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日记# “💎💎💎”检失
今天,小店积分达3001分,将获“💎💎💎”。2022年2月5日开店,恰好二年,又恰在春节假期,值得庆贺。与之前不同,经过两年小试牛刀,倒有很多得失,需认真检讨一番。
关于“专题”
“商品专题”足以体现店铺特色。在孔网开店之初,就考虑设置“专题”,后经书友指点,又将“精选专题”设在了手机端首页(图一),打开店铺即可见到。但设专题,也要避免一些误区。
1,宜“专”不宜“大”。
开始设置了一些大而无当的专题,好像“儒释道”通过一个专题,就能一网打尽,想尽可能把店里的书展示出来。实际上,设得过大,太过宽泛,反而失去了专题的意义。于是,我把佛学类专题改为“佛学中国化”,集中介绍外来宗教是如何融入中国,并且扎地生根,发扬光大的;儒家类专题,改为“儒家现代化”,儒家如何适应现代,儒学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是当前颇为关切的话题,现代新儒家已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探讨,可读的书籍还真不少;“古代小说”专题,改为“人情小说”,人情小说,作为古代小说的一部分,兼具大俗大雅,鲁迅等大家给予很高评价,又很接地气,大众化,出版的书己很多。
2,贵“精”而不在“全”
设专题,容易走入“全”的误区。若从收藏角度,自是越全越好。但是店铺专题不同,还要考虑经营问题,开始为了把专题做“全”,高价进了不少书。有些新书,进了不久就降价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得低价处理。不然,越放价儿越低。做“精”,也大有可为,做专题,自然会关注名家名著名社作品,再加上内容价值高,市场又稀缺,这样的书既“精”,又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还可以把专题做得“精细化”,如“人情小说”,一本书里往往有多部小说合集,有三部的、五部、十部、甚至十二部,不同的部数,价值自然不同,于是我将其细分,分为“三集本”、“六集本”……甚至“十二集本”(图二),通过分级,价格有区分,价值也得以更好地体现。
关于价格
开网店,还是要坚持“价格为王”的原则。要想销量提升,很快出手,只有“价格最低”这张王牌。掌握了这个标准,哪些书能上架,哪些书不能上架,就心中有数了。进价高的书,坚决不上架。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存量,检索超过100家的,如果进价没优势,干脆别进,像这样的市场存量,价格不升反降,标得接近最低价,也未必能卖出去。
不要简单认为,或许放一放,价格就会上来。多数书籍,想通过收藏途径,放上几年就期待升值,是行不通的。再说了,站在经营角度,大量的书不出手,要占用大量资金,资金成本太高,不划算。因此,吸取之前教训,我把一年前上架的“价高书”逐一检索,哪怕赔点儿,坚决把价格调下来,快速处理掉!通过这些教训,进一步掌握哪些书能进,哪些书不能进。
还要关注“算法”的作用。一本书价格合适,很快卖出去后,应该持续关注市价及存量,如果本店的价格有优势,又有存货,就把价格优势保持住,根据“算法”,会有人持续买进,这本书就会越买越好,甚至成为“爆款”。如何保持价格优势,持续卖出去,是个大有文章的课题。
关于货源
有人说旧书业最重要的是货源,能不能搞到质优价廉的书,最为关键。
最进加了一个群,重点探讨废品站淘书的事儿。书友们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真是一个成本低、收益高、风险低的极佳渠道。两元一斤从废品站买回来,遇到好书,可赚多倍的钱,何乐而不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挽救文化产品的义举,不是淘书者的辛苦努力,这些好书马上就成纸浆了!
逛书店。实体店多是新书,价格高。但逛得多了,也有极少数店有库存书,那就是发现“新大陆”了!有几家实体店,去的多了,成了朋友,帮他们销了书,自己也挣了一点儿钱,双赢!跟老板熟了,还能多给个折扣点呢!
旅行途上,也有好书。去看文物古迹,要关注有没有配套的书。大多数古迹有专门书籍,前一段儿去看了打虎亭汉墓,知名度不高,却是第二批国保,看过后向工作人员打听,还真有专著,一下买了十多本,还是孔网独家呢(图三)。到一个城市,必看两个点儿:书店和博物馆,书店尤其是大型图书城,必有收获。博物馆一般有书籍柜台,有性价比高、又有收藏价值的书,但一般不进行网上交易。这恰恰是网店所缺,如果能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沟通好,成为稳定书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关于品相
常常买到很好的旧书,却脏兮兮的,惨不忍睹。小店上架的书,必须经过认真打理,方能上架。品相好的,九五品以上,不妨用封口机、热风机塑封一下,旧貌换新颜!
