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黎阳(神州游之69)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句:
“我悄悄地走,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想写一篇《再别黎阳》,这两句用在卷首也恰如其分。
我上次来屯溪,是在五十年前。那时的屯溪,不过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而今,拉大了城市框架,不仅早就有了铁路,现在又有了高铁。气势恢宏的高铁站,不比任何一个地级市的差。
从无锡来屯溪,应该先走南京,过芜湖、宣城即到。而坐高铁,要绕好大一个圈,先往东再往南,过苏州、上海、嘉兴、杭州,向西经富阳、桐庐、千岛湖进入安徽的三阳镇,过了绩溪就是屯溪了。
黄山市的首府在屯溪,原来是徽州地区。地改市时把徽州改为黄山市其实是长官意志,别扭得很。我说我要去黄山,到底是去玩的黄山还是行政的黄山?玩的黄山离市里有六七十公里。
为什么不叫“徽州”呢?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区域概括性。把徽州叫黄山,无非看重的是黄山的名气,而徽州的名气一点也不比黄山差。“去徽州,上黄山”,一点也不降低黄山的格调。
过了绩溪,一马平川,使人想起八百里秦川,这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屯溪。
屯溪古称“黎阳”,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商埠。所谓“汉唐黎阳明清屯溪”,屯溪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
新安江流经屯溪市区,黎阳码头处于屯溪的东西中轴线上。这里是三江汇合处,当年舟辑如林,如今水平如镜。
黎阳老街上,夜如白昼。古老的商号,赵家大院,钱家大院,木拱砖雕,令人叹为观止。新的商家暴如春笋,丽裳美食自不必说,书店、茶肆人头躦动,买泥膏糖和买奶茶的相互争宠。创建于1823年的胡兴堂的黄山烧饼,神仙也想咬一口。徽饼、徽菜、徽茶,砖雕、石雕、木雕,令人眼花缭乱、接应不暇。更有那卡拉OK女高音、男中音,高亢的歌声划破夜空。唱戏的、杂耍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好一处人间仙境。
码头边上有一个不太高的石头牌坊,上头刻有“黎阳夜泊”四个字。啊,旁边要是刻上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应景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是把春花秋月的黎阳码头搬到苏州去,风光无限,张继就该写一首《春江花月夜》了。
离码头不远,是新安江的“文峰桥”。文峰桥浩大的规模和造型的别致在各地的古桥中别具一格,比起瘦西湖的五亭桥和昆明的风雨桥来也不输半格。
凭栏远眺,借着文峰桥频频变换的色彩,我仿佛看到了远处的新安江十里画廊在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梦如幻的色彩耀动中展示靓丽的雄姿。徽州文脉甲天下,徽州山水冠华夏啊!
陪同我夜游的堂姐和堂姐夫给我讲述着城市的变迁,还有他们的老二和二儿媳妇,一家人悠闲自得地逛老街。
我五十年前第一次来屯溪,那时候物质条件差,堂姐住的是亭子间,一个铁架梯子上下。又当卧室又做客厅里临时铺了一张床给我睡,说话到深夜。那时,我学校毕业刚参加工作,先来看堂姐,可见我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我们家的家族在爷爷时代非常辉煌,“南京陆永记营造厂”和“上海陶馥记营造厂”
是同行兄弟,同时参加中山陵承建竟标。我和堂姐在中央路小学读书,同进同出,陆家的第三代,俨然一对公主和王子。
49年南京解放,全部家产被没收。大厦倾塌,爷爷归天,我们过起了平民不如的生活。
我考入南大附中,上了半年,就因生活所迫,随伯父去合肥学木工。后虽勉强复学,每天早晚,要给伯父开的小片荒菜地浇水。水桶太大,只能舀半桶,多走路。晚上住在瓦木工的工棚里,头顶照着100支光大灯泡,在工人们的打牌吵杂声中做作业、睡觉。到了暑假,我要到建筑工地上去打工,推“绞关”,就是像推磨一样,把“盘圆”的钢丝拉直。扎钢丝,用钩钳把混凝土斗子上“箍筋”扎牢。最危险的是挑着两个灰桶从一尺宽的“过山跳”跳板上送到施工中的二楼三楼。在40后的同龄人中,我所度过的艰辛,不比高尔基笔下的《在人间》更“人间”。
陆氏家业未曾半点惠及我们,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到现在。我是高级工程师,担任过五六千人大型企业的厂长。堂姐夫是正教授,担任过《黄山日报》的总编辑。姐姐的大儿子在香港,高级白领;二儿子在银行,中层干部,最大的孙子今年考进了东北大学。
