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礼物》——古尔纳

是古尔纳的文字风格,貌似隐忍,却字字带刀。我在阅读时试图不停地找译文瑕疵,尽管在文字与故事的感召下不时地忘了这茬,但还是在p221找到了一处。译文很流畅,没有一句需要来断句或重读方能理解,读完上译的第一辑古尔纳作品,发现每一册的译文都堪称丝滑,一方面是古尔纳作品的风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译者的水平造就。每一册最后都有古尔纳2021年诺奖演说,很值得阅读,尤其是古尔纳到了这个年纪,自然而然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想法与观点,尤其是他对眼下历史的两段认识与解读——“我们的历史是偏颇的,对于许多残酷行径保持沉默;我们的政治是种族化的……….一种新的简化的历史正在构建中,改变甚至抹除实际发生的事件,将其重组……..这种历史不尊重上一个时代的实物见证…….”——此篇演讲的译者也是这一册《最后的礼物》的译者。
书评或读感有一种比较式的套路,比如“当我读到这里时,想起来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或“当我读到这里时,想起来某某某的诗歌”……等等,一种很能给自己贴金的套路,我用大不来,所以不挖空心思去比较,顺其自然,想到哪里码字码到哪里。这是作者2011年作品,不算古早,书中的创作背景与隐藏的观念、思维都不算陌生。
“The last gift”,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书中的父亲直到死后才道尽其桑给巴尔往事,用一生捆绑成最后的礼物给生者,家人同时尝尽其生时带来的百般滋味,妻子的往事与孩子们的现在时交叉在其中,各有各的行程,各有各的收获,互相之间馈赠着生活与家庭带来的无形的礼物。作者的笔触依旧隐忍与克制,开头章节里疾病、衰老、寒冷、中风给予阿巴斯的击打以及阿巴斯随之而来的心理活动,作者就像一个驻扎在阿巴斯脑袋里的旁观者,这些“不是突如其来的一击,是转头认出他后给他的一拳”,克制的言语几乎把悲剧变得可以容忍。在诉说玛利亚姆被弃、收养的童年时,还是一如既往的克制。
家庭成员间的影响与相处,古尔纳作品的一个主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群体应该很大,因为几乎人人有家庭,但由于古尔纳后来的阅历与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其中后期作品可能对于年轻读者来讲,会有排斥感,相反,其早期作品,会有较大的认同感。当我读到阿巴斯慢慢从曾经捧若掌上明珠的女儿生活里慢慢退出时,感同身受,都是这样,这是规律。P63有段很生活的心理描写,散发着一股躺而不平、摆而不烂、无力与挣扎混搭起来的力道。
另一个主题,就是移民。在中后期作品里,这个主题越来越尖锐与深刻。移民是“流浪家庭,没有家族联系与责任的漂泊者”,这句话里就可见古尔纳不仅是个控诉者,还是个反思者,对于种族或民族,尤其是歧视问题,他对自身种族/民族的剖析也是蛮独到,这与另三位移民作家有所不同。比如p108的对一些民族的拷问。字字如刀。
阿巴斯又一次离家了,这次是不想走也得走;妻子玛利亚姆找到了养父母、女儿安娜找回了自己、儿子贾马尔继续在寻找属于自己的……..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费内西尼。
82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