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书香

实名认证
288 关注
29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仁兄妙文,拜读。
@煜宏轩古旧书店:
#如何看待借书#
因为很多人知道我的书多,所以,常常就有人要来借书。

俗话说得好,张嘴三分利。人家说出“借”字之后,即便是难为情地说出“借”字之后,这个包袱就丢给我了。正如余光中说借钱之情景:“借钱之难,难在启齿。等到开了口,不,开了价,那块‘热山芋’就抛给对方了。借钱需要勇气,不借,恐怕需要更大的勇气吧。这时,‘受害人’的贷方,惶恐觳觫,嗫嚅沉吟,一副搜索枯肠,藉词推托的样子。”

其实,以为借书者会难为情,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他们或是秉持“书非借不能读也”之观念,或是觉得,区区几本书而已,何足道哉。如不是这么想,为何借出去的书大都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是觉得就应该劫富济贫,还是觉得书也不值几个钱。不值钱,为何不自己买。难道是自己买贵,别人买就能便宜了吗?

为什么借书少有归还的,这还真是个问题。

除了真买不起书的,生活拮据的,其他借书的人还是占便宜的心理在作怪。

法国瑟伊出版社编辑安妮·弗朗索瓦在《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一书中,谈了自己和家人如何对待借来的书。无从证实她是否吹嘘,反正是她和家人对待借来的书实在是太好了。

比如她说:“一个夏日的夜晚,我家那幢楼险遭火灾,我母亲是最后撤离火场的人:她穿着睡衣,腋下夹着一本书。那本书是借来的,母亲翻寻了好久才找到。”

“书丢了或者被偷了,那简直是比地震还要可怕的灾难:因为这牵涉到个人信誉。回家后,我把借来的书放在那堆十万火急、概不出借的书里,出门旅行也带在身边(哪怕手提包沉得像头死驴,也绝不敢把它遗弃在托运行李或者汽车后备箱里),与其让它不尴不尬待在那堆将读未读的书里,还不如一鼓作气尽快看完。我还得为它包上书皮,像母鸡孵蛋般小心呵护……因为担心折坏书脊,不敢把书完全翻开摊平了看,这样一来,只能读到了双数页的左半边和单数页的右半边……睡意来袭时,借来的书不能胡乱丢在床边;吃早餐时也不敢随手拿起来读,担心书页溅上咖啡;合上书本时不敢有大动作,生怕小飞虫夹在书里,留下一块触目惊心的灰褐色污迹。”
如果能有这样的借书者,我愿意给他办个VIP会员,我书架上的书随便拿。

只可惜这么多年,我未见到一个。能还书的,常常将书弄得少皮无毛,当然,能够还书的,我都已经是该知足了。大多数人,是只借不还,而我又不好意思要了,人家就会心里说,你怎么这么小气,书还得还呀!

其实,借书也苦恼,被借也苦恼。

我认识一位读书人,他说,他的书从不外借。但是我还是很乐于分享自己的书的。

毕竟都是读书人。
...展开全文
和田玉老坑料纯手雕《蛙坐莲盘》
¥5660.00 全新
2021-11-02
1 8 68
137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书店日记# 逛网红元龙音乐书店。
1178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5
#书店日记# 上海的梅雨季,已经一个多月了,雨没完没了的下 ,感觉人都要发霉啦。逛老公寓里开的新书店,欣赏建筑细节的美,旧味很浓,布置合理,阅读之外的享受,打卡,满载而归。
7007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33
#书店日记# 难得有时间系统整理藏品,这一百多本资料册,近万份老戏单节目单,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二十一世纪,涵盖全国46个剧种曲种,戏曲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电影杂技魔术等等,花了近三十多年的心血,【自娱自乐,自得其乐,自我陶醉】,从收藏第一张老戏单节目单开始,也是我【三自观】形成的过程,受益匪浅,就像一直陪伴我的老友(放大镜)一样,从细微之处去发掘,探索,求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间紧迫,还需努力。
8394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45
#书店日记# 上海旧书店重新回归福州路,兜了兜,品种比以前少好多。
1.1万人阅读
4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