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瓜书屋

实名认证
88 关注
12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新年的第一本书# 我的新春第一本书,在博物馆里。我的一副春联 … … 横批石头书写“福寿康宁”四个字。
85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转发动态
@豆瓜书屋: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儒将张仲翰(瀚)
首先正名:这是一位老延安韦君宜书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再次,主角“张仲瀚”的瀚字,韦老文章少了三点水。当然,并不影响对这位儒将的识别、记忆。
我对这位“张政委”的了解,是从“wege”时就开始了。几位新疆回来的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师,提到在新疆工作时“张政委…如何…如何…好!”“张政委”对文艺人“如何照顾…如何优待…”。“张政委”何许人也?怎么对文艺人如此厚爱?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徘徊了很多年。
有一天读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娄锡文编著的《无衔将军张仲瀚》,才弄清楚“张政委”原来名叫“张仲瀚”,一位出生在河北沧县崔尔庄的地地道道的河北人(与清代发配新疆的纪晓岚是一个村的)。张仲瀚幼年失去父母,随伯父在外读书,由于伯父是民国时期的官员,张仲瀚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出入京城的文艺场所,熏习传统艺术,造诣颇深。在校期间张仲瀚思想进步,痛感国家遭受日寇和外敌侵略欺压,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后成为中共党员。张仲瀚的文艺爱好让他加入了“左联(戏剧家联盟)”。当“9.18”事变国难当头时,他又弃文从武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抗击日寇。
在党的领导下,张仲瀚在河北冀中组织了抗日群众武装守望队“河北民军”。(与摩擦专家张荫梧名同质不同。)又在津南组织“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1938年底,贺龙率领120师来到冀中,张仲瀚的“津南人民自卫军”归属贺龙领导,成了党领导下的抗日主力部队120师359旅719团,张仲瀚任团长。从此他开启了南征北战,东抗西垦的革命生涯。直到1949年10月1日,领袖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张仲瀚正率领部队奔赴守卫新疆的征途中。
张仲瀚最后的心血倾注在了新疆这块热土上。现在的新疆石河子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与张仲瀚早期的艰苦屯肯密不可分。大批的指战员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埋骨边疆,与张仲瀚的关心爱护,“十万青年支边,八千湘女上天山”,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安排好干部战士生活密不可分。“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歌唱南泥湾,深深印在张仲瀚的情感世界里。当年,张仲瀚率部归属120师后,不久回防陕北延安,1940年12月20号,他跟随政委关向应在延安见到了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又接见了(曾任河北民军司令的)张仲瀚。1942年4月,英雄的359旅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张仲瀚部719团自然是一马当先,争做模范。革命老人续范亭参观南泥湾后赋诗留下名句“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歌颂赞扬开荒种地守卫边区的张仲瀚等。唱歌唱戏,吟诗作赋,在革命队伍中并不匮乏,当年的延安,物质生活不算富裕,可是精神生活确实极为丰富,原因何在?
张仲瀚早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似乎预示着他与文艺戏剧的不解之缘。在延安,在南泥湾,处处有歌声,诗词创作激励人心,与张仲瀚的文艺夙缘不无关系。贺龙曾处处称赞张仲瀚:“秀才团长带出一个文化团”。到了新疆屯垦戍边时期,张仲瀚更是深深理解干部战士的心底活动,他不遗余力的一边抓工作,一边抓生活,在他的精心操持下,建设兵团艺术剧院不仅有歌舞、话剧团,还组建了京剧、秦腔、豫剧、越剧、楚剧、婺剧、眉户、河北梆子、评剧、杂技团,投入相当的经济力量,延揽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演艺人才。这才有了我在“wege”时期就听到许多艺术家津津乐道“张政委”。
韦君宜的文章《儒将张仲瀚》勾出我一发啰嗦,其实,最让我感叹的是,张仲瀚当时在南泥湾大生产时节就有意识保护欣赏,团部所在的小庙里“关公水淹七军”的塑像。韦君宜老人感到讶异,一个行武军人怎么会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我确感到领袖有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张仲瀚是个有文化的“无衔将军”,所以,他能战胜拿枪的敌人,也能战胜一切“困苦艰难”的敌人。
...展开全文
2022-09-14
1 1 8
60人阅读
收藏 转发 评论 点赞
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出的书籍,让今天的爱书人见识一下,艰难困苦时期我们的前辈读的书是个啥样子。
