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 现实版黑神话,突然知道山西为啥这么火了(三)
重新发现“故乡” 
从今年年初开始,忻州文旅频频来到省外,向各地推广忻州。其宣传标语是,“长城两边是故乡”。
自县域文旅发展以来,不少城市希望用乡愁与乡情,唤起游客对陌生小城的向往。这难免让人想起大理热时,各地古镇处处竖起招牌,“去有风的地方”。这些旅游领域的后发小城,如何避免风刮过后,徒剩同质化业态的一片狼藉?
文旅融合的“文”,或许能提供一定的解答。
忻州的各处景点,对讲解依赖尤甚。一路上,常碰见游客询问景区的工作人员,哪里可以约讲解员,如约不上,甚至愿意花钱“蹭”听。在南禅寺内,更有带着孩子的游客,拿着一叠A4纸大小的打印材料,对着图片与眼前的佛像,一一细看。
尽管文物与古建能以直观的方式直抵内心,但更细致的审美与感知,往往需要外部知识的帮助。忻州代县文旅局的局长李继华告诉南风窗,当前,古城发展的重点,不是增加表面的业态,而是需要人才回来,帮助呈现城市本身的故事。
文旅的发展,也是一场本地人对家乡的重新发现。
在旧有的叙事里,忻州是一个需要出走的城市。因其产业主要为农业与矿业,谋求发展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去往太原、北京,甚至延续走西口的故事,经雁门关至内蒙、陕西。15年来,忻州人口持续减少。
但游客的到来,让当地人重新回看自己习以为常的小城。以代县为例,这座雁门关下的古边防城市,仍保存着重修于元朝的阿育王塔,明代的边靖楼、钟楼等古建。借游客的眼睛,代县人如今于文庙祈福、在阿育王塔下转塔的日常,叠加了一层审美的意义。因旅游而生的种种需求,也让本地人在家乡有了更多发展的选择。
李继华表示,当前,代县正筹划进行代州古城旅游发展的整体提升。清点家底时,人们发现,本地许多值得骄傲的艺术,的确值得一个舞台。
“如果古城要重建,代县人自己就可以建起一座城。”曾经,驻守边塞的将领,带着一批随军工匠来到代州,在当地生生开辟出一座城市。如今,代县内仍有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泥塑彩绘、琉璃推光漆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旅游经济,盘活的不仅是下游服务业,还有一系列可能被遗忘的生活技艺。
不能否认,当前,文旅起步较晚的忻州,许多景区的业态仍然稍显陈旧。即使在古建热情高涨的当下,面对兴冲冲的来客,许多寺庙内也只有售票的村民相迎。而网络上,年轻人因游戏而起的文旅呼声,在线下也难见承接。
但文旅发展,已经细微地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李继华告诉我,2019年以前,代县古城景区一年的门票收入为30余万,堪堪维持运营,如今,古城景区每日门票收入可达一万。近十倍的客流增长,正吸引着更多人回乡,也让曾经沉寂的城市开始思考,要吸引游客,下一步还能做什么。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变化。人们深知,许多构思也许只能存在脑海中。但每多一个人因此而想起忻州,那座代表故乡的古钟,便在心里多敲响一声。
17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9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1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