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梦# 《我的童年》
这一段时间很特别,政策的放开,羊群的来袭,一切都在变化和不安中忐忑着。孩子也停了网课,放了寒假,不用按时按点按部就班的安排,没有时间的约束,也不用出门做事,一切似乎又都松弛下来。
这几天沉浸在各种小说中,接连读了麦加的《人生海海》,阿来的《尘埃落定》,蔡崇达的《皮囊》和《命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和莫言的《蛙》。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晚上可以看到12点,早上7点一醒就又接着读,吃饭的时候也放旁边看两页。看的头昏脑胀,沉浸其中的时候有难过、有悲伤、有感慨、有叹息。赞叹作者的博学多才感情真挚,感叹造化弄人和人物的命运……
想想之前看书是没有逻辑和顺序的,有什么看什么,而不是如现在想看什么就去找就有什么。记得小学时除了课本外很少有课外书,有一些报纸是可以订阅的,却很少有人订,毕竟那个年代家长能够交学费供几个孩子上学读书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小学里印象深刻的几件事成了我童年时代可以串联起来的记忆。一个是大约二年级的时候,写的作文《我的文具盒》、《我的一家》、《冬天的雪》,妈妈辅导我的一些句子,至今还记忆犹新。“文具盒是蓝白相间的,上面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看起来赏心悦目”,“冬天的雪白皑皑的一片,走在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几篇文章还刊登在了当时的《尖尖角》报纸上,记得报纸我之前一直保存着,慢慢的也不知去向,荣誉证书被学校压着,直到毕业也没能看上一眼。
三年级放寒假的时候,我和姐姐得了班级前两名,每人奖励一根钢笔和几本练习本,放假时候全校师生站在校园里开大会,点到名字的同学上台领奖,我们成了那次假期人们津津乐道的骄傲和羡慕的对象。
小学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和杨门女将相关的,从同学那里借的。每天晚上和姐姐、妈妈一起在灯下读,记得当时的描写很细腻精彩。有一个情节是,士兵为了躲避追杀,钻进了一个女将家的衣柜里,衣柜里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衣服,把人很好的藏了起来,那多彩的衣服就描述的足足有一页纸……其他的均已忘却,只记得当时很喜欢,觉得描绘的真生动,想象那漂亮的衣柜和生死未卜的士兵的未来。遗憾的是现在已记不清那书的名字了,否则我真想找到再重温一遍。
那时候的自己就爱上了语文,放学了和高年级的姐姐们一起写作业,我拿着她们的课本投入的读起来,她们也不写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我读,我也旁若无人的自顾自沉浸其中。想想真是美好的回忆呢。
我因此喜欢语文和优美的词句,记得看电影时,听到片头曲,就记下“腐败的清朝,无能的皇上”,电视中说的成语或感觉有哲理的句子,我都会储存在小小的脑瓜里。虽然还不十分懂得意思,但就习惯开始积累。
因此小学升初中时,语文因为写错一个字扣了一分,而数学就稀里糊涂刚考及格。说是稀里糊涂也是有原因的,都说遇到好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就像梁晓声老师在《人间清醒》里的小学语文老师,是他一生都感激的人,而他的班主任对他的幼小心灵摧残打击过。我一年级的数学老师是个年轻的女老师,凶巴巴的,现在知道她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不懂教育。而当时,她在黑板上抄了题让做,我认认真真的做,最后的卷子上却被画了个大大的红叉和鸭蛋。那时非常的胆小也不敢去问哪错了,就把卷子拿回家给爸爸看,还委屈巴巴的哭着说不知道哪错了,爸爸看看算的也都对呀,就带我去找老师,老师冷漠的说她全抄错了,加号抄减号,减号抄加号,黑板上的题已经被擦掉了,我没法核对,也不懂去找小朋友核对卷子,就那样悻悻的离开了,只记得爸爸说,以后咱细心点,这做的都对,你都学会了。可我确信根本没有抄错,加号减号我是认得的。这也许是个原因吧,反正后来数学一直学的不那么好,不敢问老师。
农村的孩子放学后还要去地里割草,老师有时候也让学生帮忙干农活。冬天的教室很冷,还要学生拿砖块、玉米芯去学校烧个煤火取暖。那时没有玩具,但大家会跳皮筋、踢沙包、抓子,翻单杠,各种花样玩得精湛。去学校还要搬着自家的小板凳,前面用砖头当腿,放一块长长的木板当书桌,我记得当时那叫号板。小板凳会被调皮的同学摔坏或是偷走,爸爸就用树桩做个圆圆的墩子,我们搬到学校坐,放假再搬回来。
本来想写这几天读小说的感悟,写着写着倒成了我童年时代也即小学时代的回忆碎片。也许是受那些小说的影响,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那些事件的阴差阳错,那些人们经历的苦难人生,以及每个人都会生下自己的命运……我会一一记录下来,小说中的人生感悟和我自己的人生印记。
470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