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哀#

25.9万浏览 121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4/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志哀# 一件小事:
前几个月一位母亲在我这里下单买书,因肺炎疫情小区只开通了顺丰,邮费较贵,这位母亲商议用其他便宜的快递,下意识的问我一句“你不会是武汉的吧?”(相信她无恶意),我说是北京……当时在想如果是武汉的店铺可能此单就是另一种结果!人言可畏,在北京尚且如此……
希望同胞坚强,武汉不易!生活不易!今年如果有湖北省的朋友或医务人员下单任何的商品,我这里全部免邮吧!
13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志哀# 庚子清明(一览阁撰)

半旗哀悼笛长鸣,歌哭悲欢动万城。
憔悴春风芳草绿,天涯何处不清明。
159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志哀# 【悼念】北大女生已于昨日中午去世。这位在重症监护室躺了半年多的女生,最终还是告别了这个她眷恋着的和眷恋着她的世界。所有的故事、事故都随着这位女生的羽化渐行渐远,最终注定会消失在世界的尽头。但请记住,她也曾经来过。
245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志哀# 志哀# 谨以此文,缅怀三爷三奶及赵家先祖

人生无常,岁月流逝,三爷三奶两位老人家离开我们多年了,想念他们,想念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他们无私的奉献与关爱,让我今生难以忘怀,同时也让我愧疚:我欠他们一个交代,一声道歉。

人生无常,世事无常,恶梦醒来是早晨,他们已远行,今世不见相见,也不知何世才能再结缘。三爷、三奶,你们在他乡还好吗?你们现在哪里啊…

佛教讲生死轮回,愿有来世再报答你们的恩情!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年我五十了,知天命的年龄,最让我产生感慨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医院,另一个是火化场。每当看到重病在床的病人,才知道生命是那么脆弱;每当参加完一次长辈亲人的葬礼,会感慨人生的归宿是如此苍凉,让我参透生死!

世人大多忌讳谈论生死,可是,人生就是一条单行线,谁都无法阻拦。

我喜欢读书,业余研究佛道养生文化,每当看到文章里有“长寿"两个字,我总会多停留上几秒,叹惜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无限。我时常思考死亡的问题,因此,我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一生平淡,虽苦亦乐,活得很好。人的一生能有健康的身体和亲人的陪伴,那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至于钱财、名声、地位,都是身外之物,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展开全文
406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关注
#志哀# 【 哀悼日】

2020年4月4日上午十点,杭州地铁暂时停止运行三分钟,工作人员在广播中号召全体乘客起立,为在疫情中牺牲的生命默哀。

我车厢拍下了第一张照片,又安静的走到车厢外,转身又按下了镜头,拍下了第二张照片。

在第一张照片中,车厢内人很多,有的人拖着行李,赶往火车站,有的乘客打算去西湖游玩。人们匆匆而来了匆匆而去,目的地不同,但此刻带着同一种心情,站在这里一起默哀。

第二张照片中的老人仿佛是在虔诚的祷告,伴着列车中的鸣笛声,他双手和在一起,低着头,默默地在这短暂的三分钟中,为那些生命致于哀思。

第三张照片是我在做高铁时拍下的,在检票口,屏幕上显示着“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示深切悼念。”

今天武汉解封。
...展开全文
3.4万人阅读
6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64
#志哀# 今天是特殊的日子: 武汉解封!不但武汉人民会记住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记住这天,而且这一日,将被永恒地载入历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武汉人民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
3095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志哀# 大姑一生思想开明,勤劳朴实,行善积德,深得邻里敬重。清明节前夜驾鶴仙游,享年九十又五。抚育教化之恩,我辈终生不忘,永远缅怀,愿一路走好!
514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
#志哀# !!!!!
18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志哀#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给个面子,一对一服务,不亦乐乎
64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志哀# 春天,是留在寒冬的他们为我们换来的
18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志哀# 店内书籍种类繁多,价格实惠,欢迎光临选购👏
267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志哀#
139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关注
#志哀# 伟大的中国降半旗

