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书学论证与考究# 全面解读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传统经典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从“六经”到“十三经”,传统经典经过两千多年的阐释、解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一部经学史,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虽为孔子编订,其实源渊流长,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孔子进行整理,形成了儒家经典,后《乐经》失,称“五经”。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也开启了对儒家经典全面解读、阐释的历史进程。
首先是董仲舒阐发《春秋经》,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托,阐释“微言大义”,写出《春秋繁露》,倡导“天人合一”,“大一统”,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论证封建帝王统治合法性。由此,历代帝王“独尊儒术”。董氏又吸收阴阳家思想,提出“五德终始”,解释封建帝王政权更替。
汉代帝王投桃报李,设“五经博士”,立太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儒学运动,儒家经典随之得了全面、深入的解读。“春秋决狱”,不好断的案子,法官就按《春秋经》的意思来断,儒家经典逐渐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
经典解读过程中,不同派别展开了激烈斗争,有了持续两千年的“今古文之争”,经过两汉石梁阁、白虎观会议,皇帝亲自组织开展大讨论,到汉王朝寿终正寝之际,经学成熟了,大儒郑玄作为集大成者,以古文为基,融合今古文,对诸经全面注解,可惜有些没保存下来。
汉代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称为“汉学”。

随着南北朝政治分裂,经学也分为南北两派,隋统一后,首先统一思想文化,以南派为基础,进行了全面整合。

唐代是经学发展的又一高潮,政府牵头,集中人力、物力,对经典再次全面注疏。孔子后人孔颖达作为主编,整理出了《五经正义》:《诗经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周易正义》、《春秋左氏正义》之外,还有饱学之士分别撰写了《周礼疏》、《仪礼疏》、《春秋谷梁疏》、《春秋公羊疏》,这样合起来称为“九经”。实际上,是《礼》和《春秋》均一分为三。
唐代始,儒家经典不断扩容:唐玄宗为《孝经》作注,《孝经》之后便列入第一梯队,《尓雅》作为识字入门书,读书人必备,也列入第一梯队,唐末五代就有了“十一经”。《论语》也是读书人的入门书,是行为准则,自然列入第一梯队,称“十二经”。

最后入列的,是《孟子》。《孟子》入道最晚,也最风光。只不过经历颇为坎坷。
早期儒家经典中,《孟子》在孔门弟子著作中,也并不闪亮。最早提倡推崇《孟子》的,是唐代韩愈,他倡导“古文运动”,实为振兴儒学,与佛道抗衡,他提出“道统”说,认为是孟子接续了孔子道统,是合法继承人,中间中断了,需要接续上。
一个新现点的提出,必然会遭遇挑战。北宋学者们围绕《孟子》的地位展开了激烈论战,接续韩愈“道统”说的道学,在起起伏伏中,最终站稳脚根,脱胎换骨之后,成为“理学”,南宋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四书集注》,将四书重要性放在五经前面。朱熹死后,《孟子》地位巩固下来,终成“十三经”。
宋代关于经学的学问,称为“宋学”。

明代王阳明批判朱熹,继承陆九渊,创立“心学”。打破朱熹的教条,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贤”,一下子调动了读书人的积极性。

清代大兴“文字狱”,学人不敢有创造性发挥,也好,都钻进“经典”里,一字一句分析探讨,将经典翻了个底儿朝天,批了“宋学”,批“汉学”,最后,终将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深入、完善的注解,梁启超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将清人的十三经注疏称为“新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清人经学著作进行全面点评,他指出,清人十三经注疏的经典著作分别是: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
《诗毛氏传疏》, 陈 奂;
《周礼正义》, 孙诒让;
《仪礼正义》, 胡培翚;
《左传旧注疏证》 刘文淇;
《春秋公羊义疏》 陈 立;
《论语正义》 刘宝楠;
《孟子正义》 焦 循;
《孝经注疏》 皮锡瑞;
《尔雅正义》 邵晋涵

小店设专题《十三经》,提供不同时期版本。
5478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32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4
微阅草堂
2022-06-29
左传旧注疏证没写完, 有个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
南面书城: 谢谢您!
2022-06-29 回复 点赞
1 点赞
儒逸阁
2022-06-11
2022-06-11 回复 点赞
1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