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奇遇记# 《西华卫校》
有时很偶然,又很突然。
有些文字或名字
打进的的眼睛里
不好出来了…… ...展开全文
#上书奇遇记# 夏天的时候,我家那位因为工作变动,扛回来10箱书,一直堆在角落里落灰。
最近因为居家办公,我说你收拾收拾,不看的我卖掉吧,占地方。
人家轻蔑的看我一眼,指着你卖书清理,猴年马月吧。但是依然很听话的折腾了一遍,就是速度太慢,清着清着就自己翻看起来。
磨磨蹭蹭的完工了,扔给我三箱。有聊胜于无,于是我也翻翻捡捡的上架图书。
然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书有图书主人的签名,x 刚、xx 玲、xx燕,我说你咋把别人的书拿回来了。他说这都是那帮小孩单位搬迁时不要的,他看着有些书还不错,就拿着看了。
果然,在一本书的扉页,我看到我家力工的笔迹“年月搬家兼得
单位的书有自己买的,大部分都是单位发的。我说这书我你也没看呀,他说,有些书看一下目录就知道需不需要看,有些书也许只有其中的几页有用。真理呀,确实有时候我们买一本书,也就是为了其中的几页内容。
在我检查书的品相时发现有些书有些页面是有铅笔划线的。这是他看书的一个特点,重要的部分一定要标注出来。
这也是区分我的书和他的书的一个重要特征。我的书永远几乎全新,九五品。他的书看着九五品,但打开会看到阅读的痕迹——铅笔划线。
今天早晨,有个订单,我赶紧显摆了一下,他看看书,说这是他单位的一个领导退休时不要的书,如今他的老领导已经退休许多年了。他不知道的是当年他留在单位的那本书,有一天会变成我家餐桌上一个鸡腿也说不定呢。
不管书是哪里来的,流动起来就好。 ...展开全文
#上书奇遇记# 我是书摊,今天上书,孔夫子旧书网讲我的上书量已经达地摊上限,如想多上,要升级为书店,我的再售商品是六百多个,下架商品是六百多个,我把再售商品删除两个怎么还不能上书,地摊就竟能上多少本书?地摊的上书量就竟是多少本,怎么算的?
#上书奇遇记# #上书奇遇记# 近日偶得一册简装版墨笔题写《日译幹校六记》。菲页有日文版《围城》翻译者中岛长文的妻子大阪女子大学教授中岛碧一九八二.十二的签名。内容为双折复印日文六部分,共二十七页。第二十六、二十七页有圆珠笔修改字样。是书为大三十二开本。有意思的是书中夹着一张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发给钱钟书先生的请柬。因此觉得是日文译者中岛碧送给杨绛的样书无疑了。致于封面题字笔者找了几本《干校六记》中文版的封面对比应该是杨绛亲笔题写的。现把相关图片上传,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上书奇遇记# 书中的姓名
还记得小时候发了新书,都要在书里写自己的名字,一笔一划写得很是认真,因为书是刚发的新书,还有淡淡的墨香味,特别宝贵,因此写姓名都仔细得不得了,还要琢磨写在哪个空位又好看又显眼。最有趣的是把名字写在书口上的,用左手把书紧紧抓住,右手在书口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再来回把笔画加粗使字更明显,在书口上写的字排列也不一样,有斜的有正的胜是好看。有胜者 还要在上书口下书口都写上生怕人家看不见似的……
家里有报纸回家后就赶紧把书包起来,又或是有大一点的纸张刚好能保住都要拿来用上,于是书就属于专属了。
上书时也会遇到书上写的姓名,我想那不过是之前的主人喜爱这本书才写下的姓名吧,遇到过签名式的姓名,觉得那字真是好看,也不免想到写下它的人应该是一位文人雅士吧,也有很工整的字体,想到它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严谨的人吧,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字体,都带有个人色彩,都说自如其人,在字里行间里我们的书更加色彩斑斓。
#上书奇遇记# 有没有一本书在眼皮底下,你却找的崩溃,找的晚上睡不着,找的头好疼,还是这么颜色炸炸的书,它不象手机会叫,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你去发现,给我点时间吧,让无条理的我再次成长,让每次发货完美
#上书奇遇记# 说起董明珠著的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晃眼的有十一二年了吧,那时刚刚开始步入这个卖书的行业,没多长时间。刚入行的时候就是卖二手书为主,到现在还是一成没变的二手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棋行天下这本书,当时收了有五六包,那时这本书也不算太值钱,还有那时也就是打摊卖书也没当回事儿,几乎就是三五块钱一本。我记得这本书卖的还非常的不好,没成想一晃10来年过去了,这本书都成为畅销书,价钱还翻了几番。这就是一个成功者的影响力,想当初董明珠女士还没有现在的名气大,所以早期出的这本书,当时那个年代就价值低,看来名人效应可以影响一切。追根究底,她属于一个企业家,并且她成功了,而且一直延续。而不属于明星艺人之类 ,给不了大众或者创业者励志经验方面的帮助。而且董明珠女士还属于正能量的那种企业家。~~~为什么今天写这篇短文,而是今天收到的这本棋行天下,勾起了我多年前的回忆,没准这本书就是当初我卖出去的其中一本。《旧书重温之棋行天下》
#上书奇遇记# 这本是独家外版书哦。故事发生在一战时期的乌克兰!
#不可多得的好书
#上书奇遇记# 学术著作中,为孔网免费打广告,我还是头回见!
何宗美学术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2016年上海三联书店),后记中写道:“吴生文庆还从孔夫子旧书网等搜求手边所缺的个别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