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书籍封面#

看到书友们常常会分享一些老版书,封面设计简洁而精美,朴素且个性。藏书家谢其章说:“书的最要紧处是封面”,你们买书会注重书的封面吗?有什么喜欢的图书封面吗?
310.9万浏览 440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9/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喜欢的书籍封面# 绘风新绎
——叶灵凤的书籍设计
田呢
  
出生于南京书香世家的叶灵凤,以小说和散文活跃于文坛。他是作家、翻译家、藏书家,一辈子爱书,同时也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

叶灵凤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25年,因热爱文学和美术,时年20岁的他成为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开始进行书籍刊物的装帧设计工作。

当时,创造社、光华书局、北新书局和现代书局的很多出版物的装帧设计都由叶灵凤负责,其常在封面上署名“LF”。1925年9月,《洪水》半月刊问世,叶灵凤设计了包括创刊号在内的多期封面,此后的《创造月刊》以及《幻洲》半月刊的封面、插图甚至题画、尾饰也都由其绘制。叶灵凤的设计作品注重不同艺术语言的运用,如《幻洲》的封面设计,以三色区分不同意象,抽象几何图形分割下的画面,分别象征着沙漠、植物和泛起涟漪的泉水,有着浓郁的装饰意味,充满无限生机。

彼时的十里洋场,文艺社团云集,出版事业如日中天,书籍装帧设计受到世界各种艺术潮流的影响。

英国19世纪末画家奥伯利·比亚兹莱是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短暂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众多极具个人风格的插画作品,对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23年,由田汉翻译的文学作品《莎乐美》中附有比亚兹莱的16幅插图作品,流畅繁复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是其艺术的突出特色,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插图在当时的出版界掀起了一场“比亚兹莱热”,鲁迅、徐志摩等人都曾对其大加赞赏。在此影响下,很多书籍装帧设计开始转向具有强烈对比的唯美风格,叶灵凤因其设计颇具比亚兹莱的神韵,被誉为“东方世界中的比亚兹莱”。

叶灵凤曾回忆,自己设法买到了一册比亚兹莱的画集,反复翻阅,爱不释手,当下就卷起袖子模仿起来,一画便画了一大沓。“当时有许多封面、扉画都出自我的手笔,好几年兴致不衰,竟也有许多人来模仿我的画风,甚至冒用我的签名。”

在叶灵凤为《梦里的微笑》《灰色的鸟》等书籍设计的封面、扉页及插图中,线条疏密有致,简明而极富装饰性,可以明显看出比亚兹莱的设计风格对其的影响。

日本画家蕗谷虹儿以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画风著称。鲁迅曾于1929年编选出版了《蕗谷虹儿画选》,他评价蕗谷虹儿“用幽婉之笔,调和了比亚兹莱的锋芒”。叶灵凤的设计,同时也受到蕗谷虹儿的影响,既有比亚兹莱般的精细,也有蕗谷虹儿般的柔美,如《哈尔次山旅行记》等书籍设计作品便带有浓厚的唯美意趣。而在为《戏剧概论》等刊物设计封面时,叶灵凤与之前采用的设计手法完全不同,似乎对西方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风格有所借鉴,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尽管叶灵凤从事书籍装帧设计的时期短暂且极具特殊性,但在他看来,“所谓书籍装帧,绝不是无意义或浪费的装帧,乃是完成一件艺术品的最后一份的努力”。
...展开全文
238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喜欢的书籍封面# 《苏园六纪》:邂逅园林风雅
田呢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苏园六纪》英文版一书的设计灵感,源自刘郎导演同名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作为向外国友人推广中国园林文化的读物,该书以别具巧思的装帧设计一举荣膺2024年“最美的书”称号。

由古吴轩出版社推出的该书共分七册,以刘郎表现苏州园林的经典纪录片为基础,展现了苏州园林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首册以建造时间为序,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九个苏州古典园林依次呈现。其后的《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叩门环》六个章节分别对应纪录片的六大主题,对苏州园林的文化背景、山水建筑、花木养护以及园林与人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阐述。

