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眼中的长安三万里:一个关于现实和梦想的故事。自己把一些情节重复看了很多遍,个人认为这是近年最好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不仅画面精美,而且整个情节起伏跌宕,悬念丛生,还让我们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不断追忆那些耳熟能详的精美诗句词句。在唐朝诗人里面高适的存在感是很低的,而长安三万里的正在是站在平凡诗人高适的大众角度(至少高适在影片的前半段是很普通的)展开整个故事,而非天才李白的角度,这样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不是谁都具有诗仙李白那样的天赋,我们的大多数都是像高适那样的人。长安三万里带我很多启示,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同感呢?

1.当狂傲不羁舍我其谁的李白登上黄雀楼读到崔浩那篇《黄鹤楼》的前两句时,那种傲气荡然无存。启示:天才和天赋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时间没有绝对的天才,大家不必妄自菲薄。2.李白和高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找关系,拖关系。启示:李白和高适的才华自不必说,但是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珠暗投,英雄与用武之地的情况比比皆是。个人觉得拖关系找关系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自己也要有一定才能或者本事才行,一个庸才蠢才,如果推上去做领导和世界首富,只会给国家和世界带来无尽的灾难。3.影片里面说入赘是在唐朝最被人蔑视和鄙视的,但是李白那样的牛人偏偏就选择了入赘,虽然画风场景凄凉了一些,但是试想如果李白没有入赘,是不是将来很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更不可能成为人尽皆知的诗仙。启示:个人觉得影片的意思不是鼓励广大男同胞去入赘,而是启示我们要审时度势,学会变通,就像拍马屁很多人很鄙视,但是你不能否认有的人就是喜欢吃这套,适当拍一点马屁,你自己也不会少了什么。网上流传说在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高管,华人很少,印度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国人不会拍马屁,因为小时候父母没有教,仔细想想,说两句违心的话,自己又不会少什么,别人喜欢听,你投其所好,说不定说了之后,升职了,加薪了,想办的事情办成了,想要提拔的人提拔了(印象很深刻,在《明朝那些事里面》写的,徐阶为了提拔自己想要提拔的人才比如张居正,遇到严嵩卡脖子,也经常拍马屁,徐阶这是为国家推荐人才,功底无量啊!),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如果在雍正年间,你去拍拍雍正马屁试试,包你吃不了兜着走......4.高适立志报国,在影片中虽然历经艰难,但是最终结局在转折中梦想成真,但他至始至终也没有放弃过自己保家卫国的梦想,甚至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观众们都喜欢这样:过程曲折,结局圆满。启示:长安三万里是不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提醒千百万在现实中的普通大众们要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梦想呢?最后分享三点:1.个人觉得西安还是改回长安比较好:昨晚我专门花了1个小时去查阅以前为什么长安为什么要改名为长安,虽然有理有据,但是我还是觉得长安这个名字更好,长安长安长治久安。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整个影片中唯一被念了两遍的诗句,初看并不觉得很特别,但是仔细想一想,诗中画境非常美,意境也非常深远,就像里面小书童评价的:真好啊!3.长安三万里里面展现了好多好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但是由于长安三万里的时代背景是唐代,我觉得无论怎样都应该加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毕竟孤篇压全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