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小记# 【柳浦访旧录】乙巳9(访书时间20250308)
一周之中,周六的“鬼市”是我最期待的。不过,这周“鬼市”,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起因是昨天晚餐,儿子说:“语文老师单独推荐我读《追忆似水年华》。”妻说:“那你明天去淘书的时候,帮儿子找找看。”“不用找,GB店去年被人清场后,大约过了一两个礼拜吧,老板就带了一套来,92年译林出的,精装7大册,很气派,也很养眼。不过,要价不低,所以就一直在架子上没卖掉。上周六,我还摸过呢。明天直接去买回来就是了。”妻子笑笑说:“不过,即便买回来,儿子也不一定有时间读,前些日子买来的《北上》,都还没读完呢。”“没事儿,就当装门面了。”“老爸,不会被人买走吧。”不知是出于宽慰儿子的考虑,还是宽慰自己,我略显轻松的答道:“不会的,这种书,很少有人读。连那个几乎每周都来扫货的福建小姑娘都没要。”说归说,心里总还是七上八下的,多年的淘书经历告诉我,淘书,真的很讲缘分,是否有缘,即将揭晓。
今日“鬼市”地摊所获寥寥,仅在W摊上收了《说唐》和《林海雪原》连环画各一套,分别是98年1印和99年3印,品相不错,带原装盒套。WJ摊上,拿了一册作家出版社1955年1版1印的《三国演义》(下),留着,慢慢等待(上)的到来吧。最后,在G摊上收了一册《富阳文史资料(三)历代名人选辑》,临离开时,G老板说:“现在的旧书,收都收不dáo,没货源了。下周不来了。”“不来了?是收不到书么?”“预报说下雨。”G老板挺有意思,和其他老板风雨无阻出摊不同,他如同查老黄历一般,认真依据天气预报行事。
书店区一开门,头一件事,就是直奔GB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追忆似水年华》打包搁到柜顶,再和书友一起“哄抢”新货。我虽然“抢”得最少,仅2册,却不曾剔除一册,分别是民国26年初版《六艺纲目》和民国28年版《正义》。其他几位书友,抢了一大摞,贴着胸口高,却陆陆续续地剔了出来, Q老师仅留了汪曾祺的《慢煮生活》;还有个眼镜小伙,剔得一册不剩,拍了拍手,耷个脑袋,失望而去。
M老板,人都还没进得店门,就嚷嚷着要赶去收货了。眼疾手快,在他放下的小提包里,抢下了潘天寿基金会学术丛书《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和民国25年版《饮片新参》上下合编,虽然《饮片》没了封面和封底,但内容完整不缺。刚付完钱,M老板就走了,前后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
到CG店里,就看见老板正忙着把带来的新货上架,很显然,我来迟了,因为CG老板一般都会待客人把新货挑过后才上架的。我一眼就相中了布脊精装的《萧乾致李辉信札》,书中有许多原色手札图片,如书影一般。再把79年1版1印的《中医按摩疗法》也带上,2册在手,就显得不那么单薄了。没想到,在别人挑剩的货色里竟能觅得如此心仪之物,心里美滋滋的。
“这堆书,你挑挑看,我记得好像有民国书的。对,就你手头这本。”“啊,做酱油的书诶。”很快,我差点就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错失它。这册不起眼的民国38年《酿造酱油之理论与技术》,竟是一部溢价书。一套《郭沫若书信集》上下2册全,不多见,也买下了。
XM老板今天有不少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书,包括网格本。最后,留了1册民国1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的《颜体大楷 东方画赞碑精华》碑帖,和1册线装石印本《改正字彙》。
返家前,临河的一间古泉店,老板娘身上的红袄子和门檐上挑着的那对儿灯笼一样红,白里透红的肌肤,常有人上前来搭讪,她却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阳光洒满了门边地上散落的故纸堆,贺卡收件人的名字“MZX”跳进我的眼里,他是著名的史前史学家,也是古城资深的淘书客,常从旧书老板们的口中听到他的故事,在我一口气扫光了所有他的贺卡时,还淘到一册民国36年12月号的《科学大众》。
晚,接儿子返家,路过特价书店,远远望去,亮着灯,门口却没了收银员,仔细一瞧,门口几个大书架空空如也,再往里,目光不及之处,想必也是十之九空。这番场景,心里一怔,多年前就担心她撑不下去而关张的那一天终是来临了。25年前,我来古城工作,就结识了这家店,当时有3家分店,生意十分红火,我从店里搬回家不少书,SMC和WYL这2家分店买的最多,前者是我最早逛进买书的,后者是离家最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店里有一位小伙子店员,留个寸头,长得有点像李春波。约莫九年前,SMC分店关掉了,那时候,我还在想,剩下2家分店总不会再关了吧?四年前,QCL门店也关掉了。那一刻,我就在想,最后一家WYL店,什么时候关掉呢?真希望她能坚持下去。但是,再美好的祝愿终究敌不过现实。
“老爸,绿灯了。我们该走了。”儿子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收了回来,向她再投去一瞥,松开刹车,一脚油门,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又,鲜笋白嫩,9日午,妻捧出2025年第一碟油焖春笋,春天的味道在唇齿间荡漾。
