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2022# 《浅谈小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训练的方法》
一、
(一)少儿的生理特点
(二)少儿的心理特征
二、抓好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
“敏感期”即生命体内的某种潜在能力,只有在其生命某一特定时期中,由于外界环境恰好提供了某种刺激,才能使之得到最好发展。这种关键期在小学时期表现较为明显,根据不同项目,出现的时间也有早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逐渐减弱。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在小学时期, 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速度快且幅度大。少儿时期身体素质的增长阶段有一定的次序: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应根据少儿时期不同身体素质的增长规律,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游戏等项目进行合理地身体练习,可使身体素质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速度
儿童少年时期的运动素质训练,运动协调性与速率的发展是第一位的。7-13 岁时是提高跑速最快的时期,而10-13 岁期间尤为突出, 增长值最大。在速度基础训练阶段,经常采用的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如球类、短段落跑、接力跑、各种跳跃练习、体操技巧练习等为主。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训练,既提高了速度,又保持了其自然、轻松、合理用力的动作结构。
步长和步频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主要取决于力量,步频主要取决于协调性。儿童从7 岁起,步频自然增长,13 岁后下降。在阻力较小时,动作频率主要决定于协调性。因此,应在协调性最佳发展期进行增加步频的训练。9-12 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7 -13 岁步频也随之自然增长。因此,在此阶段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提高步频的训练。
(二)一般力量
小学生力量发展第一个阶段为7-9岁,此时要注意尽可能在轻负荷的状态下,通过调整运动的距离、动作幅度、速度、运动量等去取得相对应训练效果。10-13岁主要是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通过肌肉内协调的改善来发展力量。不宜进行单一的力量练习,而应着重发展速度力量。在10-13岁期间,力量练习要与发展柔韧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此阶段重点发展全身的肌肉,强度与量不宜过大。
徒手锻炼也可发展肌肉力量。小学生在发展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如跳绳、跳低栏架或橡皮筋、蛙跳、台阶跳、跨步跳、高抬腿、弓箭步、仰卧起坐、俯卧背起、提踵等各种练习。
(三)有氧耐力
少儿时期10-13岁期间应该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聪明的教练员会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此阶段大量安排有氧耐力的训练,来提高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
根据少年身体特点,不应急于大力发展速度耐力。应当首先重视耐久力的训练,通过耐力训练增大心脏容量,提高他们的内脏功能,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强化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增加速度耐力训练的比重。
耐力素质在学生10岁时首次提高;13岁时再次出现大幅度的提高;16岁时有本质的提高。
(四)柔韧
少儿时期柔韧性最好,可塑性大。10岁以前,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女孩比男孩的柔韧性要更好,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肩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至12岁,髋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幅度最大时期是7-10岁,此后提高的速度放慢。
各种拉长肌肉、肌腱与韧带练习,都是发展柔韧性的良好方法。通常采用各种压腿、坐姿体前屈等练习。
(五)灵敏协调素质
9-12岁是小学生发展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女孩的灵活性明显高于男孩。可以多选择有利于发展对突然信号的反应能力、节奏感、对时间的感觉能力、对空间辨别的能力、以及平衡能力等一般灵活性的训练方法。
跳绳,需要手脚与眼睛的相互配合考验头脑与身体协调性;篮球的拍球、足球颠球,锻炼协调性与专注力。
(六)平衡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的最佳时期是6-8岁。机体的平衡主要是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是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位置的控制。
四、身体素质教学的内容
①对时空的认知:快慢、远近、前后、左右、高低的概念等。②移动能力:走、跑、跳、跨越等。③体操教学:课间操、团身与伸展、转体、前滚翻等。④运动思维:运动时合理分配体力、用力程度以及动作协调放松、缓冲、躲闪、赛前调整心态等。⑤运动时学生之间的的关系:领跑与跟随跑、围绕、个人与集体的概念等。⑥物体控制能力:乒乓球的接、发球、削球、调球、扣球;足球、篮球中的运球、传球;排球的发球、垫球;田赛的投掷等。
