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拜占庭—《君士坦丁堡》读后感
这座城,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不得不叫从未去过的人心向往之,而已去的人留恋之,驶向拜占庭,是种遗失的美好。拜伦、叶芝、伍尔夫笔下的君士坦丁堡,几乎都是浮光掠影,只见魂不见壳,帕穆尔笔下的是伊斯坦布尔,新壳要厚过旧魂,历史学者的笔下,则是冷冰冰的,之前读过一本历史学者带儿子游览伊斯坦布尔,我觉得他是在牵强的挖掘君士坦丁堡的痕迹。
只有这本,《君士坦丁堡》,神形兼具、魂壳均衡,缺点是古早一些,早过拜伦,但反过来一想,缺点成优点。因为可以了解到19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了解到那些已经消失了近三个世纪的物非人非,比如三个世纪前的伊斯坦布尔的人和狗们。
这本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夺人眼球的著作,而是具有游记作品的特有属性:细水长流、渐入佳境。需要慢慢读、慢慢品,通观全书的中译,文字的读感既丝滑又赏心悦目,可见译者的中文功夫,有上佳的文采,这种有点古早的西方游记结合一些我们的四字俗语和成语来表述,一点也不违和。书中具有感染力的段落与语句不少,比如“搬运工负重,银行家积聚真金白银”、“不仅自问今夕何夕,此地何地”、“这才是家庭的模样,舍此无非是畜群;这才是家庭的模样,舍此不过是娼寮”…….等等,看来译者是用心地将作者的精髓思路精致地用汉字转化出来。AI的时代,我觉得“信达雅”这个理念已过时,没必要对译作以此三者兼具为标准,尤其是通俗作品,50年前人们认可的信达雅作品放在今人眼光下,会发生变化,现在流行丝滑。不过,鸡蛋里挑点骨头,我觉得“阿迦”、“帕迪沙”、“塞拉里奥”这类的没法精确到位,那就做个注释为好。
当然,丝滑的前提是原料也好,原料差厨师本事再大,只能靠调味品吊味道,这样是经不起细品和推敲。亚米契斯这部作品完全称得上是部感性的伊斯坦布尔之旅,他不是站在一旁的冷静历史旁观者,相反他通过想象与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来融入几百年前的往事,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苏丹的凯旋队列、几十年前的大火,宫廷里的君臣勾心斗角、底万大厅里的刀光血影,煞是好看,就像一幕幕迷你剧,而且这些都是作者行走在伊斯坦布尔的社区里、城墙下、坟茔间构思出来付诸于笔端。
除了当下的旅行中徜徉俱往矣的历史,描述众相生(即烟火气)也是此书的重中之重。伊斯坦布尔既是多族群的居住空间,也是他们的精神空间,来朝拜、旅行的络绎不绝,21世纪也是如此。绝的是,作者对伊斯坦布尔的未来也做了猜想。我是从p193的“土耳其浴”这篇开始越读越不释手,这一篇会把你笑翻肚皮;讲“狗”的一篇也是很有趣,帕慕克对此也有评论,现在伊斯坦布尔的狗患仍旧厉害,流浪狗的耳朵上都有标识;“救火”篇就像是看一部午夜惊悚剧……..等等,可见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
在这些历史回顾与现实众生的文字中,一层层的揭开了一个很实质的现实: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大厦将倾,要完蛋了。蜘蛛将再也不能再众王的宫殿里结网。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作者对景物的描绘,不仅驶向拜占庭、滞留君士坦丁堡,还有驶离伊斯坦布尔,那些对沿途水陆两路的景物文字描写,可以说重峦叠嶂、细致入微。
没去过伊斯坦布尔,有机会要去去,对照着这书里所描绘的圣索菲亚,看看那些立柱、吊灯、穹顶,还有那被涂掉的。
这座城,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历史角度,不得不叫从未去过的人心向往之,而已去的人留恋之,驶向拜占庭,是种遗失的美好。拜伦、叶芝、伍尔夫笔下的君士坦丁堡,几乎都是浮光掠影,只见魂不见壳,帕穆尔笔下的是伊斯坦布尔,新壳要厚过旧魂,历史学者的笔下,则是冷冰冰的,之前读过一本历史学者带儿子游览伊斯坦布尔,我觉得他是在牵强的挖掘君士坦丁堡的痕迹。
只有这本,《君士坦丁堡》,神形兼具、魂壳均衡,缺点是古早一些,早过拜伦,但反过来一想,缺点成优点。因为可以了解到19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了解到那些已经消失了近三个世纪的物非人非,比如三个世纪前的伊斯坦布尔的人和狗们。
这本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夺人眼球的著作,而是具有游记作品的特有属性:细水长流、渐入佳境。需要慢慢读、慢慢品,通观全书的中译,文字的读感既丝滑又赏心悦目,可见译者的中文功夫,有上佳的文采,这种有点古早的西方游记结合一些我们的四字俗语和成语来表述,一点也不违和。书中具有感染力的段落与语句不少,比如“搬运工负重,银行家积聚真金白银”、“不仅自问今夕何夕,此地何地”、“这才是家庭的模样,舍此无非是畜群;这才是家庭的模样,舍此不过是娼寮”…….等等,看来译者是用心地将作者的精髓思路精致地用汉字转化出来。AI的时代,我觉得“信达雅”这个理念已过时,没必要对译作以此三者兼具为标准,尤其是通俗作品,50年前人们认可的信达雅作品放在今人眼光下,会发生变化,现在流行丝滑。不过,鸡蛋里挑点骨头,我觉得“阿迦”、“帕迪沙”、“塞拉里奥”这类的没法精确到位,那就做个注释为好。
当然,丝滑的前提是原料也好,原料差厨师本事再大,只能靠调味品吊味道,这样是经不起细品和推敲。亚米契斯这部作品完全称得上是部感性的伊斯坦布尔之旅,他不是站在一旁的冷静历史旁观者,相反他通过想象与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来融入几百年前的往事,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苏丹的凯旋队列、几十年前的大火,宫廷里的君臣勾心斗角、底万大厅里的刀光血影,煞是好看,就像一幕幕迷你剧,而且这些都是作者行走在伊斯坦布尔的社区里、城墙下、坟茔间构思出来付诸于笔端。
除了当下的旅行中徜徉俱往矣的历史,描述众相生(即烟火气)也是此书的重中之重。伊斯坦布尔既是多族群的居住空间,也是他们的精神空间,来朝拜、旅行的络绎不绝,21世纪也是如此。绝的是,作者对伊斯坦布尔的未来也做了猜想。我是从p193的“土耳其浴”这篇开始越读越不释手,这一篇会把你笑翻肚皮;讲“狗”的一篇也是很有趣,帕慕克对此也有评论,现在伊斯坦布尔的狗患仍旧厉害,流浪狗的耳朵上都有标识;“救火”篇就像是看一部午夜惊悚剧……..等等,可见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
在这些历史回顾与现实众生的文字中,一层层的揭开了一个很实质的现实:奥斯曼帝国江河日下,大厦将倾,要完蛋了。蜘蛛将再也不能再众王的宫殿里结网。
还有一个看点,就是作者对景物的描绘,不仅驶向拜占庭、滞留君士坦丁堡,还有驶离伊斯坦布尔,那些对沿途水陆两路的景物文字描写,可以说重峦叠嶂、细致入微。
没去过伊斯坦布尔,有机会要去去,对照着这书里所描绘的圣索菲亚,看看那些立柱、吊灯、穹顶,还有那被涂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