2025年3月10日 补记
一周之中,周六的“鬼市”是我最期待的。不过,这周“鬼市”,我是带着“任务”来的。起因是昨天晚餐,儿子说:“语文老师单独推荐我读《追忆似水年华》。”妻说:“那你明天去淘书的时候,帮儿子找找看。”“不用找,GB店去年被人清场后,大约过了一两个礼拜吧,老板就带了一套来,92年译林出的,精装7大册,很气派,也很养眼。不过,要价不低,所以就一直在架子上没卖掉。上周六,我还摸过呢。明天直接去买回来就是了。”妻子笑笑说:“不过,即便买回来,儿子也不一定有时间读,前些日子买来的《北上》,都还没读完呢。”“没事儿,就当装门面了。”“老爸,不会被人买走吧。”不知是出于宽慰儿子的考虑,还是宽慰自己,我略显轻松的答道:“不会的,这种书,很少有人读。连那个几乎每周都来扫货的福建小姑娘都没要。”说归说,心里总还是七上八下的,多年的淘书经历告诉我,淘书,真的很讲缘分,是否有缘,即将揭晓。
今日“鬼市”地摊所获寥寥,仅在W摊上收了《说唐》和《林海雪原》连环画各一套,分别是98年1印和99年3印,品相不错,带原装盒套。WJ摊上,拿了一册作家出版社1955年1版1印的《三国演义》(下),留着,慢慢等待(上)的到来吧。最后,在G摊上收了一册《富阳文史资料(三)历代名人选辑》,临离开时,G老板说:“现在的旧书,收都收不dáo,没货源了。下周不来了。”“不来了?是收不到书么?”“预报说下雨。”G老板挺有意思,和其他老板风雨无阻出摊不同,他如同查老黄历一般,认真依据天气预报行事。
书店区一开门,头一件事,就是直奔GB店。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追忆似水年华》打包搁到柜顶,再和书友一起“哄抢”新货。我虽然“抢”得最少,仅2册,却不曾剔除一册,分别是民国26年初版《六艺纲目》和民国28年版《正义》。其他几位书友,抢了一大摞,贴着胸口高,却陆陆续续地剔了出来, Q老师仅留了汪曾祺的《慢煮生活》;还有个眼镜小伙,剔得一册不剩,拍了拍手,耷个脑袋,失望而去。
M老板,人都还没进得店门,就嚷嚷着要赶去收货了。眼疾手快,在他放下的小提包里,抢下了潘天寿基金会学术丛书《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和民国25年版《饮片新参》上下合编,虽然《饮片》没了封面和封底,但内容完整不缺。刚付完钱,M老板就走了,前后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
到CG店里,就看见老板正忙着把带来的新货上架,很显然,我来迟了,因为CG老板一般都会待客人把新货挑过后才上架的。我一眼就相中了布脊精装的《萧乾致李辉信札》,书中有许多原色手札图片,如书影一般。再把79年1版1印的《中医按摩疗法》也带上,2册在手,就显得不那么单薄了。没想到,在别人挑剩的货色里竟能觅得如此心仪之物,心里美滋滋的。
“这堆书,你挑挑看,我记得好像有民国书的。对,就你手头这本。”“啊,做酱油的书诶。”很快,我差点就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错失它。这册不起眼的民国38年《酿造酱油之理论与技术》,竟是一部溢价书。一套《郭沫若书信集》上下2册全,不多见,也买下了。
XM老板今天有不少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书,包括网格本。最后,留了1册民国1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的《颜体大楷 东方画赞碑精华》碑帖,和1册线装石印本《改正字彙》。
返家前,临河的一间古泉店,老板娘身上的红袄子和门檐上挑着的那对儿灯笼一样红,白里透红的肌肤,常有人上前来搭讪,她却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阳光洒满了门边地上散落的故纸堆,贺卡收件人的名字“MZX”跳进我的眼里,他是著名的史前史学家,也是古城资深的淘书客,常从旧书老板们的口中听到他的故事,在我一口气扫光了所有他的贺卡时,还淘到一册民国36年12月号的《科学大众》。
晚,接儿子返家,路过特价书店,远远望去,亮着灯,门口却没了收银员,仔细一瞧,门口几个大书架空空如也,再往里,目光不及之处,想必也是十之九空。这番场景,心里一怔,多年前就担心她撑不下去而关张的那一天终是来临了。25年前,我来古城工作,就结识了这家店,当时有3家分店,生意十分红火,我从店里搬回家不少书,SMC和WYL这2家分店买的最多,前者是我最早逛进买书的,后者是离家最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店里有一位小伙子店员,留个寸头,长得有点像李春波。约莫九年前,SMC分店关掉了,那时候,我还在想,剩下2家分店总不会再关了吧?四年前,QCL门店也关掉了。那一刻,我就在想,最后一家WYL店,什么时候关掉呢?真希望她能坚持下去。但是,再美好的祝愿终究敌不过现实。
“老爸,绿灯了。我们该走了。”儿子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收了回来,向她再投去一瞥,松开刹车,一脚油门,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又,鲜笋白嫩,9日午,妻捧出2025年第一碟油焖春笋,春天的味道在唇齿间荡漾。
2025年3月10日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