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结缘#

23.4万浏览 103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7/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与艺术结缘# 邦瀚斯 2019、2022年 当代艺术专场 3本100元包邮! | 品相如图 一套库存!9号狗院
367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与艺术结缘# 这些都是艺术作品,来自私人收藏,有价值,有社会效应,可供欣赏和保存。
166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与艺术结缘# 【废墟里的重生:当破碎图像成为你的心理疗愈场】

别急着清理你内心的废墟,先蹲下来看看那些碎片里藏着什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不完美图像"的注视时间比规整画面长37%——废墟般的画面天然吸引我们潜意识的目光。那些开裂的裂痕、斑驳的色块、扭曲的线条,就像高敏感人格者特有的神经突触,以超乎常人的密度链接着情绪记忆。

试着把最近困扰你的情绪画成废墟:摔碎的咖啡杯可以用狂乱的笔触定格在半空,吵架时涨红的脸不妨涂成融化的蜡像。这不是在记录痛苦,而是用视觉语言给情绪"二次曝光"。神经科学证实,当我们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图像时,杏仁核的活跃度会下降28%。

审美学家贡布里希说过:"废墟的美在于它同时讲述毁灭与新生。"就像心理学中的负能量转化原理,试着在画布上让废墟里长出新叶:用焦虑化成的裂缝可以变成缠绕的藤蔓。
这个过程本质是与内在小孩的对话。当你允许自己在安全距离外观察这些"心灵废墟",就像成年人蹲下来平视那个受伤的小孩。艺术治疗中的具象化技术显示,78%的来访者在绘制"情绪废墟"三个月后,对同类负面事件的应激反应显著降低。
记住,重要的不是把废墟修复如初,而是发现裂缝里透进的光——那些不完美的氛围里,藏着比完美笑容更真实的生命力。下次情绪风暴来袭时,不妨对着镜子画下自己扭曲的表情,当你用审美眼光重新凝视这份"不完美",或许会看见灵魂的粗粝质感正在闪光。
不是把废墟修复如初,而是发现裂缝里透进的光——那些不完美的氛围里,藏着比完美笑容更真实的生命力。
...展开全文
18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与艺术结缘# 《钗头凤·与艺结缘》
红酥手,巧捏泥,塑形绘意寄情思。
古韵长,泥塑间,千年风华凝指尖。
忆往昔,匠人心,一刀一刻皆传神。
京剧起,脸谱艳,生旦净末展风华。
镇尺沉,京剧魂,方寸之间藏乾坤。
黑白红,线条明,喜怒哀乐跃然上。
版画古,技艺精,木刻石印传千秋。
刀如笔,墨似泉,刻尽人间烟火篇。
老艺人,手如梭,岁月磨砺技艺高。
青石巷,夕阳照,老手作中寻古道。
传文化,承遗产,匠心独运韵悠长。
一泥一木一石间,艺术之花永不凋。
岁月流,时光转,艺术之河滚滚前。
泥塑情,脸谱韵,京剧镇尺映华年。
版画木,石印痕,老手艺人传古魂。
今人赏,古人叹,艺术结缘共此篇。
看今朝,艺术兴,巧匠辈出新意浓。
学古技,创新风,传统文化绽新容。
泥塑新,脸谱变,京剧镇尺展新篇。
版画活,木刻灵,石印技艺传人间。
古与今,艺相连,小生诚心结艺缘。
承古韵,创新篇,艺术之花永流传。
愿此艺,传万代,中华文化永璀璨。
与艺术,结深缘,共谱华章展新天。
...展开全文
521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3 评论 34
#与艺术结缘# 高山仰止——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萧娴书法艺术展
四位大家皆生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成就于现代。林散之与高二适主要致力于草书的实验,自成体系,当时有“草法双圣”之美誉。胡小石与萧娴侧重于碑学的继承与拓展,入于名门而不拘形迹,被尊为时代碑学两大巨子。四老在国学、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弟子众多,授业广泛,影响巨大
128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与艺术结缘# The Lies of the Artists: Essays on Italian Art, 1450-1750 by Ingrid D. Rowland
《艺术家的谎言:1450-1750 年意大利艺术论文集》,作者:英格丽德·D·罗兰
发行日期:2024 年 12 月 17 日
由我们最具灵感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作家之一撰写的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精彩论文集。