12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览的图书,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出版物,珍贵且稀少。
151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儒将张仲翰(瀚)
首先正名:这是一位老延安韦君宜书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再次,主角“张仲瀚”的瀚字,韦老文章少了三点水。当然,并不影响对这位儒将的识别、记忆。
我对这位“张政委”的了解,是从“wege”时就开始了。几位新疆回来的从事文艺工作的老师,提到在新疆工作时“张政委…如何…如何…好!”“张政委”对文艺人“如何照顾…如何优待…”。“张政委”何许人也?怎么对文艺人如此厚爱?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徘徊了很多年。
有一天读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娄锡文编著的《无衔将军张仲瀚》,才弄清楚“张政委”原来名叫“张仲瀚”,一位出生在河北沧县崔尔庄的地地道道的河北人(与清代发配新疆的纪晓岚是一个村的)。张仲瀚幼年失去父母,随伯父在外读书,由于伯父是民国时期的官员,张仲瀚得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出入京城的文艺场所,熏习传统艺术,造诣颇深。在校期间张仲瀚思想进步,痛感国家遭受日寇和外敌侵略欺压,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后成为中共党员。张仲瀚的文艺爱好让他加入了“左联(戏剧家联盟)”。当“9.18”事变国难当头时,他又弃文从武义无反顾地拿起武器,抗击日寇。
在党的领导下,张仲瀚在河北冀中组织了抗日群众武装守望队“河北民军”。(与摩擦专家张荫梧名同质不同。)又在津南组织“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1938年底,贺龙率领120师来到冀中,张仲瀚的“津南人民自卫军”归属贺龙领导,成了党领导下的抗日主力部队120师359旅719团,张仲瀚任团长。从此他开启了南征北战,东抗西垦的革命生涯。直到1949年10月1日,领袖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刻,张仲瀚正率领部队奔赴守卫新疆的征途中。
张仲瀚最后的心血倾注在了新疆这块热土上。现在的新疆石河子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奖,与张仲瀚早期的艰苦屯肯密不可分。大批的指战员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埋骨边疆,与张仲瀚的关心爱护,“十万青年支边,八千湘女上天山”,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安排好干部战士生活密不可分。“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歌唱南泥湾,深深印在张仲瀚的情感世界里。当年,张仲瀚率部归属120师后,不久回防陕北延安,1940年12月20号,他跟随政委关向应在延安见到了毛主席,第二天毛主席又接见了(曾任河北民军司令的)张仲瀚。1942年4月,英雄的359旅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张仲瀚部719团自然是一马当先,争做模范。革命老人续范亭参观南泥湾后赋诗留下名句“镇边将军问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歌颂赞扬开荒种地守卫边区的张仲瀚等。唱歌唱戏,吟诗作赋,在革命队伍中并不匮乏,当年的延安,物质生活不算富裕,可是精神生活确实极为丰富,原因何在?
张仲瀚早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似乎预示着他与文艺戏剧的不解之缘。在延安,在南泥湾,处处有歌声,诗词创作激励人心,与张仲瀚的文艺夙缘不无关系。贺龙曾处处称赞张仲瀚:“秀才团长带出一个文化团”。到了新疆屯垦戍边时期,张仲瀚更是深深理解干部战士的心底活动,他不遗余力的一边抓工作,一边抓生活,在他的精心操持下,建设兵团艺术剧院不仅有歌舞、话剧团,还组建了京剧、秦腔、豫剧、越剧、楚剧、婺剧、眉户、河北梆子、评剧、杂技团,投入相当的经济力量,延揽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演艺人才。这才有了我在“wege”时期就听到许多艺术家津津乐道“张政委”。
韦君宜的文章《儒将张仲瀚》勾出我一发啰嗦,其实,最让我感叹的是,张仲瀚当时在南泥湾大生产时节就有意识保护欣赏,团部所在的小庙里“关公水淹七军”的塑像。韦君宜老人感到讶异,一个行武军人怎么会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我确感到领袖有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张仲瀚是个有文化的“无衔将军”,所以,他能战胜拿枪的敌人,也能战胜一切“困苦艰难”的敌人。
...展开全文
393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1 1 8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今天翻开的是一卷历史书页,镌刻在石头上。当年日寇侵华,嚣张在太行山边,中朝军民合作奋力抗击,有朝鲜义勇军战士负伤被俘,押往日本宁死不屈。重获自由之后创作了记述抗战经历的文学作品,启迪后人,缅怀战友先烈。地方政府在故事发生地树碑勒石,以志不忘。
9123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5
#最团圆夜是中秋# 最有纪念意义的事,是陪孩子过好传统节日。槐河(古称泜水)畔曾有韩信擒斩陈馀故事,中秋节带孩子游故地、讲故事、帮着阿姨做月饼。记住这个节日。
5001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
鲁艺创建3、

