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 7年前,我从英国到拉萨,守护百年神殿(一)
肖皖璇 中国新闻周刊 2023-05-18 22:01 发表于北京
从镜头中,看见一座正在生长的古城
“推开沉重的大门,原始、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内笼罩的幽暗又给建筑本身增添了一丝神秘。环形坛城的结构、古老的藏式立柱和门廊、一层层斑驳的百年壁画慢慢地出现在眼前……”
夏工在一条短视频中用宁静柔和的语气,讲述了他第一眼见到吉崩岗拉康时的场景,而我们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
吉崩岗拉康,拉萨现存的唯一一座坛城结构古建筑,在200多年的风霜中失去了本色。
2017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的90后建筑师夏于钧,参与到吉崩岗的保护性改造工作中,花了三年时间,让这座古建焕发新生。而他,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夏工”。
为了让西藏的艺术和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知晓,夏工与西藏文化艺术品牌“醍醐”合作,将吉崩岗升级改造的过程拍成短视频抖音账号上分享。
从他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一座正在生长的古城。
吉崩岗,从老地图里走到眼前
早在学生时代,藏式建筑就是令夏工神往的存在。
他曾去过稻城亚丁,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建筑让他感受到一股原始的冲击力。夏工惊叹于那种哲学传统带来的精神力量、沉醉于藏式建筑充满生命力的建造手法。在英国读硕士期间,他进一步对喜马拉雅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他看来,研究的“在地性”是一种基本要求。“我希望从生活就开始融入,从衣食住行到每天的测绘,都是在地性的一部分,而不止是假期来采风,然后回到大城市工作。”
2016年,出于对喜马拉雅古建筑的热爱,夏工离开了工作了两年的上海,来到拉萨,一边学习当地建筑语言,一边梳理学术体系。
彼时,有一座名为“吉崩岗拉康”的古建筑反复出现在18世纪到20世纪 一些拉萨古城的老地图里。藏文化中,“拉康”是佛殿的意思,从古老的文献中,夏工逐渐了解到这座“拉康”的往事。
18世纪前后,在小昭寺附近曾兴建一座五层楼高的佛塔,塔顶向下的4个方向,均用挂有铃铛的铁链相连,每当起风时,铃声随之回荡。19世纪,佛塔年久失修倒塌,在废墟上新建了一座三层楼高的建筑,便是吉崩岗拉康。
越是读得多,夏工就越对这座建筑的现状感到好奇。
2017年的一天,文物局的老师和朋友约他去看一座古城中的老建筑,到了目的地时,看着眼前熟悉的白色建筑,他突然醒悟:这不正是反复出现在脑海中的吉崩岗拉康吗!
“它就这样从老地图里走到了我眼前。”夏工感慨道,就凭这“第一眼”他就确认了自己与吉崩岗的缘分。
而这种缘分也成为了他“扎根”于拉萨的理由。2017年开始,拉萨政府开始对吉崩岗展开修缮工作,后与“醍醐”合作,委托团队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保护性升级改造,而夏工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执行建筑师。
他深知,吉崩岗一直有一种强大的磁场,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散发出能量,也吸引着能与它产生共鸣的事物。
在建立之初,吉崩岗是一座集军事目的和宗教意义于一身的防御屏障。后来,这里建起一座变电站,成为电的能量中心。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吉崩岗被长期作为粮仓使用,转换为粮食的能量中心。
吉崩岗的身份一直在随着岁月发生转变,而如今,它却隐没在喧闹的市井中,仿佛落入尘埃,不被人察觉。
连从小生活在附近吉崩岗社区的居民,都不知道这个古老建筑的存在,直至夏工和“醍醐”用手中的光将这里照亮。
百年古建筑和当代艺术的碰撞
改造工程启动之前,人们曾对吉崩岗有过各种新身份的设想。有人提议改建为甜茶馆,也有人提议建成酒店,但这些都将对古建筑原本的样貌造成破坏,并不可取。
在考察了国内一流文博场馆与古建筑保护性利用案例后,夏工和团队伙伴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完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将吉崩岗拉康改造成当代艺术中心。
然而西藏并没有将古建筑改造成艺术空间的先例,屋顶漏水、电路老化、地面不平整等诸多的挑战摆在了面前。
当古老建筑遗产与当代艺术概念相遇,怎样才能既不突兀又碰撞出“火花”?修复团队一直在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
在地面改造的问题中,他们找到了一个能够完美平衡两者的“龙骨+老地板”的方案,即:在原始地面上架设龙骨,留出足够的管线空间,同时通过调整每一段龙骨的高度,让木地板完成面保持基本水平。这样既解决了原始地面不平整的问题,还能处理管线等隐蔽工程的需求。
地板用料除了考虑平整坚固之外,他们还希望通过地面传达出厚重、古朴的历史感。在参考了许多古老寺庙的地面案例,经过各种样板对比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期望中的老榆木地板,还用老榆木纹理在中心神殿拼出了一个坛城形状。
不论是龙骨的施工还是地板的铺设,每一个细节对工艺的要求都非常高,从施工现场视频的特写和慢镜头中,观众读懂了这座百年坛城建筑的匠心。
204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