乍一看略显普通,翻开,实则别有洞天。

花窗,成为全书装帧设计的亮点。设计师李璇将整张水纹纸折叠后,巧妙运用模切等技巧,镂空出一扇扇形态各异的花窗。海棠纹花窗寓意“满堂平安”,方如意花窗象征“四方如意”,八角纹花窗则寄予“八方来财”。将书籍展开,又形似立体的临水长廊,连接起七册书页,具有超越空间的意趣。精巧的设计,使得读者未知其详却已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典雅的文人气息扑面而来。

该书封面选用了淡雅的天青色,仿若园林中温润的山石,又似池塘边柔软的青苔,顿生江南风雅。用手摩挲,可以感受到压凹工艺形成的数个海棠纹花窗图案,含蓄而内敛。

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特色,每册书页选用的纸张各有不同。如第一册主要展现了九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图片,因此选用了印刷效果突出的高涂纸;第六册是关于园林兴衰的内容,多是黑白旧图,便选用了颇具沧桑感的褐色艺术纸。纸张的选择与内容的调性高度契合,别具古朴雅致之感。此外,首册开篇部分特意用棕色棉线装订,其余六个章节则采用绿色棉线装订,以示区分。

《苏园六纪》的内页设计可谓清晰明了。文字部分采用黑白印刷,宛如纪录片片头影记;图片部分则用四色印刷,重现了纪录片中经典的园林分镜。无论是字体排版还是内容布局,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倍感舒适,轻松畅游于园林意境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每个章节的开篇,都有印人朱耀祖特别篆刻的篇章同名印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英文内容相映成趣,让读者在领略园林的美好与和谐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但李璇因从事出版工作,接触到很多苏州传统文化题材,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着她。李璇说,在进行《苏园六纪》书籍设计时,发现市面上有关园林的书籍琳琅满目,深感常见的设计手法已被广泛运用,想要创新,确实有一定难度。为此她走进园林,观察园林,发现除了花窗、山石之外,蜿蜒曲折、起伏错落的长廊犹如脉络串联起各个景点,也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她将提炼的诸多园林元素融入该书的装帧设计,赋予了传统题材新的创意,让读者在翻阅时透过书中细节便可感受园林的独特魅力。
...展开全文
234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喜欢的书籍封面# 以明丽之心写真意
——司徒乔的装帧设计
田呢
  
提到司徒乔,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他那幅抗战主题的经典油画之作《放下你的鞭子》。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司徒乔以毕生的精力、激越的情感和执着的信念,用手中画笔反映民生疾苦。但常被人们忽略的是,在绘画探索初期,司徒乔即受到鲁迅的影响和指引,进行了一系列书籍装帧设计。

1902年,司徒乔出生于广东开平,后辗转广州、北京、武汉、上海等地求学、工作,还曾赴法国留学,研习美术。

早年,司徒乔有机会为不少汉译文学著作设计封面。包括独幕剧集《白茶》以及《浮士德》《饥饿》等。苏联作家塞门诺夫的小说《饥饿》,描写了十月革命后遭遇的饥荒。司徒乔在封面上以大刀阔斧的笔触描绘出一位风雪中的妇人形象,引人深思。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司徒乔便阅读了大量鲁迅的著作,深受其影响。他为未名社和北新书局的书刊设计过多个封面及插图。其中,鲁迅主编的期刊《莽原》的封面便出自他手。司徒乔在第一期封面中以奔放的笔法绘写出苍凉原野,旭日映衬下的树木顽强挺拔,与字体相呼应,庄重而蕴蓄着力量。第二期的封面上是棵棵葱郁的树,黑白间树影斑驳,欣欣向荣。以毛笔速写见长的司徒乔,笔墨挥洒毫不拖沓,却有着殷殷深情。

司徒乔的装帧设计风格大胆泼辣,且变化颇多。他善于运用黑白对比和奔放的线条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油画家艾中信曾提到“他在断断续续学习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感情的作用,性情必求其真,把作画的技巧和造型的法则,放在次要的位置”。

