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纸与笔# 纸寿千年,那是指中国古代的宣纸。百年前西方工艺造的纸就是容易发黄发脆。这就是民国时代的书籍比明清线装本更容易破损的原因。很多时候,最成问题的并不是纸本身衰老,而是不当的修补。
1.熟识的书摊摊主硬是塞了我一张民国时期的旧地图。与其说是一张地图,不如说是一堆废纸。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是又觉得扔了可惜。
2.这图几乎集中了老地图常有的问题,破、缺、断、裂。不断展开折叠的老地图有这些问题不算什么,而最大的问题是不当的修补。
3.那些要命的修补包括:
①在破损处背面用浆糊粘纸条。以前挽救旧书地图类纸制品似乎就这办法了。但浆糊越厚越难补救。
②近代有了透明胶带,很多“高手”就直接在正面用玻璃胶带贴在文字和图画上。这其实是最难处理的。(图1,2)。曾见到几幅老地图,在折痕处正反两面都被认真地贴上一层透明胶,当然不会再破了,但也失去其价值了。
③对大块缺损的部分更是充分发挥,造字造画随意填补。
4.想来这样做的人,最终目的也是想尽力保存这些古纸,也不能加以责备。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将适得其反。
5.对有价值纸张的修复有很多原则办法,都太复杂太高端了。实用而关键的可能是二点——去酸和可逆。
6.去酸,简单来说就是去除纸张的酸性,用的基本是化学方法。可以避免纸张的发脆发黄。操作起来有些麻烦。但至少修复用的工具、纸张都应该是去酸的。
7.可逆,就是必要时可以恢复成原样,而且不损伤原纸。基本上不能在原纸上(尤其是正面内容)直接涂改任何信息。
8.可逆原则是一种态度和责任,一种敬畏之心。每个修复者都应该考虑如果不可逆的修复,你有这个水平吗?你对得起这几百年的这张纸吗?尤其是对我们这种业余人士来说更重要。
9.这就是我们对古书故纸应有的态度吧,拿在手里就应有几分敬畏之心而小心轻放,多想古人创作之不易,更念其经百年乃至几百年流传到今之神奇,万不能在自己手里有所损伤。
10.每张能流传到今的故纸都有它的故事和传奇,不在故宫也有故事。
(图3,初步修复后的面貌)
1.熟识的书摊摊主硬是塞了我一张民国时期的旧地图。与其说是一张地图,不如说是一堆废纸。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但是又觉得扔了可惜。
2.这图几乎集中了老地图常有的问题,破、缺、断、裂。不断展开折叠的老地图有这些问题不算什么,而最大的问题是不当的修补。
3.那些要命的修补包括:
①在破损处背面用浆糊粘纸条。以前挽救旧书地图类纸制品似乎就这办法了。但浆糊越厚越难补救。
②近代有了透明胶带,很多“高手”就直接在正面用玻璃胶带贴在文字和图画上。这其实是最难处理的。(图1,2)。曾见到几幅老地图,在折痕处正反两面都被认真地贴上一层透明胶,当然不会再破了,但也失去其价值了。
③对大块缺损的部分更是充分发挥,造字造画随意填补。
4.想来这样做的人,最终目的也是想尽力保存这些古纸,也不能加以责备。只是他们不知道这将适得其反。
5.对有价值纸张的修复有很多原则办法,都太复杂太高端了。实用而关键的可能是二点——去酸和可逆。
6.去酸,简单来说就是去除纸张的酸性,用的基本是化学方法。可以避免纸张的发脆发黄。操作起来有些麻烦。但至少修复用的工具、纸张都应该是去酸的。
7.可逆,就是必要时可以恢复成原样,而且不损伤原纸。基本上不能在原纸上(尤其是正面内容)直接涂改任何信息。
8.可逆原则是一种态度和责任,一种敬畏之心。每个修复者都应该考虑如果不可逆的修复,你有这个水平吗?你对得起这几百年的这张纸吗?尤其是对我们这种业余人士来说更重要。
9.这就是我们对古书故纸应有的态度吧,拿在手里就应有几分敬畏之心而小心轻放,多想古人创作之不易,更念其经百年乃至几百年流传到今之神奇,万不能在自己手里有所损伤。
10.每张能流传到今的故纸都有它的故事和传奇,不在故宫也有故事。
(图3,初步修复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