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青 优秀作者
2024-05-03
+关注
#收书人的苦与乐# 特殊的搬运者
——中国二手书行业及从业者观察
《纽约时报》牛青专访

来自中国某寒冷省份四线城市的mr.niu,自称“二手书搬运工”。这位45岁的男子,每天熟练混迹迹于跳蚤市场、二手书网站,再生资源回收站之间,并几乎每天承受来自妻子的抱怨。
尽管身体上某些细菌含量超标,以及经常面对粉尘、异味污染,并且没有退休金和失业救济,他仍罕见地坚持此行业十三年。
这并非百分百源自热爱,很大部分由于中国三线城市糟糕的就业环境,以及工厂地狱级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事实上,强迫不感兴趣的人工作很困难。这会导致反社会人格、抑郁症、以及某些消化、生殖系统问题。况且由于年龄学历身体限制,他几乎无法找到合适工作。
尽管努力,但mr.niu每月收入显然不稳定,约合550-600美元之间,夫妇二人可以支撑一家支出,但无法增加太多积蓄,以应付突发状况。
因此,这位脱发75%的中年失业男子,不得不偶尔兼职网约车司机、跑腿送货,来补贴家用。中午只能享用2美元的午餐,以及0.5美元的啤酒。
在他看来,做二手书商,技术含量不高。无非是搬运工。从这个人的书架,搬运到那个人的书架,这观点似乎包含中国哲学思想。
面对两种不同的二手书商业形态,他普遍存在焦虑:网络上,接触一些脑额叶组织缺失的低智商买家,和数量惊人的、贪得无厌的中介,以及高昂的运费以及佣金。
跳蚤市场,要面对挑剔的、无收入闲汉、盗窃犯,无赖、以及不太友好的城市管理者。……
谈到新书和二手书的区别,他说,“几乎每个出版社在计算图书销量时,总要加上一个前提——“如果不算盗版在内的话”。而在二手书市,盗版是常态,正版反而是稀缺。”
“推动新书市场前进的是教材辅导书籍。而推动旧书市场前进的是各种媒体。(公众号,某音)。通过无脑的读者洗脑,读者狂热追捧某些书籍,(大部分是高仿),这些书某一阵风靡全国,某天又销声匿迹,无人提及。”
在二手书业十三年,他认为他什么都见识了……但还没准备好市场在缩小。他表示,读者群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并伴随残酷的行业内卷。跳蚤市场上的销量,比五年前减少60%以上。网上,通过打价格战,销量持平,但价格是5年前的二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目前这个行业,赚钱是小概率事件”。mr.niu说。
“从事这个行业,似乎对人类智力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能收到书,意味赚到钱,但这取决运气”。他说。
因此,家中会摆放一个赵姓的神仙(赵公明),并放置数量为偶数的水果。他相信这会带来财富。
但最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并不比一个回收废纸箱矿泉水瓶的文盲更强。
但不代表他是悲观主义者。他只是个现实主义者。对于未来,他表示,有生之年,行业不会消失,但会洗牌。淘汰掉一批刚入行且没有耐心的、以及准备改行的高龄者、缺乏货源的悲观主义者这三类人,行业才能正常发展。
“这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时间”他说。
4.8万人阅读
151人点赞
收藏 3 27 151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27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