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孩子们达到成长中的应具备的体力活动水平。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后,才会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获得相应的乐趣。 ...展开全文
一、
(一)少儿的生理特点
(二)少儿的心理特征
二、抓好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期”
“敏感期”即生命体内的某种潜在能力,只有在其生命某一特定时期中,由于外界环境恰好提供了某种刺激,才能使之得到最好发展。这种关键期在小学时期表现较为明显,根据不同项目,出现的时间也有早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逐渐减弱。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指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在小学时期, 身体素质自然增长的速度快且幅度大。少儿时期身体素质的增长阶段有一定的次序: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应根据少儿时期不同身体素质的增长规律,通过田径、球类、体操、游泳、游戏等项目进行合理地身体练习,可使身体素质得到快速的发展。
(一)速度
儿童少年时期的运动素质训练,运动协调性与速率的发展是第一位的。7-13 岁时是提高跑速最快的时期,而10-13 岁期间尤为突出, 增长值最大。在速度基础训练阶段,经常采用的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如球类、短段落跑、接力跑、各种跳跃练习、体操技巧练习等为主。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不经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训练,既提高了速度,又保持了其自然、轻松、合理用力的动作结构。
步长和步频是构成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主要取决于力量,步频主要取决于协调性。儿童从7 岁起,步频自然增长,13 岁后下降。在阻力较小时,动作频率主要决定于协调性。因此,应在协调性最佳发展期进行增加步频的训练。9-12 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7 -13 岁步频也随之自然增长。因此,在此阶段可以对少年儿童进行提高步频的训练。
(二)一般力量
小学生力量发展第一个阶段为7-9岁,此时要注意尽可能在轻负荷的状态下,通过调整运动的距离、动作幅度、速度、运动量等去取得相对应训练效果。10-13岁主要是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通过肌肉内协调的改善来发展力量。不宜进行单一的力量练习,而应着重发展速度力量。在10-13岁期间,力量练习要与发展柔韧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此阶段重点发展全身的肌肉,强度与量不宜过大。
徒手锻炼也可发展肌肉力量。小学生在发展力量素质时,一定要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为主要形式,如跳绳、跳低栏架或橡皮筋、蛙跳、台阶跳、跨步跳、高抬腿、弓箭步、仰卧起坐、俯卧背起、提踵等各种练习。
(三)有氧耐力
少儿时期10-13岁期间应该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聪明的教练员会抓住孩子的敏感期,此阶段大量安排有氧耐力的训练,来提高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功能。
根据少年身体特点,不应急于大力发展速度耐力。应当首先重视耐久力的训练,通过耐力训练增大心脏容量,提高他们的内脏功能,随着身体机能的不断强化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增加速度耐力训练的比重。
耐力素质在学生10岁时首次提高;13岁时再次出现大幅度的提高;16岁时有本质的提高。
(四)柔韧
少儿时期柔韧性最好,可塑性大。10岁以前,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女孩比男孩的柔韧性要更好,柔韧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肩关节的灵活性提高至12岁,髋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幅度最大时期是7-10岁,此后提高的速度放慢。
各种拉长肌肉、肌腱与韧带练习,都是发展柔韧性的良好方法。通常采用各种压腿、坐姿体前屈等练习。
(五)灵敏协调素质
9-12岁是小学生发展一般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女孩的灵活性明显高于男孩。可以多选择有利于发展对突然信号的反应能力、节奏感、对时间的感觉能力、对空间辨别的能力、以及平衡能力等一般灵活性的训练方法。
跳绳,需要手脚与眼睛的相互配合考验头脑与身体协调性;篮球的拍球、足球颠球,锻炼协调性与专注力。
(六)平衡能力
发展平衡能力的最佳时期是6-8岁。机体的平衡主要是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是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位置的控制。
四、身体素质教学的内容
①对时空的认知:快慢、远近、前后、左右、高低的概念等。②移动能力:走、跑、跳、跨越等。③体操教学:课间操、团身与伸展、转体、前滚翻等。④运动思维:运动时合理分配体力、用力程度以及动作协调放松、缓冲、躲闪、赛前调整心态等。⑤运动时学生之间的的关系:领跑与跟随跑、围绕、个人与集体的概念等。⑥物体控制能力:乒乓球的接、发球、削球、调球、扣球;足球、篮球中的运球、传球;排球的发球、垫球;田赛的投掷等。
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孩子们达到成长中的应具备的体力活动水平。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后,才会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获得相应的乐趣。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