯丁塑造人物的能力非常强,几句对话,人物性格、修养悦然纸上。班纳特家五个女儿各个不同。达西和彬格莱都是贵族公子,性格阅历也是不同。读起来每个人都个性鲜明。4.另外在英国文学史上,奥斯丁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她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小说,传奇小说等脱离现实的潮流,在她后面才出现了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等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
2.9万人阅读
5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7
#生活与读书# 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进入真正思考的大门。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常被想起,但却一直盘绕在心中的各种问题,原来就是哲学致力探讨的问题。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没有艰深的理论,而是从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去看不同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比如,对你来说什么是最真实的?是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还是作为物质存在的椅子?或者,对你来说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人生?人生是一场游戏,还是一段经历,或者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被这些问题困扰过,不妨看看这本书,也许能够得到你自己的答案。
285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曾经把「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改编成「勤奋的时候读原著,偷懒的时候读书评」。倒不是难易高下之分,而是有时凭着自己的能力过河多少摸不着边际,心生倦怠,急需同伴和先行者共同探路。当同行者指出未曾留意的风景时,又驱策着自己再次打开旅行地图。胡桑的这本书评集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这样的意义。而在对于某篇作品具体的读解之外,他也动人地表达出了受益于文学之人的共同经验:文学对受众和创作者的意义是一次次的超越和重返,通过超越日常经验、理解世界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再一次回到脚下的生活和周遭的人们,并生长出更紧密和深入的联结。
2503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