1927年1月,女作家冯沅君的小说集《卷葹》由北新书局出版。大32开的毛边本封面上是司徒乔绘制的画作,独具匠心,与小说相得益彰,展现了新女性的先锋思想。“卷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鲁迅不仅对书名做了解释,还对司徒乔的画作赞赏有加。同年,未名社出版了《未名新集》丛书中的抒情长诗《君山》,鲁迅特别邀请司徒乔创作了十幅插图。唯美的画作为诗歌增色不少,是当时极为畅销的诗集之一。

1928年春天,司徒乔的“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举办。鲁迅特意为展览撰写了序言《看司徒乔君的画》。尽管一生在漂泊颠沛中度过,但回望司徒乔的艺术创作,正如鲁迅在序言中所说,“他将自己所固有的明丽,照破黄埃。”
...展开全文
1430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喜欢的书籍封面# 装饰先行 光宇万象
田呢

提到张光宇,人们或许首先会想到他的《西游漫记》《大闹天宫》《神笔马良》《刘三姐》等漫画作品,实际上,这位中国现代漫画的先行者,同时也以其极具先锋性的装饰艺术风格,在书籍装帧界独树一帜。

1900年,张光宇出生于江苏无锡,自幼便受到泥人、版画、绣染等民间艺术的熏陶,跟着祖母学习剪纸,成为他童年的一大乐事。14岁因求学来到上海后,他先后设计过唱片封套,为“新舞台”戏院画过舞台布景,还为烟草公司创作过香烟画片。在十里洋场,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广收博取着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养分。

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在上海创办《诗刊》,直至1932年7月终刊,共刊出四期,封面均出自张光宇之手。24开本的封面上,极具现代感的装饰画风余韵悠长,像一首动人的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第四期的封面与前几期不同,只用了黑白两色,对比鲜明。徐志摩的肖像漫画简洁传神,“诗刊”两字的设计更是经过精心揣摩,看得出颇下了一番功夫。刊名、画像以及“志摩纪念号”的组合,有着极强的装饰意味,仿佛也带着些许终刊的哀伤。

同样是黑白墨色,在为期刊《十日谈》第五期设计封面时,张光宇巧妙地设计了几尾从大到小、围成圆圈的鱼,“大鱼啖小鱼”的造型生动夸张又不失趣味,黑白排布间,刀味版韵十足。

为了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1934年,张光宇和友人邵洵美等人合作,成立了“时代图书公司”,先后出版了《时代漫画》《论语》《时代电影》《万象》等众多刊物,社会反响热烈。由张光宇操刀设计的杂志、书刊封面风格多样,仿佛折射都市百态的一面面镜子,并广泛影响了此后的沪上漫画家群体。

在《时代漫画》1934年1月的创刊号封面上,墨水瓶、橡皮擦、一卷稿纸、几支铅笔构成骑士形象,钢笔为矛,三角尺为盾,象征漫画家以笔墨为武器,为时代发声。这一“漫画骑士”的形象在当时颇具新意,不禁让人想起张光宇在抗战时期为前线进行文艺宣传时举起“为了前方”标语的模样。

同年创刊的《万象》是一本综合性杂志,主编张光宇在创刊号中这样写道:“我们虽然注重形式,但是我们的形式是基于一个充实的内容。我们虽然耽于新奇,但是我们决不流于庸俗。”他为这本期刊设计的封面别具一格,第一期《森罗万象》在层叠的抽象线条中有着各种几何图形,颇有些怪诞之风。第三期《虫鱼鸟兽》则直接运用了民间剪纸图案。金鱼、兔子、鸟儿、蟋蟀等动物造型朴拙,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的形象连缀出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效果,与装饰字体相呼应,彰显出浓厚的中国情味。
  
以满腔的热忱在继承传统、感悟时代中不懈地探索,张光宇的书衣设计题材可谓包罗万象。经典故事、市井生活、时事热点尽收笔下,嬉笑怒骂,烟火人间,皆让人惊艳。1936年,他为《新诗库》创作的全套十幅黑白封面画甚至有些另类,立体派的解构形式,具有先锋性的现代主义风格,成为其在书籍装帧艺术上的代表作。也难怪有人称他是“毕加索加城隍庙”。