从 1450 年到 1750 年的三个世纪里,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手工艺行会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成为创造者,他们精美的手工艺品(现在称为“艺术”)既表达了崇高的灵感,也表达了手工技巧。在《艺术家的谎言》中,英格丽德·罗兰带我们进入了这些艺术家的世界,了解了他们将超凡脱俗的思想转化为有形艺术作品的看似神奇的方式,这些艺术作品挑战并重新定义了现实,“谎言”具有揭示更深层真相的力量。

正如伟大的艺术赞助人丹尼尔·巴巴罗所写:“bisogna aprire gli occhi”,即“你必须睁开眼睛”。这正是罗兰在这些文章中所做的,她将自己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才华运用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艺术和生活中,包括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贝尼尼、拉斐尔、提香和埃尔·格列柯,以及一些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如安东内洛·达·梅西纳、安德烈亚·德尔·萨托和贝尔托尔多·迪·乔凡尼。她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散文,像她描述的绘画效果一样明亮而多变,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令人大开眼界,发人深省,重现了发现伟大艺术所带来的喜悦和洞察力
...展开全文
69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与艺术结缘# 在翡翠平安扣中,这差不多应该是天花板级别了吧😀
110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与艺术结缘# 布鲁诺·蒙古齐

平面设计师,字体设计家和大学教授,1941年出生于瑞士,1961年结束了在日内瓦和伦敦的学习,并在米兰的Antonto Boggen工作室开始了他的个人设计生涯,1965年他为加拿大蒙特利尔67世界博览会做了9个展厅的设计,1983年负责为巴黎新奥塞美术馆设计标志系统和整体形象,自1987年起,他以独立设计师的身份为卢加诺艺术博物馆工作一直到现在。蒙古齐在瑞士和和美国很多艺术院校讲过学,还获得很多奖项,其中包括了1971年的博多尼奖,1990年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金奖,1991年巴黎PRIXJANUS以及日本富士山海报3年展的银奖和铜奖。1994年他被誉为年度瑞士最佳字体设计家,2000年获日本富士山海报3年展金奖和龟昌雄策奖,2003年11月他在伦敦被评为皇家荣誉工业设计师。蒙古齐的作品在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中国和日本多次被出版和展出,他巡回展的配套书籍《布尔诺蒙古齐,一个设计的视野》由马里兰大学出版。蒙古齐还是《Lo Studio Boggen,1933-1981》和《Plet Zwart:the typophical work》二书的作者。
18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7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与艺术结缘#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2573人阅读
4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9
#与艺术结缘# 在探讨一段关于民国时期杭州西湖西泠桥边珍贵织锦画的记述时,我们不禁被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与艺术价值所吸引。这幅作品,虽历经沧桑,其原装镜框依旧保存尚好,遗憾的是,背板的脆弱使得它承受了时间的裂痕,不过幸得细心之人施以简易修复,使之得以延续其故事。

此织锦画,源自民国时期著名的西湖美术织造厂,那里曾是艺术与工艺交织的殿堂,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风貌。这幅作品尤为特别,因为它是萧廉勤先生赠予其学长长直的一份深情厚谊,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两人情谊的见证。

谈及尺寸,该织锦画以精巧的25厘米乘19.5厘米的画幅,巧妙捕捉了西湖畔的景致或是某种寓意深远的图案,让人在方寸之间便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雅致与韵味。其设计之精妙,工艺之精湛,无不彰显着民国时期西湖美术织造厂的高超技艺与独特审美。

综上所述,这幅经历了岁月洗礼与简单修复的织锦画,不仅是一件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情感与文化的桥梁。它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气息与人文情怀。
...展开全文
240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与艺术结缘# 文森特·梵高《白玫瑰》
Dutch,Vincent van Gogh,Roses, 1890. oil on canvas, overall: 71 x 90 cm.《白玫瑰》画于1890年,布面油画,画面尺寸:71 x 90 cm,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博物馆藏 。

都说梵高是色彩的狂魔,用色彩将生命的激情挥洒到极端,用其高傲不羁的灵魂,画下19世纪最亮的一抹色彩。而这幅《白玫瑰》以清新淡雅的高贵,在梵高的作品中尤显难得的素净,为你诉说着梵高的另一种人生。

