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雅量说起
器量,度量和雅量,无不包含人的言行举止。雅量泛指古人中的文人墨客,官员相互之间的来往,对方不敬之处,冷嘲热讽,恭维吹捧,有人自命不凡,唯雅量者荣辱不惊。
世说新语中,说的是王衍拜托族中一个人办事,结果过了很久也没有办完。有次两人在宴会上碰见,王衍就对那人说:“最近拜托您的那件事,怎么还没有完成?”结果那位族人大怒,举起一件食器砸在了他脸上,王衍沉默不语,把食器洗干净之后,牵着王导的手臂一同坐车离去。在车上,王珩照着镜子对王导说:“看你看我的眼神,我的脸是不是被砸得像牛背的青紫色?”
后人评折;王珩的话是句戏谑玩笑话,表示自己不跟人计较,哪怕在大众广庭下,表现了自己的宽宏大度。
我猜测,王珩说话不注意场合,问得出言无状。或许族人辈份比他高,管你当什么官。
山涛曾感慨地对别人说王珩:“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羊祜点评王衍““乱天下者,必此子也。”以上佐证,又不排除族人有点瞧不起他的人品。
另一则说的是,裴遐在周馥家做客,周馥做东宴请众人。裴遐正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负责给人倒酒。裴遐下着棋,不断要酒喝,司马管一府之事,行洒令,或劝酒等。裴遐吼三喝四,他无名火气一升,便把他拉过来拖拽到了地上。裴遐从地上爬起来,又回到了座位上,处变不惊,神色不变,依旧下
棋。之后王珩问他:“遇到这种事你怎么能这么镇定呢?”他回答:“我只是暗中让着他黑了!”
后人评折;好有喜喜感的画面,裴遐一直要酒喝,估计是言行不当,司马直接发怒动手,裴遐估计也是理亏,也就容忍了,但是心里还是计较的。
我揣摩,裴遐或许喝酒喝多了,颐指气使,口无遮拦的大不敬。司马是周馥的一府之管,咋受得了他的气,可能看不惯裴遐是王珩的女婿,趋炎附势,狐假虎威也说不定。
褒义他们的雅量,令人不知真假。否则,不可能被砸,不可能被拖拽。假斯文,图雅量。自尊心都没了,死要面子还有理。
西晋时代的文人,官员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常喜欢拉帮结派,有人自命不凡,有人清高自傲,为抵毁某人名誉,无不试探,旁敲侧击,主人装聋作哑。除了自身因素影响外,时代环境也是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的影响因素。
同样在西晋,大家都知道“首富”石崇,采取最恐怖的斩美人的劝酒法。他命美人跪劝求王敦喝酒,不从被斩。又命绿珠,再三哀求,仍不从。王导看不过去就代他喝了,石祟还是狠下杀手。王敦是晋武帝的女婿,有恃无恐不买石崇的帐。石崇又不给王导面子,岂肯让王敦硬出头。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却白白冤死二美人。因富而名,因富而死的石崇,藏为绿珠,冤死缘珠,最终被诛三族。王敦也没啥好下场,最后被剖棺戮尸。到了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之礼安葬为时已晚。
佛教有个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那人答道:“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
信佛的善男信女,上庙宇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看他盘腿坐像以及大肚量。信佛之人念念有词领略悟性,通常与世无争,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
雅量,懂得包容别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修养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尺。我佩服韩信的雅量,当年胯下之辱,市人皆笑韩信,总以为怯。后来做了楚王的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当今有些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常在公共场合(所)一言不逊,先是辱骂后到大打出手。一冲动冷不丁酿成大祸,事后常会追悔莫及。小不忍则乱大谋,何不先自我掂量。多学习,多思考,多理性,从中学点涵养和能耐。互相谦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真正做到骂不还手,打不动手。
君不见,关乎人的生命的驾驶员,面临醉汉或“头脑发热”的人的无理取闹,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一份理智和冷静,随机应变各种方式。也包括各个对外服务窗口,为了社会安定,晓之以理的耐心和解释。使老百姓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些部门还专门设立一个委屈奖,以资鼓励更多的人避免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
诚然,社会在进步,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我们终要变老,人越老度量越大,使得蒙昧无知越少。不是因为他们锻炼了器量,而是因为他们慢慢学会不生气了。不为外事干扰,这样的度量才是真正的度量,才算得上是雅量。一个有雅量的人,才不虚度人生的岁月。
雅量之说,拋砖引玉。一得之感,分享文友。
器量,度量和雅量,无不包含人的言行举止。雅量泛指古人中的文人墨客,官员相互之间的来往,对方不敬之处,冷嘲热讽,恭维吹捧,有人自命不凡,唯雅量者荣辱不惊。
世说新语中,说的是王衍拜托族中一个人办事,结果过了很久也没有办完。有次两人在宴会上碰见,王衍就对那人说:“最近拜托您的那件事,怎么还没有完成?”结果那位族人大怒,举起一件食器砸在了他脸上,王衍沉默不语,把食器洗干净之后,牵着王导的手臂一同坐车离去。在车上,王珩照着镜子对王导说:“看你看我的眼神,我的脸是不是被砸得像牛背的青紫色?”