图片综合2020年4月5日《河南日报》《参考消息》
760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关注
#志哀# 笑脸兔老师这幅漫画今天被人民日报社副刊《讽刺与幽默报》采用
942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志哀# 一个农村寡妇的悲惨命运一一一电影《荒城纪》
1934年,蒋介石发起了国民教育运动,又称新生活运动。
按“最高统帅”的意思,新生活运动希望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
运动的诉求多是西化现代化的,但又不可避免地糅合了传统礼教与旧式道德,“国之四维,礼义廉耻”,朱熹哲学成为了“新生活运动”的大旗。
“领袖”号召,自然有大批谋士相随,理论文章引经据典,学习宣传如火如荼。达官贵人们在这样的语境下自在转圜,积极响应,撰文、演讲、开会、比赛,八面玲珑,热闹非凡。
但国民政府孱弱的基层控制力,让运动难以向下延伸。尤其彼时国家尚且贫弱,又有战争的阻扰,政令不通,“新生活运动”难免神形分离,最后荒腔走板、面目全非,甚至引出了很多荒诞的笑话。
电影《荒城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饿肚子可以讲道德么?台面上,冠冕堂皇的漂亮话总能讲几句。但私底下,第一要务还得有饭吃、活下去。
新生活运动来到穷乡僻壤,吸引保长和族长的,不是什么“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主要还是成为模范后的配套资金——三十万大洋。
“礼义廉耻”当不了粮食,但真金白银却实实在在。
事情从一开始就走向歧路。愚昧封闭的乡民没功夫也没兴趣弄懂什么是“四维”,恰好村里有个外姓的寡妇李忆莲,方言里平仄混淆,于是“礼义廉耻堂”变成了“李忆莲祠堂”,领袖“蒋中正”变成了“讲忠贞”。
错会几个字,方向却完全是逆着来了,新生活运动没搞出“新”来,倒是把旧糟粕里最要命的魑魅魍魉给放了出来。
不为乡民待见的外姓寡妇一下成了菩萨奶奶,被高高供起,让她入族谱,好吃好喝伺候,还要为她建祠堂,这是亘古未见的事情。
但神却不能有人格,相爱的人被生生拆散,好好的家被夷为平地。
乡民不断进行着自我说服与自我麻醉,硬生生地把这件荒诞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当然,也揭露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是一部国内院线里鲜能看到的现实题材黑色喜剧,初看起来荒诞可笑,但慢慢又会被其中对人性的批判刺得如坐针毡。
电影开始,无论保长、族长,或者其他村民,都算不上什么坏人。他们有自己的私心自己的算计,也还顾及着全村人的口粮与生路,宗法和秩序。
但一个“李忆莲祠堂”修建计划搅乱了村庄,让大家都晕头转向。上面的小道消息模棱两可,不得要领。只能自己开悟,悟到了,就有钱拿。悟不到,一无所有。所以这并不是开放的选择题,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于是他们分析、思考、研究,当理性不能解决疑问时,就选择自我欺骗和自我蒙蔽,如同把头插入沙堆的鸵鸟,进而一步步滑向“恶”的深渊。
“献祭”成为整部电影的高潮,集体无意识终于造就了终极的恶。乡民们以大张旗鼓的祭拜仪式完成了最后的屠戮,李忆莲终究不是神,只是献祭的牺牲而已。
然后督导团来了,新生活运动来了,外国记者来了,他们讲话、训示、授牌、拍照,“礼义廉耻”真相大白,所有人却都寒蝉若禁。许诺的大洋只在村里打了个转,象征性地留下几吊,大半又都回到了老爷们的手中。
折腾一圈,该做的坏事做绝了,这个村庄依然贫瘠愚昧,甚至比过去更加混乱无序。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局的处理,没有痛快淋漓的复仇杀戮,告状的母亲死在路上,愤怒的儿子定格在枪火喷射的瞬间,一切戛然而止。 那些群体做过的恶被轻易掩盖,某年某月,烧死的寡妇,只是乡间微不足道的轶事,散落在稗官野史与乡野笑谈中。没有英雄侠客,没有天理循环,被牺牲的人命,发不出振聋发聩的喊叫,但哀怨的控诉却在这片土地上徘徊不散。
我们看着电影里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发笑,又对照某种人性的真实而默然失神。电影的故事只讲了一方小天地,但见微知著,留给观众的思考,却不止那个村庄、那个年代而已。所以电影的名字用得讲究,“荒城纪”——它不仅是留存于个体的“记”忆,更是见证和封印了一个时代,关于家国民族的“本纪”。忘或不忘,喜或不喜,它都醒目地矗立在那里。
当个人群体谋杀,每一个帮凶都得到了满足。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愚味无知,这才是杀人的真正元凶!。
一部不应被埋没在票房里的电影。
其时,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现代化的都市都还在一直上演着……只不过人物变了,背景变了,唯不变的是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鲁迅说过:中国,从来不缺看客,麻木的看客。
一一一让我心飞随感录[悠闲]
文转载自网上,自己略加了几句评语和感悟。
...展开全文
148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