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画家张绍平:和乐相得 自得其乐
稿件来源: 鞍山文明网发布时间: 2014-02-24编辑: 王 鸯
简介:张绍平,号远嚣斋主人,祖籍辽宁开原。一九五三年生于千山南麓龙首山下。毕业于辽大中文系,治文学之余研习画理,尤喜山水,崇尚“六法”。系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印有《张绍平山水画集》。
和张绍平聊天,不禁想起王世襄,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种游艺,被誉为“中国第一玩家”。京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游戏,经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游艺文化。遥望大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但二者却是一个味道。
传统与写生的矛盾
和张绍平聊天,少了些画家或苦修或清高的气息,多了些玩家的豁达。
张绍平研究山水画美学,要早于研习山水画。与其聊天,先从画论开始。“山水画还是要从传统入手”,从传统入手学习山水画,并非圈里的独到见解,可是张绍平的主张有自己的想法。“从传统入手,从大家入手,纵向比较”,张绍平认为,研究传统山水画,首先得着重揣摩大家对山水画的理解。从画作中揣摩,从各种画论中揣摩,从一些传记中揣摩,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重复揣摩,每次揣摩从中受到的启发也会有所不同。唐、宋、元、明、清,山水画从特征、技巧,逐渐走向成熟,从纵向上理解山水画各个时期的特征,张绍平认为是从传统入手的主要手段。
张绍平认为传统与写生是有矛盾的,但是写生和传统又都不可或缺。“写生是再现,是对具象的吸收,而传统山水画更注重对山水的主观理解,注重心中的感受,二者矛盾统一”。不少山水画大家晚年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认识到写生与传统的矛盾之处。李可染在晚年的访谈中谈到了现代写生的局限性,认为山水画要经过主观的幻化、哲学的思考、回归传统,蒋兆和和吴冠中晚年也都持相同的观点。
从写生与传统的矛盾,和张绍平谈到现实主义对山水画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影响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几十年里,美术界把现实主义提得很高很高,不允许百花齐放。照相发明之后,摄影作品中有了艺术的意识,现实主义必定要消失。
泽以唐人气韵
“清初画圣”王翚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张绍平和记者闲聊到此,说到了自己的理解。元的笔墨线条是山水画的高峰,宋人山水画注重对大自然的观察、理解,笔墨功力有自己的特点,而唐人的气韵是最为难得的,唐朝的山水画有静穆的气息,有古味的气韵,可以让观者也体会到画中的意境。
“气韵是山水画的灵魂”,谈到山水画的关键之处,张绍平认为“如何经营气韵”,才是山水画最为关键之处。在写生、临摹基础之上,气韵才会得到体现,气韵是画者艺术修养、美学思想的体现,没有深厚的修养,气韵也会很俗。山水画最后拼的还是学养、知识。“气韵是什么?比如画千山,把一张画拿出来,一看就是千山。这就是一幅画的气韵。画得再好,看不出来是千山,说是哪座山都行,你说这是好画吗?”
张绍平认为,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而线条更是书法的基础,画山水也可以从书法入手。
“山水画得时间长了,感觉进了死胡同,就再写写书法”,张绍平强调,“写一写书法,再去画画,写写画画,画画写写,不断的来回,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感悟”。一个“勤”字,张绍平非常看重,为何?悟性与灵感都是偶然的,这种偶然从何而来?“偶然得之的悟性,人未必能掌握。不断的重复练习,等到这种悟性再次出现,也就掌握了。勤不仅可以让人掌握蘸墨的力度、用笔的规律,更可以从中得到灵感与感悟”。
弯路的收获
弯路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处,走出弯路那一刻恰恰是感悟收获最多之时。只是有些人避谈这些,不敢展露于人。
“只学表象,不学精髓”,张绍平的弯路始于临摹黄宾虹,临摹了多年,也得到了不少认可之声,只是后来发现只学了表象,“黄宾虹是大家,是集大成者,临摹再多,也只学了表象,没有精髓”。这时,张绍平认识到画中国画还要从基础开始,从传统开始。
“虽然粗浅,但是一点感悟”,画论之外,张绍平谈到了自己的技法,“掌握破墨的时机,控制水分的多少,线条的走向,笔纸的摩擦度,这些都需要研究。而构图则是更高的境界,要做到不照抄,不对临,经营自己的特色”。材料对于山水画创作同样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宣纸多经过石灰水浸泡,不能满足要求,张绍平甚至想到了自己做纸,“现在好宣纸越来越少,家里屯了不少15年以上的红星宣纸,留着以后用”。
山水画之于张绍平也是玩,只是要玩得明白,玩得深入。“玩”未必丧志,一如启功先生对“中国第一玩家”王世襄的说法,“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丧志,反而立志。其实,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