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小孩的时候村里还没有电视,后面等我上小学的时候,世界突然就飞速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电视机普及,电话普及,再到后面网络普及,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我们村里的人口达到峰值,又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又陆续流出到不同的地方,现如今即便是我们原来都“恨之入骨”的亲人,也很难有机会见面,随着老人们陆陆续续的逝去,原来的大家族的形态,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独门独户,感恩于列祖列宗的护佑,我们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各自努力工作,认真生活,过去,肯定已经回不去了。我常常想起,有记忆的第一次看社火,那个时候我还恐惧一切,我害怕杀猪,害怕戏台上扔出来的假人头,以为那个铡刀真的就铡了人,我躲在奶奶的怀里,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吓得夹不住屁,又偷偷看那些大孩子们顶着大头娃娃在戏院里欢乐的撒欢,没有降雪的正月,天异常黑,就越发显得那些灯笼的亮,土地过于干燥,狮子舞起来,尘土飞扬,加上被火刚烘干的牛皮鼓,在没有电视机的时代,人们需要这样的活动,有娱乐的成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敬畏,对神灵的用心祭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一些年轻人,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里面,展示自己,戏要自己的人唱,制作的花灯,一朵一朵的花要自己粘贴,要做剪纸,要给庙里灌蜡,要从每家收面粉,用于集体活动蒸馍馍吃,要把喇叭连通电源,让喇叭响,要知道在我小的时候,村里通电也不过是几年的时间。再后面有了电视机,村里一些爱热闹的人,也会不时通过喇叭,播放流行歌曲,秦腔的磁带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社火表演自然就敷衍起来。再后来,我们的人不断离开村里,再也没办法组织起来完整的社火。这些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网络发展的很快,我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因为沉迷网络,毁了人生,我们经历的第一轮网络,从好奇,很快又变得索然无味,手机的普及,突然又带来了一轮新的网络的发展,我看到,我们一起长大的一些村里的发小,还有认识的一些同学,都当了网红,现如今,会宁也仿佛成了“网红”的天下,人们奔走相告,蹭热点,讨论网红们的是是非非,年轻人也有主动放弃了外面的世界又回去农村,努力发掘家乡的潜力,通过手机短视频平台,发生蜕变,活出自我的,好不热闹。得益于短视频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晚上,我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人直播社火的场面,我妈拿我淘气的儿子和我的小时候比较,认为她的孙子乐观自信,无所畏惧,和我小时候的怯懦软弱不同,孙子的精神活泼给她很多鼓励,是我们大家的希望。美好的仪式需要代代相传,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每当社火耍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辛弃疾的这首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村里的社火自然比不上词里写的热闹繁华,但是欣欣向荣,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心意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