中央领导的关怀相伴始终

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抗战时期的延安,创建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会更难。 不过,非常幸运的是,鲁艺始终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虽然,物质上和其他来到延安的文化青年一样,没有享受丝毫的特殊。但是,领袖的关怀和指导相伴整个延安时期,鲁艺人感到非常幸运。

鲁艺创立时,毛泽东当众声明要全力支持这所学校。按照这种承诺,他始终关心指导着鲁艺。其他中央领导人如洛甫、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也为鲁艺的成长倾注了不少心血。初期,毛泽东为鲁艺定下学院名称名,审查《创立缘起》和《成立宣言》,确定董事会成员,指派副院长,要中央书记处审议学院计划,以及与其他中央领导人出席1938年4月10日的开学典礼。之后,又为学校油印出版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纪念刊》题写了封面。
1938年4月10号,毛泽东出席鲁艺成立典礼时,会务人员请他上台坐首长来宾席,他却笑着摆摆手说:“我不是来宾,也不是首长;我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坐下边,不上台。”说完他就与教师们坐在一起。后来请他讲话时,他说:今天不多讲,过几天再来讲。他说:希望“亭子间”来的、“山上”来的要团结,把握统一战线方向。也许是因为毛泽东对“鲁艺”的很多关心,或许是因为他说(自己)是“鲁艺的工作人员”,所以,在中央只公布了副院长的情况下,许多人从内心里已经误认为毛泽东就是“鲁艺”的院长了。

1938年4月13日,上海救亡演剧一队抵达延安后,演出了话剧《八百壮士》和《顺民》两出话剧。(后演剧队许多同志在中央领导的安排下成为了“鲁艺”的教师。)

1938年的4月28日,毛泽东果然在警卫员的陪同下,步行来到“鲁艺”对师生们讲话。他说:“你们要我来讲几句话。可是我不熟悉艺术方面的问题,只能贡献一些粗浅的意见给你们参考。”接着,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对文艺应持什么态度;二、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三、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在讲话的过程中,毛泽东始终是站着,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涉及《红楼梦》、《毁灭》及鲁迅的作品。

1938年5月12日,毛泽东又应邀到“鲁艺”讲话。他说:“鲁艺”学生不要做《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样的人物,你们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在各抗日根据地。要团结,要下马看花,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如同前一次讲话一样,毛泽东在“鲁艺”刚刚起步时,就为它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方针,指明方向。