张光宇的书籍装帧设计根植于民族民间艺术的沃土,延续着传统装饰精神,又兼收并蓄,吸纳西方有益的技法风格,悠然游走于中西之间。这位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开拓者,以崭新的艺术语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开一代新风,展光宇万象。
...展开全文
567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喜欢的书籍封面# 旧时书籍封面的装帧设计,朴素,个性,真实感的美。
题名或者是书法或者美术字。
封面图或者是中国传统纹样、或黑白版画风格。
朱德诗集是郭沫若题字,董必武诗集题字是叶剑英。
还有书封面题字是赵朴初、启功。
一本简单的菜谱,赵朴初题字、韩美林封面设计。

反观现在。
一本书在父辈的书柜里穿越了四、五十年的岁月,来到了旧书摊,来到我们手中,价格低的心疼它这几十年的岁月。
...展开全文
5383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3
919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7
554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0
638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5
#喜欢的书籍封面# 漫绘天真写意趣
田呢

提到丰子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漫画、散文随笔和翻译著作,殊不知他还是一位书籍装帧艺术家。他的设计风格鲜明,常以漫画入书衣,注重童趣和诗意的表达,构图也极为讲究。丰子恺曾说过:“书籍的装帧,仿佛是书的序文,不过序文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装帧是用形状色彩来表达的。”

丰子恺早年曾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后在日本求学。回国后的他,开始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创作漫画。丰子恺较早的书籍设计作品是1924年出版的《海的渴慕者》和《我们的七月》。《我们的七月》是由俞平伯、朱自清等人于浙江创建的新文学社团“我们社”的社刊创刊号,对丰子恺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在这本刊物上,他首次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漫画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创刊号的封面仅以一种深蓝色印制,丰茂的草丛,一株斜柳,片片叶子随风摇曳,雨后一道彩虹跃出地平线,共同奏响一首抒情曲。第二年,社刊的第二辑《我们的六月》面世,丰子恺同样只选用了单色印制封面。树下正在埋头读书的人被笼罩在浓郁的绿色中,情趣盎然,颇有诗意。丰子恺虽吝于用色,但其设计笔墨单纯,朴拙简约,意味隽永。

1926年,开出版界新风的开明书店在上海成立,丰子恺不仅主持设计了店徽,还积极参与书籍装帧设计工作,成为店里的书籍设计师。翻看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林语堂编著的《开明英文读本》,抑或是叶圣陶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或封面或插图,都有着丰子恺的设计贡献。

以漫画入装帧设计并不多见,这极为考验设计者的功底。简洁的形象和笔墨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稍有败笔便显露无遗。

“这册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相信它多少总能润泽几个青年的心灵,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所以至今还时时受到深远的憧憬的启示。”1927年绿荫时节,热爱音乐的丰子恺写下《中文名歌五十曲》的序言。书衣由他亲自操刀设计,三十二开的小书上,书名由他题写。一片绿意中是一字排开、手捧唱本正在歌唱的孩童,身后是弹奏钢琴的人儿。画面构图别致,充满生气,黑白对比间形式感极强,和谐中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钟敬文的散文集《西湖漫拾》的封面设计,将丰子恺简约、抽象且极为重视意境营造的设计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湖光山影、游船小桥的西湖景致于淡雅素朴的笔墨挥洒间显现,浑然天成,虽逸笔草草,却尽显诗情画意。或许是缘于丰子恺对西湖的熟悉吧,能够如此随心所欲地表现,令人赞叹。