后人评折;王珩的话是句戏谑玩笑话,表示自己不跟人计较,哪怕在大众广庭下,表现了自己的宽宏大度。
我猜测,王珩说话不注意场合,问得出言无状。或许族人辈份比他高,管你当什么官。
山涛曾感慨地对别人说王珩:“不知道是哪位老妇人,竟然生出了这样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羊祜点评王衍““乱天下者,必此子也。”以上佐证,又不排除族人有点瞧不起他的人品。
另一则说的是,裴遐在周馥家做客,周馥做东宴请众人。裴遐正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负责给人倒酒。裴遐下着棋,不断要酒喝,司马管一府之事,行洒令,或劝酒等。裴遐吼三喝四,他无名火气一升,便把他拉过来拖拽到了地上。裴遐从地上爬起来,又回到了座位上,处变不惊,神色不变,依旧下
棋。之后王珩问他:“遇到这种事你怎么能这么镇定呢?”他回答:“我只是暗中让着他黑了!”
后人评折;好有喜喜感的画面,裴遐一直要酒喝,估计是言行不当,司马直接发怒动手,裴遐估计也是理亏,也就容忍了,但是心里还是计较的。
我揣摩,裴遐或许喝酒喝多了,颐指气使,口无遮拦的大不敬。司马是周馥的一府之管,咋受得了他的气,可能看不惯裴遐是王珩的女婿,趋炎附势,狐假虎威也说不定。
褒义他们的雅量,令人不知真假。否则,不可能被砸,不可能被拖拽。假斯文,图雅量。自尊心都没了,死要面子还有理。
西晋时代的文人,官员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常喜欢拉帮结派,有人自命不凡,有人清高自傲,为抵毁某人名誉,无不试探,旁敲侧击,主人装聋作哑。除了自身因素影响外,时代环境也是文人间“相轻”还是“相重”的影响因素。
同样在西晋,大家都知道“首富”石崇,采取最恐怖的斩美人的劝酒法。他命美人跪劝求王敦喝酒,不从被斩。又命绿珠,再三哀求,仍不从。王导看不过去就代他喝了,石祟还是狠下杀手。王敦是晋武帝的女婿,有恃无恐不买石崇的帐。石崇又不给王导面子,岂肯让王敦硬出头。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却白白冤死二美人。因富而名,因富而死的石崇,藏为绿珠,冤死缘珠,最终被诛三族。王敦也没啥好下场,最后被剖棺戮尸。到了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之礼安葬为时已晚。
佛教有个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假如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愿意要怎么办?”那人答道:“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
信佛的善男信女,上庙宇顶礼膜拜释迦牟尼佛,看他盘腿坐像以及大肚量。信佛之人念念有词领略悟性,通常与世无争,他们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
雅量,懂得包容别人,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修养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尺。我佩服韩信的雅量,当年胯下之辱,市人皆笑韩信,总以为怯。后来做了楚王的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当今有些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常在公共场合(所)一言不逊,先是辱骂后到大打出手。一冲动冷不丁酿成大祸,事后常会追悔莫及。小不忍则乱大谋,何不先自我掂量。多学习,多思考,多理性,从中学点涵养和能耐。互相谦让,互相包容,互相尊重。真正做到骂不还手,打不动手。
君不见,关乎人的生命的驾驶员,面临醉汉或“头脑发热”的人的无理取闹,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一份理智和冷静,随机应变各种方式。也包括各个对外服务窗口,为了社会安定,晓之以理的耐心和解释。使老百姓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些部门还专门设立一个委屈奖,以资鼓励更多的人避免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
诚然,社会在进步,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我们终要变老,人越老度量越大,使得蒙昧无知越少。不是因为他们锻炼了器量,而是因为他们慢慢学会不生气了。不为外事干扰,这样的度量才是真正的度量,才算得上是雅量。一个有雅量的人,才不虚度人生的岁月。
雅量之说,拋砖引玉。一得之感,分享文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