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来的中国文化输出与影响——
摹刻建本的宽永十三年版《史记评林》

明代点评文章蔚然成风,在这种大语境下,《史记评林》可谓是明代《史记》汇评本中一部集大成的优秀之作。它以三家注本为底本,收集陆机、沈约、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司马光、苏辙、吕祖谦、茅坤等晋代至明代共一百五十多位名家评论——故民国初期的书商石印该书也称《百五十家评史记》。各家评论刻于书眉,总评则附在篇末,另有“按语”与李光缙后增补之语。按语为凌稚隆多年来研究史记心得,或从《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文献及先秦诸子集中择要析出,可与《史记》相互印证或有所发明。评林虽以“评”为主,但在文献史料考证、文字校勘方面也有发力,可以说是明万历初年以前历代《史记》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万历五年后,该书经李光缙增补遗漏的名家评点,在建安书林刊梓,成了闽刻《史记》的又一重要版本,流行海内外。日本江户初期,以万历建安种德堂本为祖本进行摹刻印行,此后两百多年间,翻刻不断。

和刻本《史记评林》多见延宝年翻刻的八尾版,但这并非最早翻刻的版本。最早的《史记评林》域外刻本便是公元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日本宽永十三年),由洛阳三条寺町本能寺前八尾助左卫门尉开板的这套。这套书即据前文所述的,以传入日本的明万历福建建安熊氏种德堂本进行摹刻的。前段时期,本人有幸在日本民间访得一套,原装五十册,封面题签几乎都在,其中有一册为同版配本,开本略小。

该藏书与明本一样,上下两节本,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正文每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半叶内框尺寸约为24公分X14.4公分,但实际上并非每版的内框的长宽都是固定一致的,有的则约22.7公分X14.3公分不等,这似乎也能反映出当时为赶工期,所用的刻工人数较多,才有内框尺寸不一致或字体略异的现象产生。

正好家藏一部明种德堂版《史记评林》,经一番对比,宽永版《史记评林》的板框尺寸与明版一致,就连首册版心下方的字数标记也依样画葫芦,可见此版本是一比一摹刻明版的。

和刻本与明版有两处明显的不同:一、和刻本各页均无界栏,明本行与行之间则有界栏;二、卷末牌记的位置不同。明版的种德堂牌记单独放在最后一面的空白页中,而和刻本则移刻到第130卷正文卷尾,末叶则刻上自家书肆的刊记。

除了末叶的“种德堂熊氏 增补绣梓行”书牌记外,卷前张守节《史记正义序》后空白叶中间,又刻有三行“建阳后学 云滨熊体忠、献蒭刘朝箴 仝梓”的版权刊记。说明为赶工期,建阳种德堂熊成治又找来两家关系密切的书商,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卷帙繁多的雕版,当然,主要担当还是以种德堂为主。熊体忠的书坊堂号称“宏远堂”,这也是为什么世存明版的《史记评林》末叶有两种牌记:一为”种德堂“牌记,一为”宏远堂“牌记,作为分工合作者的宏远堂根据完成的雕板数量,也相应分得一定数量的书,并光明正大地印上自己的”宏远堂“牌记来销售射利。

熊氏种德堂书坊号是老字号,其商标使用最迟可上溯到熊宗立(1409-1481)那一代。熊宗立,字道宗,号道轩,又号勿听子,因其先祖熊秘曾建鳌峰书院,故自称“鳌峰”后人,建阳崇化书坊人。熊宗立承其祖业从医,又向同乡刻书名家刘剡学习校书、刻书,故成为一位专刻医经典籍的刻书家。种德堂本《史记评林》究竟是熊宗立的哪位后人刊刻,并无文献可征。但有可能是生活于万历年间的熊成治所为。

熊成冶,号冲宇,生卒年不详,作为熊宗立的五世孙,他接过种德堂的刻书衣钵,所刻之书见于著录者多达四十余种,且不再局限于医书文献,刻书范围扩展到四部(据学者徐畅考证,明代建阳熊成冶于万历年间以"种德堂"名号刊刻古籍共有44种,其中经部10种、史部7种、子部24种、集部3种。成为当时建阳熊姓刻书最多的书商),自然,所刊之书仍是以当时读书人喜爱的畅销书及民间通俗实用书为主。

数年前也曾见过一套宽永版《史记评林》,最后以一万多人民币价格被人收入囊中。今见此书,终以善价获得,奉之架上。该书开本较为开阔,近似明本,摹刻比较忠实明版,墨印较浓,非后刷者可比。展卷而观,恍见明版倩影。
817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8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2
幽冀散人
2024-12-02
和刻本上的假名训点,真是观感不好,密密麻麻很影响观看。买和刻本跟中国原版一对照,强弱更加明显,和刻本字少,版大训点的符号还不影响,一旦尺寸变小,那真是好像烧饼上的芝麻,粒粒分明。
chenmy1953: 感谢评论
2024-12-07 回复 点赞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