1938年底,第二届学员从前方返回学院,说前方急需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全才”。沙可夫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很重视,指示在第二年春天办了“普通班”。
这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关心着“鲁艺”的成长。1939年3月29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李维汉报告“鲁艺”工作。毛泽东发言指出:“鲁艺”培养了一批干部,建立了学校的基础。领导者虽努力,但工作做得不好,主要是中央领导没有抓紧,没有确定正确的方向。现在必须确定明确的方向与制度。“鲁艺”的创作去年上半年较有朝气,后来差了,有许多非现实的非艺术的作品。

鲁艺成长3

鲁艺周岁庆典因故推迟

鲁艺周岁庆典,中央指示庆典活动推迟了一个月举行。为什么?因为正赶上大生产开荒播种。
转眼到了1939年4月10日,“鲁艺”已经一周岁了。各种工作步入正规,创作演出也取得初步收获,计划好好纪念一番。但因为开荒任务太紧,经中央同意,推迟到5月10日举办周年纪念活动。为了“培养坚持长期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能吃苦耐劳的、适合于前后方的艺术工作者及干部”,鲁艺响应应毛泽东同志关于“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号召,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鲁艺的师生不仅在建校初期开荒、种地、挖窑洞、修校舍,而还经常帮助附近农民播种、锄草、收割,深受农民的欢迎。为了加强生产劳动的计划性,还由学校总务处,秘书处,救亡室,同学会等推派代表组成生产委员会,由徐以新任生产委员会主任、钟光任副主任,下分宣传教育、粮食管理、牲畜农具、肥料、合作社等部,组织和领导全院师生员工开荒、播种、施肥、锄草、收割、纺线、烧炭、修建画室和排演棚等等,就连体质软弱的萧三、沙可夫、冼星海等,也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通过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胜利地度过了由于日寇的侵略和残酷掠夺而造成的极端困难,而且对于增进师生对待劳动、对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起了巨大的作用。当时的院长吴玉章曾欣慰地说:“艺术家拿起锄头上山开荒,这是古今中外未见的。
这天,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王明、刘少奇、谢觉哉、陈云、李富春等十二位领导人光临鲁艺,并且都题了词。
...展开全文
520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鲁艺创立1

诞生在“聚餐会”上的鲁艺

4月10号是个什么日子,对于一个文艺工作者或者是文艺爱好者,这个日子应该知道的。
1938年的4月10号,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正式举行了一个高等艺术学院的开学典礼,这个学院就是鲁迅艺术学院,(从此,人们亲切的简称为“鲁艺”)。 4月10号是鲁迅艺术学院开学的纪念日。

鲁艺是怎样诞生的?又是怎样诞生在一次“聚餐会”上的?

延安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协)在《新中华报》1938年2月25日第2版《边区文化》创刊号上发布二月份重要工作报告,其中有《血祭上海》座谈会消息。

( 附 文协重要工作报告(二月份) 出图片 …… 廿一日:举行《血祭上海》座谈会,有二十余同志参加发表意见。……)

关于这个座谈会,还要从在1938年的2月说起:当时的延安白雪皑皑,寒气袭人。但人们的心中却燃烧着革命激情之火。因为,为了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6周年,4幕大型话剧《血祭上海》在延安城内一个礼堂连演10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此之前,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曾经创排演出了《广州暴动》,之后,又联合创作演出《血祭上海》,由此激发出延安的党、政、军、群火热的激情。

(出演职员合影…… )