这幅《白玫瑰》是被认定了精神病的梵高从圣雷米精神病院出院前不久创作的。他已经开始接受自己的疾病以及自己。在康复过程中,绘画是他唯一重要的事情。这幅玫瑰就是他在那个时期所作的两幅玫瑰中的一幅,也是他静物画中最大最美的作品之一。

也许他已经隐隐意识到离他的人生终点已经不远。因此,他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都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中。在这幅作品中,他没有选择灿烂的向日葵,迷人的鸢尾花,也没有选择鲜艳的红玫瑰。他选择了朴素地绽放着的白玫瑰。这白色的玫瑰虽然朴实无华,但是仍然顽强地盛开,如同梵高自己的一生。他是那么急切地要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热爱,迫不及待地把厚厚的油彩涂抹堆砌到画布上,以至于当他离开圣雷米疗养院时那油彩还没干。他只好把这幅作品暂时留在圣雷米疗养院。

这幅《玫瑰》被清新的春天绿色背景所衬托,画在对角线上的波浪形色条给画布增添了活力,并衬托出花朵和树叶的卷曲形态。流动的白色与绿色就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贯穿了作品的始终。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
...展开全文
44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与艺术结缘# 梵高(Vincent van Gogh)以其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名,这在他的素描线稿中得到了完美展示。他的线条粗糙,富有生命力,以简洁而有力的方式捕捉到风景和人物的特征和情感。梵高的人物通常散发出一种悲伤和内省,可能是因为梵高本人常常经历内心的痛苦和抑郁,这些情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表达赋予了他的作品深度和内涵,使其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他的线稿作品中,梵高对于线条的运用独具匠心。他以坚实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但同时也能够使用颤动的线条来传达内在的不安和情感。这种对比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非常引人注目,为观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Vincent van Gogh is renowned for his profou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feeling, perfectly exemplified in his figurative line drawings. Van Gogh's line drawings often exude a sense of sadness and introspection, emotions that he frequently experienced, such as inner pain and depression, reflected in his works. This emotional expression lends depth and meaning to his work, making it a classic in the history of art.
In his line drawings, Van Gogh's use of lines is ingeniously crafted. He outlines the figures with solid lines but also uses trembling lines to convey inner unrest and emotion.
...展开全文
112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与艺术结缘# 这是梵高唯一一幅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画的一幅画,梵高听说弟弟的儿子出生了,满怀兴奋的画了这幅杏花。现在这幅画依然在梵高家族手中,作为家族精神的象征世代传承。

真正的梵高,人生是短暂的,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如此。梵高并不是那种“出生艺术世家”,或者“从小天赋秉异”,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恰恰相反,他曾尝试子承父业,在家乡当一名传教士,未果。他曾经想从事艺术商人职业,做画廊经纪人,未果。 不知道做什么的梵高,在1880年决定尝试艺术。也许,只是艺术没有门限,买些画笔纸张就可以开始。

梵高在世时只卖出去一幅画,除了他的弟弟提奥,没有人对他的艺术感兴趣。此时的梵高,已搬到南法小镇阿尔勒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明亮色彩和蓝色天空。繁花满树,对梵高来说,意味着新生和希望。1990年,也是梵高去世100年。梵高所作的《嘉舍医师的画像》(Portrait of Dr.Gachet)拍卖出了8250万美金(约五亿七千万人民币)的高价,位列全世界单幅画作最高价之列。

梵高作此画的1890年,正是人生最潦倒的最后一年,寂寥地住在阿尔勒斯的精神疗养院中,除了弟弟提奥和弟媳乔安娜外,无人问津。此时的梵高,已搬到南法小镇阿尔勒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明亮色彩和蓝色天空。繁花满树,对梵高来说,意味着新生和希望。

杏花,在春天盛开,梵高的侄子,也在此时来到人间。欣喜不已的梵高,虽然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在给提奥的信中建议“提奥”是一个更好的名字,但仍然马上开始作画,为自己亲爱的侄子画了这一副《杏花》。

1973年,梵高博物馆(The Van Gogh Museum)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梵高大部分画作被永久借给梵高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展开全文
10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