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与敬畏的转变》
上月,我有幸得到了一本咸丰年间的《鲁班经》,可惜最后有五页已被撕坏残缺。《鲁班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建筑和工艺典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涵盖了丰富的建筑知识、工艺技巧和传统智慧,对古代建筑和木工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在我心中堪称完美的书,它的残缺一直让我难以释怀。
五一节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将那残缺的五页精心修复了一番。然而,当我修完后才恍然大悟,为何当年的老先生会将这五页撕掉。原来,书前就明确规定这五页不能同时被第二人在场观看,更不能被外行人窥视。
我之前已找到相关资料,在此刻却突然不想再把缺失的部分补全了。因为我感受到了老先生的那份敬畏之心,也体会到了对这本古籍应有的敬重。那曾经缺失的部分,如今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庄重,让我愈发觉得不应轻易去填补,而是带着敬畏之心去守护它原本的模样。这种敬畏之感,让我明白了有些东西,或许保持残缺才更具韵味,更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