丰子恺漫画风格的书籍装帧设计可谓独树一帜,在当时的文艺界颇有影响,陶元庆、钱君匋等书籍装帧艺术家均师承于他。丰子恺曾谈道:“书的装帧,于读书心情大有关系。精美的装帧,能象征书的内容,使人未开卷时先已准备读书的心情与态度,犹如歌剧开幕前的序曲,可以整顿观者的感情,使之适合于剧的情调。”
...展开全文
208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喜欢的书籍封面# 10月13日星期天,今日休息。分享一下古典文史旧版本图书封面赏析,绿色看着很舒服。
564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倚伏1 优秀作者
2024-10-08
+关注
【转发】为什么“三全本”的封面是橙黄色的?
#喜欢的书籍封面#
3.5万人阅读
10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3 104
#喜欢的书籍封面# 纪念刘少奇(精装本)品相好,内页非常干净。
412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喜欢的书籍封面# 喜欢阅读人物故事:那是一段漫长的岁月、那是一个世纪的故事、那是一个未知而真实的世界、走进他的时代;这不是他的死亡旅程,而是他的生活。。。
27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喜欢的书籍封面# 诗画交融意隽永
——曹辛之诗文集设计
田呢

曹辛之既是知名诗人,也是出版界极有影响力的书籍装帧艺术家。他的笔名杭约赫,是劳动号子“嘿呦嗨”的谐音,以此为名,曹辛之想表达的是自己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这位“画书皮子的”诗人,以孜孜以求的人生态度,在书籍装帧界发出“杭约赫”的铿然心声。

1938年,时年21岁的曹辛之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并在延安鲁艺求学,后赴晋察冀边区工作。1940年,被派往位于重庆的生活书店后,曹辛之在邹韬奋的领导下参加《全民抗战》的编辑工作,开始涉足书籍装帧设计领域。

1946年初,曹辛之与臧克家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星群出版社,出版文艺书籍,并创办《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两本月刊。“九叶诗派”正是以这两本刊物为阵地形成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诗歌流派,诗作注重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曹辛之是该诗派的发起人与倡导者。于1981年结集出版的《九叶集》,收录了诗人们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新诗,曹辛之的十余首诗被收入书中,他还亲自操刀设计了书衣。《九叶集》的封面中,老树的枝杈上缀有九片饱满的绿叶。脉络清晰的叶片比肩舒展,象征着九位诗人的昂扬风骨,意味深长,将读者引入充满生命力的诗歌世界。

由于精通出版业务,在文学艺术上造诣颇深,并谙熟装帧艺术创作规律,很多装帧设计出众的诗文集都出自诗人杭约赫之手。他从诗文书画、金石篆刻入手,体味传统书籍装帧艺术的风格与内涵,探索不同艺术元素的结合方式。书体的选用及大小、粗细、布局方式等均反复推敲,构图力求明快简练,从不过分追求色彩的丰富,形成了朴实无华、清新而富有诗意的个人设计风格。

《寥寥集》的封面设计简洁别致,浅米色的底上隐现写意幽兰,洒脱而不失法度,高洁又端正严谨,与规整的宋体字互为映照。曹辛之通过对著作的解读提炼出形象,设计洗练而含蓄,同时也是对作者沈钧儒君子之风的诠释与致敬。《阿英散文选》书衣上的柳枝以单色勾勒,笔力劲挺,富有韵律,极具装饰意味,令人印象深刻。《北望园的春天》的封面清丽隽秀,字体设计纤细典雅,自成一格。曹辛之的诗选《最初的蜜》是三十二开本的小书,他在设计书衣时采用了笺条题字的样式,字体的变化、色彩的反差以及图案的点缀透出高雅的格调,在规整之中别有新意,与诗人笔下有着古典意味的现代诗不谋而合。

书衣设计中流淌的隽永的诗意美,体现出曹辛之对书籍的理解与热爱。“读书是一种人在恬淡、平静的情绪之中的思维活动,设计者在封面上设置的色调、图案、字体要和这重氛围相协调,要寄作者之情,传书稿之神。力避一览无余。”在曹辛之看来,“好的装帧设计,应该有些书卷气,要含蓄、有韵味,而且耐看”。

书籍装帧艺术家钱君匋曾这样评价曹辛之的装帧设计:“非常清新静穆,一点也不哗众取宠,一条线、一块色都经过他的构思、安排,极其妥帖,而且有生气。他的书籍装帧整个儿是一件珍珠宝贝……一眼看去,仿佛都是他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彻头彻尾的流露。”

  
...展开全文
14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