今天,小店积分达3001分,将获“💎💎💎”。2022年2月5日开店,恰好二年,又恰在春节假期,值得庆贺。与之前不同,经过两年小试牛刀,倒有很多得失,需认真检讨一番。
关于“专题”
“商品专题”足以体现店铺特色。在孔网开店之初,就考虑设置“专题”,后经书友指点,又将“精选专题”设在了手机端首页(图一),打开店铺即可见到。但设专题,也要避免一些误区。
1,宜“专”不宜“大”。
开始设置了一些大而无当的专题,好像“儒释道”通过一个专题,就能一网打尽,想尽可能把店里的书展示出来。实际上,设得过大,太过宽泛,反而失去了专题的意义。于是,我把佛学类专题改为“佛学中国化”,集中介绍外来宗教是如何融入中国,并且扎地生根,发扬光大的;儒家类专题,改为“儒家现代化”,儒家如何适应现代,儒学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是当前颇为关切的话题,现代新儒家已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探讨,可读的书籍还真不少;“古代小说”专题,改为“人情小说”,人情小说,作为古代小说的一部分,兼具大俗大雅,鲁迅等大家给予很高评价,又很接地气,大众化,出版的书己很多。
2,贵“精”而不在“全”
设专题,容易走入“全”的误区。若从收藏角度,自是越全越好。但是店铺专题不同,还要考虑经营问题,开始为了把专题做“全”,高价进了不少书。有些新书,进了不久就降价了,过了一段时间,就得低价处理。不然,越放价儿越低。做“精”,也大有可为,做专题,自然会关注名家名著名社作品,再加上内容价值高,市场又稀缺,这样的书既“精”,又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还可以把专题做得“精细化”,如“人情小说”,一本书里往往有多部小说合集,有三部的、五部、十部、甚至十二部,不同的部数,价值自然不同,于是我将其细分,分为“三集本”、“六集本”……甚至“十二集本”(图二),通过分级,价格有区分,价值也得以更好地体现。
关于价格
开网店,还是要坚持“价格为王”的原则。要想销量提升,很快出手,只有“价格最低”这张王牌。掌握了这个标准,哪些书能上架,哪些书不能上架,就心中有数了。进价高的书,坚决不上架。同时,还要关注市场存量,检索超过100家的,如果进价没优势,干脆别进,像这样的市场存量,价格不升反降,标得接近最低价,也未必能卖出去。
不要简单认为,或许放一放,价格就会上来。多数书籍,想通过收藏途径,放上几年就期待升值,是行不通的。再说了,站在经营角度,大量的书不出手,要占用大量资金,资金成本太高,不划算。因此,吸取之前教训,我把一年前上架的“价高书”逐一检索,哪怕赔点儿,坚决把价格调下来,快速处理掉!通过这些教训,进一步掌握哪些书能进,哪些书不能进。
还要关注“算法”的作用。一本书价格合适,很快卖出去后,应该持续关注市价及存量,如果本店的价格有优势,又有存货,就把价格优势保持住,根据“算法”,会有人持续买进,这本书就会越买越好,甚至成为“爆款”。如何保持价格优势,持续卖出去,是个大有文章的课题。
关于货源
有人说旧书业最重要的是货源,能不能搞到质优价廉的书,最为关键。
最进加了一个群,重点探讨废品站淘书的事儿。书友们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真是一个成本低、收益高、风险低的极佳渠道。两元一斤从废品站买回来,遇到好书,可赚多倍的钱,何乐而不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挽救文化产品的义举,不是淘书者的辛苦努力,这些好书马上就成纸浆了!
逛书店。实体店多是新书,价格高。但逛得多了,也有极少数店有库存书,那就是发现“新大陆”了!有几家实体店,去的多了,成了朋友,帮他们销了书,自己也挣了一点儿钱,双赢!跟老板熟了,还能多给个折扣点呢!
旅行途上,也有好书。去看文物古迹,要关注有没有配套的书。大多数古迹有专门书籍,前一段儿去看了打虎亭汉墓,知名度不高,却是第二批国保,看过后向工作人员打听,还真有专著,一下买了十多本,还是孔网独家呢(图三)。到一个城市,必看两个点儿:书店和博物馆,书店尤其是大型图书城,必有收获。博物馆一般有书籍柜台,有性价比高、又有收藏价值的书,但一般不进行网上交易。这恰恰是网店所缺,如果能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沟通好,成为稳定书源,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关于品相
常常买到很好的旧书,却脏兮兮的,惨不忍睹。小店上架的书,必须经过认真打理,方能上架。品相好的,九五品以上,不妨用封口机、热风机塑封一下,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