《血祭上海》这个戏是集体创作的,由朱光、左明导演,沙可夫、李伯钊、任白戈、孙维世等也参与编导创作。演员都是从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甚至一些在延安的党政机关临时抽调来的。他们中有从苏区、国统区来的专业戏剧工作者,也有不少是初登舞台的青年文艺爱好者。为了鼓舞抗战,大家齐心协力,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凭着一股革命热情,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排成《血祭上海》并且公演了。
这是当时,延安演出的又一个大型戏剧,毛泽东、洛甫(也就是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也冒着严寒来看演出。在当时物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一边考虑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物质匮乏的矛盾;另一方面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同志富有远见的决策,成立一所文艺学院,为培养精神食粮的生产者,为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开展精神食粮的大生产做着谋划。
中央领导对《血祭上海》的成功演出,十分满意。2月下旬,中宣部举办招待会,设“宴会” (带引号的)慰劳和感谢参加演出的工作人员,借此又举行座谈,总结这次演出的经验,以求推动今后得工作。毛泽东很高兴地出席了聚餐会。会上有人提议:“这伙人集中起来不容易,别散了,要接着排演新戏。”还有人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基础,办一个学校,培养艺术人才。”这个意见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在场的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时,大家把目光集中到毛泽东身上,只见毛泽东笑着站起来高声说:“我完全赞成这个提议,并且用全力支持你们把这所艺术学校办成!”在他的右手有力地挥出去的同时,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立刻响起来,不少桌子上的碗筷被兴奋雀跃的人们碰掉在了地上。延安鲁艺诞生在这次招待演出人员的(聚餐会)上。

(毛泽东亲自为鲁艺师生讲课图片…… )
...展开全文
45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鲁艺创立2

筹备工作雷厉风行

创立一所艺术学院的呼吁,得到中央领导和毛泽东的赞成和支持,筹备工作就在聚餐会上开始了。这是战争年代形成了战斗的作风,当场就推选出了艺术学院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的成员是:沙可夫、朱光、徐一新、吕骥、左明等等。

关于学校的名称,不少人提出以鲁迅的名字命名,因为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刚在陕北公学作过《论鲁迅》的著名演讲,(出图片)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办学宗旨和招生问题,也进行了简单的议论,交给筹备委员会进一步研究。在此之前,中共中央曾计划在陕北公学设一个文艺训练班,由于一些原因始终没能落实。这次“聚餐会”却促成了一所专门艺术学院——“鲁艺”的诞生。

聚餐会上,毛泽东的当机立断的表态,体现了他的一贯思想,决非一时兴起。两年前,他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过去我们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要文武双全。”

聚餐会之后,筹备工作又是如何进行的?

首先是确定了这所艺术学院的名称后,要草拟《创立缘起》、《成立宣言》,以及成立董事会。这些工作以沙可夫为首的筹备委员会委员们,集思广益,很快就拿出方案。由沙可夫直接去凤凰山毛泽东的住地向毛泽东汇报(当时毛泽东还是住在凤凰山的。毛泽东和井冈山起义,宁都起义的同志合影就是在凤凰山住地。照片。)。沙可夫将拟好的文件,(就是《创立缘起》、《成立宣言》)连同其他的机构名单,由毛泽东审阅修改后,又召集几位发起人讨论通过。学院名称定为“鲁迅艺术学院”为高等级艺术院校,(后来与增加了文学专业,学院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另做专题介绍)。不论是“鲁迅艺术学院”还是“鲁迅艺术文学院”,乃至,再后来改称“鲁迅文艺学院”,它的简称都是“鲁艺”。“鲁艺”,首先开始设了美术、戏剧、音乐三个系。

毛泽东领衔担任“鲁艺”创办发起人,其他发起人依次是: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

“鲁艺”董事会的名单是:毛泽东、洛甫、康生、王明、周恩来、凯丰、徐特立、林伯渠、周扬、成仿吾、蔡元培、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陈立夫、于右任、郭沫若、茅盾、田汉、许广平、洪深、潘梓年。从这个名单看(有邵力子、陈立夫、于右任、蔡元培、宋庆龄赫然在列)就可以看出,它带有明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

鲁艺《创立缘起》,约700多字,言简意赅。“缘起”中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我们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最后还说到:“我们迫切的希望全国各界人士予以同情和援助,使其迅速成长。”700多字的《创立缘起》最后,是毛泽东等七位发起人的署名和日期:1938年2月。

“鲁艺”《成立宣言》只有800多字,极其精炼简要。《成立宣言》说:“我们宣告艺术学院的成立,……是为了服务于抗战,服务于这艰苦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就是要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宣言》还对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说明:1、要把为目前抗战工作与为将来的新中国工作统一起来;2、为抗战和为创造新艺术要统一起来;3、新艺术与继承中外文艺遗产的辩证关系(要进行研究)。

