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创建3、
中央领导的关怀相伴始终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抗战时期的延安,创建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会更难。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鲁艺始终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虽然,物质上和其他来到延安的文化青年一样,没有享受丝毫的特殊。但是,领袖的关怀和指导相伴整个延安时期,鲁艺人感到非常幸运。
鲁艺创立时,毛泽东当众声明要全力支持这所学校。按照这种承诺,他始终关心指导着鲁艺。其他中央领导人如洛甫、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也为鲁艺的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初期,毛泽东为鲁艺定下学院名称名,审查《创立缘起》和《成立宣言》,确定董事会成员,指派副院长,要中央书记处审议学院计划,以及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出席1938年4月10日的开学典礼。之后,又为学校油印出版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纪念刊》题写了封面。
1938年4月10号,毛泽东出席鲁艺成立典礼时,会务人员请他上台坐首长来宾席,他却笑着摆摆手说:“我不是来宾,也不是首长;我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坐下边,不上台。”说完他就与教师们坐在一起。后来请他讲话时,他说:今天不多讲,过几天再来讲。他说:希望“亭子间”来的、“山上”来的要团结,把握统一战线方向。也许是因为毛泽东对“鲁艺”的很多关心,或许是因为他说(自己)是“鲁艺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中央只公布了副院长的情况下,许多人从内心里已经误认为毛泽东就是“鲁艺”的院长了。
1938年4月13日,上海救亡演剧一队抵达延安后,演出了话剧《八百壮士》和《顺民》两出话剧。(后演剧队许多同志在中央领导的安排下成为了“鲁艺”的教师。)
1938年的4月28日,毛泽东果然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步行来到“鲁艺”对师生们讲话。他说:“你们要我来讲几句话。可是我不熟悉艺术方面的问题,只能贡献一些粗浅的意见给你们参考。”接着,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对文艺应持什么态度;二、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三、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在讲话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是站着,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涉及《红楼梦》、《毁灭》及鲁迅的作品。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又应邀到“鲁艺”讲话。他说:“鲁艺”学生不要做《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样的人物,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在各抗日根据地。要团结,要下马看花,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如同前一次讲话一样,毛泽东在“鲁艺”刚刚起步时,就为它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方针,指明方向。
1938年底,第二届学员从前方返回学院,说前方急需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全才”。沙可夫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很重视,指示在第二年春天办了“普通班”。
这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关心着“鲁艺”的成长。1939年3月29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李维汉报告“鲁艺”工作。毛泽东发言指出:“鲁艺”培养了一批干部,建立了学校的基础。领导者虽努力,但工作做得不好,主要是中央领导没有抓紧,没有确定正确的方向。现在必须确定明确的方向与制度。“鲁艺”的创作去年上半年较有朝气,后来差了,有许多非现实的非艺术的作品。
鲁艺成长3
鲁艺周岁庆典因故推迟
鲁艺周岁庆典,中央指示庆典活动推迟了一个月举行。为什么?因为正赶上大生产开荒播种。
转眼到了1939年4月10日,“鲁艺”已经一周岁了。各种工作步入正规,创作演出也取得初步收获,计划好好纪念一番。但因为开荒任务太紧,经中央同意,推迟到5月10日举办周年纪念活动。为了“培养坚持长期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能吃苦耐劳的、适合于前后方的艺术工作者及干部”,鲁艺响应应毛泽东同志关于“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号召,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鲁艺的师生不仅在建校初期开荒、种地、挖窑洞、修校舍,而还经常帮助附近农民播种、锄草、收割,深受农民的欢迎。为了加强生产劳动的计划性,还由学校总务处,秘书处,救亡室,同学会等推派代表组成生产委员会,由徐以新任生产委员会主任、钟光任副主任,下分宣传教育、粮食管理、牲畜农具、肥料、合作社等部,组织和领导全院师生员工开荒、播种、施肥、锄草、收割、纺线、烧炭、修建画室和排演棚等等,就连体质软弱的萧三、沙可夫、冼星海等,也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通过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胜利地度过了由于日寇的侵略和残酷掠夺而造成的极端困难,而且对于增进师生对待劳动、对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院长吴玉章曾欣慰地说:“艺术家拿起锄头上山开荒,这是古今中外未见的。
这天,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明、刘少奇、谢觉哉、陈云、李富春等十二位领导人光临鲁艺,并且都题了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