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

6.1万浏览 159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4/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146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6
#佛像# 中古陶 集妙庄严-佛像唐卡艺术专场!5本98元包邮! |一套库存!6号狗院
13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2
198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335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10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佛像# 90年代德化瓷金童玉女像,有落款。
116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佛像#
138岁高龄的觉贤长老给了两条​【长寿】的方法:
第一,心要净。
第​二,去贪心。

真正高能量的人:
心中事少,没贪心;​
口中话少,不漏气;
腹中食少,能量​高。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108×63cm
...展开全文
1576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3
#佛像# 567观音菩萨佛像神像陶瓷白瓷摆件
178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221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佛像# ‣ #【心赏】# 佛光普照

这幅作品画家描绘出佛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神态,以及那一道从佛的眉间白毫相散射出的那一道最佛光。

作者以超现实的写法,描绘出佛光中两只仙鹤展翅飞翔,整幅作品仿佛一种仙气在空中飘动,佛被笼罩在弥漫的仙境之内,梵语钵声,诠释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让观者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一种大彻大悟之感由然而生。

《佛光普照》68×68cm
...展开全文
332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7
#佛像# ‣#【心赏】# 耐住寂寞,忍住孤独,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个人、一盏灯、一卷经、一孔洞,九年,独处求法,静中觉悟,进入无我的境界,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是的,他就是达摩,是通彻大乘佛法的禅宗师祖。

达摩原是南印度人,在北魏孝昌三年,来到中岳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旁不远的嵩山西麓五乳峰离顶峰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在这个石洞里,面对石壁入定、开定、再坐禅入定,进行了长达九年的修性坐禅,最终悟出了一样能让中原人们接受的佛法:东土禅宗。禅宗不需要言语文字来阐述,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比如广为人知的那首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出自禅宗的慧能大师,而慧能原是不识字的。

由这幅画又重新温习了达摩的生平,这也是我对自己深度赏析一幅画的要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陈中军老师画了数幅达摩人物画,虽然画面不同,人物动作形态不同,可是中心思想相同,真的是不同的达摩,相同的禅宗祖师。他的这幅画,让人在了解画中人物背后的故事之后,更会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一种膜拜和敬仰,除此之外,让人觉得有一种禅定的宁静,一种对孤独和寂寞更深的领悟,只有真正的沉静下来,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进入无我的境界,终能到达心中理想的彼岸。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作品
《达摩祖师读经图》(138×68cm)
...展开全文
308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56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9
#佛像# 各代佛像画风特点
一 元魏时代的作风---骨体放肆而粗野,用笔很放犷,画像多半是清而瘦的。
二 西魏时代的作风--生动是生动了,但仍是草率粗野。用笔能奔放,但是在敦厚方面却欠缺。上的色彩很艳而冷,但是在缜缛方面是缺少点,风骨清空放荡,矫健清劲是有余的。
三 隋代的作风--很凝厚纯正,放肆粗野的风气已没有了,深厚委婉的作风渐渐起来。神采和气质,都与西魏迥然不同。
四 唐代的作风--可分几个时期来讲:在武德以前,一天比一天地走向雍容的途径上,清新华贵,惊采绝艳,佛像崇尚壮美的,把元魏清癯的作风,通通一扫而空。光华灿烂,是从来未有的。天宝时代和垂拱时代体制又稍稍改变,神趣一下子便不同了,秾缛新丽,实在比从前又高了一些。供养人的像,都崇尚肥的、壮大的,大概都画成好几尺高。而在德宗以后,沙州为吐蕃占据,那好手名家都因政治关系,一下子便很少前去的了。虽然那体制仍同从前一样,但用笔漫散、用意芜杂、神气荒疏,而气味草率,不过间或找到一二个好手画的罢了。自宪宗大中后,第三百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仪仗很盛,人物繁多,但是骨法、气体沉雄精练,可算得当时的最好作品,真是晚唐的麟风了。
五 五代的作风-五代可以说是最衰落时期。风格像已枯的木头、情味像已息的炭灰,可以不必评论了。然而经变图这些作品,还能做到很盛大的铺张。可以说力虽不足,还想高飞
六 西夏的作风--西夏在宋仁宗时,离宋而自立,在西北万里的地方,占据了二百多年。他的画法,尚是宗宋代初年的笔意,能够创造,自成一家。画得很整齐工细,但是气格窄小,情味的成分不太多。
...展开全文
24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2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