《创立缘起》和《成立宣言》都在全国许多报刊上公开发表,产生了广泛地影响。很快便有一些支持“鲁艺”成立的信函从全国各地寄来。更有一些文艺家表示要来“鲁艺”工作。

很快,《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创作成了,(出图片)院歌由沙可夫作词,吕骥作曲。
院歌中唱道: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用艺术作我们的武器,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解放独立奋斗到底”;

“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建立抗战艺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努力学习,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一切服从神圣的抗战,把握着艺术的武器”。

与此同时,“鲁艺”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也由中宣部拟订并经过中央书记处审议通过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以马列主义的理论和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才,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盖房子的照片)
这期间,学院的校址、干部、教师和学员等等事项,也逐项得到了落实,“鲁艺”这所全新的艺术
...展开全文
454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几本旧书
翻他的书架,发现几本旧书。前面几本都是1949年后出版的,不是啥稀缺书。唯有后边《讲话》,看得我有些心动了。“解放社”,大家都懂的。里边内容是经过认真比照后来的出版校对过的。也就是说,我可以看到1942年后最早印刷出版的《讲话》版本。珍惜!珍惜!再珍惜!
596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读莎翁品汤茗
中西方在1600年前后,出了两位戏剧大家,一个是莎翁(1564——1616),另一个是中国的“玉茗堂”主——汤显祖(1550——1616)。两位戏剧家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汤显祖的剧作也是承前启后,开启封建黑暗笼罩之时的民主思想辉光,于是后人习惯称汤显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代表作《玉茗堂四梦》(即“紫釵梦”“邯郸梦”“南柯梦”“牡丹亭’还魂梦’”)。
读汤翁品莎翁,戏剧是一本大众化的书。汤翁剧作多以“梦”命名,剧情也写尽“梦”的奇妙。而莎翁剧作,以梦命名的只有一出《仲夏夜之梦》,而且,剧情并不是写梦,而是描写在精灵的捉弄下,女主人公被药水迷惑,惹出许多反常怪异的行为。药力失去作用,女主人公醒过来,一切皆大欢喜(所以是莎翁喜剧代表作之一)。汤翁笔下的剧中人可是实实在在地做着梦。在梦中可生可死,可恩可爱,可悲可欢,可荣华富贵,可穷困幻灭。
中国的汤翁喜欢写梦,中国的作家艺术家同样写梦不止。直到清代出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梦为题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相反,莎翁剧作出现之前,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少。比如:但丁的《神曲》据说最初是“梦游三界”为名,后来才叫《神曲》。莎翁之后的歌德,有《浮士德》也有梦境的描写。再后来《爱丽丝梦游》等等。当然,本人孤陋寡闻,见识短浅,还需见多识广的朋友不吝赐教。
从汤翁与莎翁的比较中得出一个结论: 中国的文艺人爱写梦,西方文人很少写梦,究其原因,是否是应为担心“盗梦空间”呢?
西方有宗教传说故事“约瑟彩衣”,讲一个受父母宠爱的约瑟的故事:约瑟因为父母宠爱穿了一身色彩斑斓的漂亮衣服,结果被嫉妒他的兄弟们卖给一伙埃及人,远离家乡约瑟做了奴隶。后来,约瑟因为是个解梦高手,为国王揭示梦境而做了宰相。这个故事载在“宗教经典”中,一定对后人影响巨大。西方有专门研究“梦”的精神分析学大家。
