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最爱的三本书# 2023年个人阅读Top10(上)
这一年一共读了100余册,选其中的十分之一,一来回顾一下,二来推荐给读书的学生,不是那种读的时候需要脑袋转圈圈的书,都不费脑力,天天光读教材已经够累了,课外再搞些原版、古籍、学术类的读,那是自己找罪受。
看到一些公号和个人,也在推年终读书Top,翻了翻,都是这个“史”那个“学”的,书简介里的词也老抽象,这个“主义”那个“理论”的,搞得公号很学术、个个是学者,所以整出来的书单也特卷,卷不停。我看到这种书单,一般是看个开头就赶紧合上,本人盖不起寺庙,您菩萨大,慢走。
所以啊,全民阅读量上不去也跟这些卷家们脱不了关系,他们推荐的书适合有神仙命的读,或者有仙心、没仙命的读;说穿了,其实他们就是为了凸显其特有逼格、倍有档次,站在链环的制高点,推着对你的温暖鄙视。
阅读,应该是种受众与书籍之间亲和的互动,出书的要尽可能减少受众的排斥感,有些读者明明消化得了这个层面的书籍,做书的、推书的非要把这书整的这个主义、那个学说,弄一堆深奥专业术语来扯虎皮拉大旗,那受众势必敬而远之了。当然,受众也要跨出阅读这一步,否则书籍再亲和,你不主动迎合,那也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的2023年Top10书单是针对那些已读过董宇辉书单的学生群体,或者对董的书单不屑一顾、而对各种学啊史啊哲啊高攀不起,但又想进阶到阅读2.0境界的群体,本人就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人年轻那会儿别人推的那几本书,过了几十年后还在推,是太经典了还是太贫瘠了咋的?比如那个什么平行的世界、msl的婚礼 、在额尔古纳右岸活着等等,而且都是小说,不能多元化些吗?
Top1《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作者王赓武依旧健在,这书不仅是这位世纪老人的经历、回忆、传记,从柴米油盐到家国情怀,从颠沛离乱到心安处即是家,几乎整整百年;而且传达出一种与现今时代合拍的理念,在国际间求学、生存、扎根的动态,未来会有更多人将次作为常态,其实在一个国里的省际、城际间也是如此,只不过心安处即是家的感触没有国际间那么强烈和明显。有很多中国世纪老人自己或者是子孙辈对其的回忆录,大多传输给受众的是经典或过时、恋旧或保守、温情或狭隘的触动和感悟,但与当前的眼下能不能应和、对接,却有着宽窄不一的隔断。
此书的现实意义要远大于那些作古多年、后来人写作的伟人名人传。
Top2《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这本就是后人写的名人传记,它的特点在于写法上,有种电影的蒙太奇,在托尔斯泰逃离家园路程上的一个个点上回溯其过往的一段段面,最后到过世时汇聚出了托翁的一生。这样读起来就不枯燥,没有流水账感觉,毕竟,托尔斯泰的一生,很多人太熟悉了,不怎么看书的也知道《战争与和平》,再写其传记,写出特色,那要有新料、新观点,新传记必须要有新进阶,否则湮没在碌碌众书中无人问津。
对托尔斯泰有一定了解,又想进步一步获得些边边料料,尤其是其离家出走后的那一段时间,不妨一读,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完全可以拍一部叫《托尔斯泰最后几天》的迷你剧出来。
Top3《小镇喧嚣》
是被《置身事内》带热的一本纪实作品,否则明珠蒙尘。是21世纪某学者在基层实打实的调研,不是那种一帮子人围着一个人乌泱泱地下基层、下工厂的领导式调研。书中不光展现出在基层怎么做事,也悄咪咪的藏着如何在基层做人的秘笈,未来有志于从基层工作干起的年轻人很适合读一读,没这个志向也可以读来提高一下官场上下应和、官民纠纷处理的情商,坚决躺平的就免了,读了会越躺越平。
这本适合陈列在机关的书架里,或者鼓励下属来阅读,提高修养,不左不右里散发正能量。
Top4《烽火与流星》
前三名的书已囊括“中”、“外”、“今”,那这本就代表“古”。确实好看,主要讲唐前尤其是梁朝代的诗词赋,绝对是能带来拓宽阅读面之作。当时读完后我用了什么“诗情,醉了一朝,碎了一地”什么、“香草美人、飞花飘零”、“在字句里醉倒、在想象中轻佻”......等一串肉麻词汇来表达赞誉之情。真的好看,适合文青属性强的阅读群,没有年龄限制。
再来一句肉麻体——这是一个将诗情从碧霄跌到地上,碎了一地的朝代;后来人小心地把碎片掬捧起来,取名叫寂寥。
Top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我知道很多人连这个俄国名字也读不顺,别说看他写的书了,因为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万事在于跨出这一步,大美女周涛也是到五十岁才跨出阅读老陀这步的,她没说后来读的怎样,只记得当时提及读老陀她是一副上供烧香的肃容。