我就要离开了,老二开车送我去车站。全家人送到门口,再三嘱咐要再来。
作者:陆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句:
“我悄悄地走,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想写一篇《再别黎阳》,这两句用在卷首也恰如其分。
我上次来屯溪,是在五十年前。那时的屯溪,不过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而今,拉大了城市框架,不仅早就有了铁路,现在又有了高铁。气势恢宏的高铁站,不比任何一个地级市的差。
从无锡来屯溪,应该先走南京,过芜湖、宣城即到。而坐高铁,要绕好大一个圈,先往东再往南,过苏州、上海、嘉兴、杭州,向西经富阳、桐庐、千岛湖进入安徽的三阳镇,过了绩溪就是屯溪了。
黄山市的首府在屯溪,原来是徽州地区。地改市时把徽州改为黄山市其实是长官意志,别扭得很。我说我要去黄山,到底是去玩的黄山还是行政的黄山?玩的黄山离市里有六七十公里。
为什么不叫“徽州”呢?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区域概括性。把徽州叫黄山,无非看重的是黄山的名气,而徽州的名气一点也不比黄山差。“去徽州,上黄山”,一点也不降低黄山的格调。
过了绩溪,一马平川,使人想起八百里秦川,这得天独厚的地方就是屯溪。
屯溪古称“黎阳”,自古就是南来北往的商埠。所谓“汉唐黎阳明清屯溪”,屯溪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
新安江流经屯溪市区,黎阳码头处于屯溪的东西中轴线上。这里是三江汇合处,当年舟辑如林,如今水平如镜。
黎阳老街上,夜如白昼。古老的商号,赵家大院,钱家大院,木拱砖雕,令人叹为观止。新的商家暴如春笋,丽裳美食自不必说,书店、茶肆人头躦动,买泥膏糖和买奶茶的相互争宠。创建于1823年的胡兴堂的黄山烧饼,神仙也想咬一口。徽饼、徽菜、徽茶,砖雕、石雕、木雕,令人眼花缭乱、接应不暇。更有那卡拉OK女高音、男中音,高亢的歌声划破夜空。唱戏的、杂耍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好一处人间仙境。
码头边上有一个不太高的石头牌坊,上头刻有“黎阳夜泊”四个字。啊,旁边要是刻上张继的《枫桥夜泊》就应景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是把春花秋月的黎阳码头搬到苏州去,风光无限,张继就该写一首《春江花月夜》了。
离码头不远,是新安江的“文峰桥”。文峰桥浩大的规模和造型的别致在各地的古桥中别具一格,比起瘦西湖的五亭桥和昆明的风雨桥来也不输半格。
凭栏远眺,借着文峰桥频频变换的色彩,我仿佛看到了远处的新安江十里画廊在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梦如幻的色彩耀动中展示靓丽的雄姿。徽州文脉甲天下,徽州山水冠华夏啊!
陪同我夜游的堂姐和堂姐夫给我讲述着城市的变迁,还有他们的老二和二儿媳妇,一家人悠闲自得地逛老街。
我五十年前第一次来屯溪,那时候物质条件差,堂姐住的是亭子间,一个铁架梯子上下。又当卧室又做客厅里临时铺了一张床给我睡,说话到深夜。那时,我学校毕业刚参加工作,先来看堂姐,可见我们之间的感情之深。
我们家的家族在爷爷时代非常辉煌,“南京陆永记营造厂”和“上海陶馥记营造厂”
是同行兄弟,同时参加中山陵承建竟标。我和堂姐在中央路小学读书,同进同出,陆家的第三代,俨然一对公主和王子。
49年南京解放,全部家产被没收。大厦倾塌,爷爷归天,我们过起了平民不如的生活。
我考入南大附中,上了半年,就因生活所迫,随伯父去合肥学木工。后虽勉强复学,每天早晚,要给伯父开的小片荒菜地浇水。水桶太大,只能舀半桶,多走路。晚上住在瓦木工的工棚里,头顶照着100支光大灯泡,在工人们的打牌吵杂声中做作业、睡觉。到了暑假,我要到建筑工地上去打工,推“绞关”,就是像推磨一样,把“盘圆”的钢丝拉直。扎钢丝,用钩钳把混凝土斗子上“箍筋”扎牢。最危险的是挑着两个灰桶从一尺宽的“过山跳”跳板上送到施工中的二楼三楼。在40后的同龄人中,我所度过的艰辛,不比高尔基笔下的《在人间》更“人间”。
陆氏家业未曾半点惠及我们,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到现在。我是高级工程师,担任过五六千人大型企业的厂长。堂姐夫是正教授,担任过《黄山日报》的总编辑。姐姐的大儿子在香港,高级白领;二儿子在银行,中层干部,最大的孙子今年考进了东北大学。
我就要离开了,老二开车送我去车站。全家人送到门口,再三嘱咐要再来。
作者: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