中国人从来不避讳把自己的内心敞开给人看。所以,在“灵魂的工程师”面前,我们自信内心是善良的、纯净的。相反,西方人认为自性是恶的,所以,在艺术家面前是不敢敞开心扉的。除了心灵的梦境不敢深入探索,就是精神到了一定程度也会崩溃。莎翁有《麦克白》一剧,描写麦克白害死国王(自己的表兄)邓肯之后,精神极度紧张,最终,崩溃后国王灵魂附在麦克白身上,“麦克白”当众揭发了麦克白的罪恶使戏达到高潮。中国戏台上也有一出戏叫《伐子都》,故事取材于《春秋左传》,讲子都背后暗箭害死同袍颍考叔,最后,子都也精神崩溃,考叔附体。在一通翻扑跌摔后,气绝身亡,让观者感受到子都遭受灵魂挞伐时的震撼。对比中可以发现,东西方都认可,人的灵魂是不受人的凡胎肉身控制的。一旦作恶多端灵魂收到惩罚,人会崩溃,落魄失魂。
莎翁的《李尔王》与中国的传统戏《五女拜寿》也有相同之处。李尔王刚愎自用,亏负了小女儿。但是,在所有被李尔王崇信地女儿女婿背叛时,是李尔王最不信任的小女儿挺身营救,极力维护他的王权。《五女拜寿》也是一样,明朝杨继康落难时,始终守护在身边的,不是经常谄媚恭维自己的几个亲生女儿。反到是义女杨三春一直守着孤苦无依的失势老人。最后杨三春的丈夫邹应龙,斗倒了严嵩,重整朝纲,平反了杨继康的冤狱。莎翁的《李尔王》并没有就此欢天喜地庆贺胜利,而是“让子弹飞了一下”。当一切反叛被平定之后,困在囹圄中的小女儿,最终在李尔王赶来解救时,行刑的圣旨比他先到,狱卒已经遵旨杀死了不该死的爱女。剧情在李尔王悲痛欲绝中落幕。《李尔王》结局与《五女拜寿》比较,我看到,中国人历来喜爱的“大团圆”结局是多么的能宽慰人心。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给出的定义。我们也该相信,一切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悲剧可能是生活的悲剧之因过重,造成戏台上悲剧之戏多发。相反,生活中的“大团圆”的因不断出现,戏台上“大团圆”的果就成为习惯。正如导师所言“敢斗争,敢胜利”,一个族群,一个集体,如果失去了虚拟空间的“大团圆”梦想,现实中会如何呢?
莎翁是伟大的,因为他的戏剧印证了一个真理。“自做悲因,必有悲果”,逃到哪里都躲不过。
汤翁是伟大的,他的一壶香茗让我们头脑清醒,鄙视服了鸦片般的迷魂。
...展开全文
437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读莎翁说生豪
读莎士比亚戏剧,必须仰赖朱生豪的译作,因为很多人没有英语阅读能力,更何况莎翁剧作是古英语,大概和今天人们读古文一般。很多年前本人就喜欢“涉猎世界名著”,看懂看不懂的,搬来一摞,生吞活剥,囫囵吞下。其中朱生豪的莎翁剧作集被我一一精读,居然还有许多生僻字不认得呢!倒是:“垂翅狂蜂方出户,寻芳浪蝶又登门”。“青毒蛇儿嘴,黄蜂尾上针,万般皆犹可,最毒……”的莎翁妙语,这些都是中国人传统俗语、俚句,丝毫没有洋腔洋调。朱生豪在我心中与莎翁同在了。
如今,家里书也买了上万册,莎翁作品也不缺项。读莎翁(书),看莎翁(影视),了解莎翁(莎翁戏剧研究文字),独独对朱生豪了解不够,总感觉亏欠了一位朋友,一位故人。这也是生活的必然,俗语云:“吃饱了忘了大铁勺”。
朱生豪的一生,精彩之处就在翻译莎翁剧作集。朱生豪自序有表白,“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1935年,朱生豪供职世界书局,“得前辈同事詹文浒先生鼓励,始着手为翻译全集之尝试。”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卒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这些淞沪抗战后逃亡流离的上海文化人,“为生活而奔波,更无暇晷,以续未竟之志。”到了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朱生豪被日寇炮火从报馆轰出,再次逃离“孤岛”,“挈妇将雏”躲回故乡嘉兴。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再加上病痛折磨,衣食无着,“足不涉市”甚至“楼都懒得走下来”,开始潜心翻译莎翁剧作集。