当时读感,人文南江版: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12472/
这一年一共读了100余册,选其中的十分之一,一来回顾一下,二来推荐给读书的学生,不是那种读的时候需要脑袋转圈圈的书,都不费脑力,天天光读教材已经够累了,课外再搞些原版、古籍、学术类的读,那是自己找罪受。
看到一些公号和个人,也在推年终读书Top,翻了翻,都是这个“史”那个“学”的,书简介里的词也老抽象,这个“主义”那个“理论”的,搞得公号很学术、个个是学者,所以整出来的书单也特卷,卷不停。我看到这种书单,一般是看个开头就赶紧合上,本人盖不起寺庙,您菩萨大,慢走。
所以啊,全民阅读量上不去也跟这些卷家们脱不了关系,他们推荐的书适合有神仙命的读,或者有仙心、没仙命的读;说穿了,其实他们就是为了凸显其特有逼格、倍有档次,站在链环的制高点,推着对你的温暖鄙视。
阅读,应该是种受众与书籍之间亲和的互动,出书的要尽可能减少受众的排斥感,有些读者明明消化得了这个层面的书籍,做书的、推书的非要把这书整的这个主义、那个学说,弄一堆深奥专业术语来扯虎皮拉大旗,那受众势必敬而远之了。当然,受众也要跨出阅读这一步,否则书籍再亲和,你不主动迎合,那也是一厢情愿罢了。
我的2023年Top10书单是针对那些已读过董宇辉书单的学生群体,或者对董的书单不屑一顾、而对各种学啊史啊哲啊高攀不起,但又想进阶到阅读2.0境界的群体,本人就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人年轻那会儿别人推的那几本书,过了几十年后还在推,是太经典了还是太贫瘠了咋的?比如那个什么平行的世界、msl的婚礼 、在额尔古纳右岸活着等等,而且都是小说,不能多元化些吗?
Top1《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作者王赓武依旧健在,这书不仅是这位世纪老人的经历、回忆、传记,从柴米油盐到家国情怀,从颠沛离乱到心安处即是家,几乎整整百年;而且传达出一种与现今时代合拍的理念,在国际间求学、生存、扎根的动态,未来会有更多人将次作为常态,其实在一个国里的省际、城际间也是如此,只不过心安处即是家的感触没有国际间那么强烈和明显。有很多中国世纪老人自己或者是子孙辈对其的回忆录,大多传输给受众的是经典或过时、恋旧或保守、温情或狭隘的触动和感悟,但与当前的眼下能不能应和、对接,却有着宽窄不一的隔断。
此书的现实意义要远大于那些作古多年、后来人写作的伟人名人传。
Top2《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这本就是后人写的名人传记,它的特点在于写法上,有种电影的蒙太奇,在托尔斯泰逃离家园路程上的一个个点上回溯其过往的一段段面,最后到过世时汇聚出了托翁的一生。这样读起来就不枯燥,没有流水账感觉,毕竟,托尔斯泰的一生,很多人太熟悉了,不怎么看书的也知道《战争与和平》,再写其传记,写出特色,那要有新料、新观点,新传记必须要有新进阶,否则湮没在碌碌众书中无人问津。
对托尔斯泰有一定了解,又想进步一步获得些边边料料,尤其是其离家出走后的那一段时间,不妨一读,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完全可以拍一部叫《托尔斯泰最后几天》的迷你剧出来。
Top3《小镇喧嚣》
是被《置身事内》带热的一本纪实作品,否则明珠蒙尘。是21世纪某学者在基层实打实的调研,不是那种一帮子人围着一个人乌泱泱地下基层、下工厂的领导式调研。书中不光展现出在基层怎么做事,也悄咪咪的藏着如何在基层做人的秘笈,未来有志于从基层工作干起的年轻人很适合读一读,没这个志向也可以读来提高一下官场上下应和、官民纠纷处理的情商,坚决躺平的就免了,读了会越躺越平。
这本适合陈列在机关的书架里,或者鼓励下属来阅读,提高修养,不左不右里散发正能量。
Top4《烽火与流星》
前三名的书已囊括“中”、“外”、“今”,那这本就代表“古”。确实好看,主要讲唐前尤其是梁朝代的诗词赋,绝对是能带来拓宽阅读面之作。当时读完后我用了什么“诗情,醉了一朝,碎了一地”什么、“香草美人、飞花飘零”、“在字句里醉倒、在想象中轻佻”......等一串肉麻词汇来表达赞誉之情。真的好看,适合文青属性强的阅读群,没有年龄限制。
再来一句肉麻体——这是一个将诗情从碧霄跌到地上,碎了一地的朝代;后来人小心地把碎片掬捧起来,取名叫寂寥。
Top5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我知道很多人连这个俄国名字也读不顺,别说看他写的书了,因为我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万事在于跨出这一步,大美女周涛也是到五十岁才跨出阅读老陀这步的,她没说后来读的怎样,只记得当时提及读老陀她是一副上供烧香的肃容。
当时读感,人文南江版: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01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