朱生豪原计划“历十年而全稿完成”,他要“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硬译,则不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全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据朱生豪患难中走到一起的夫人介绍,“他译述的成果,一天天增加,而精神体力,却一天天的损减了。”朱生豪就是这般损耗生命,孜孜以求译作完美。“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他就是在这样的“国破山河在”躲在“城春草木深”的故居,“即无参考之书,又鲜质疑之师友”环境中,艰难地完成着英译汉的莎翁“拿来”事业。1943年秋,多发的炎症高烧,使他几乎无法工作,但是他坚持着。到了1944年6月1日,肋骨疼痛,发着高烧,而且手足常常痉挛。夫人不得不延医诊治。然而,这时年仅三十二岁的朱生豪已经是病入膏肓。在贫病劳苦中迁延之12月26日 撒手人寰。朱生豪走后,他的胞弟文振遵兄遗命续译完成莎翁剧集。
莎翁剧作来到中国,迈不过朱生豪这道坎 。朱生豪不是大文豪,但是,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承担了一项历史使命,为中国人的文化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莎翁剧作。尽管后来人翻译研究比他更有条件便利,但是,朱生豪的开莎翁译介研究先河,筚路蓝缕之功,永远不可磨灭。
...展开全文
1.8万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43
猎艳猎奇变列强
《唐土名胜图会》这部书实在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翻看之余有些不寒而栗。几个日本的出版商人,加上几位雕刻高手和写手,参考了多部已出版的书籍画册,竟然编出一部清朝皇宫及京师直隶的物产地理介绍。
这本书出版自清朝中后期,对清朝的京师以及周边的情况了解的十分深入详细。看似浏览名山名胜,实际是在详细介绍日本民族历来觊觎的“唐土”物产,丰富的人文地理。他对北京周边顺天府,河间府,保定府乃至藁城、正定、阜平等等,对其山川地理,都做了十分准确的描述。就连封建时代皇家宫禁内苑也有身临其境的叙述。尽管当时的皇家内苑,平民百姓难以一窥其规模,该书记述有些是不准确的。不过,从出版人到购买者之间,给我一个印象,这就是——垂涎。
《唐土名胜图会》不是一般的书,他在讲述着一个窥伺中华已久的海盗之国的社会心理活动史。后来发生的甲午,九一八,七七,都是这个匍匐已久的饿狼,终于看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开始瓜分中国了,它立刻显出比其他列强更知我根底的带路强盗本性。从马关到辛丑,再到一系列掠夺罪行,都说明:这个岛国从猎艳猎奇,最终成了攫食我们的恶狗列强。
498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9
救场——怎一个救字了的
读孟小冬的一篇介绍,发现旧时代许多童星出道都有个救场的经历。虽然是演绎夸张,但是与我来看,孟小冬的当时经历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因为,我问过许多老戏艺人,(本人也有切身体会)有一些后来成了名角的都有“出道救场”的过程。
过去,艺人把演戏看的比天还大,满池观众翘首观看,舞台上面幻化人生,喜怒悲欢。一旦出现空场、漏场,演出中断,观众不满失望事小,引起剧场骚乱,再加地痞流氓借机滋事,招来地方维持秩序的官痞弹压敲诈。其中损失痛苦,怎是升斗艺人承受的起。于是自然形成班规,结为口头禅:“救场如救火”。
在这大难当头,有个“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挺身救场,实在无疑是整个“即将塌台”的戏班,“挽狂澜于既倒”的救星。所以,有些童年在戏班生活的“梨园子弟”,救场传奇总在艺人之间口耳相传,口碑美谈永不泯灭。
苦难中挣扎出来的不仅是幼苗,还可能是有救人、救事、救世于危难的义勇之人。旧时代“梨园子弟错立身”,但是,苦难中救场如救火,急中生智,急中生勇,也是一片精神的培养生发!
8118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