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面前的是38 × 8.5cm的小帧书法,上题“沈德潜故居”五字。落款介翁,显然是号,之前没听说过;钤白文“柳林印”,柳林,先前也没听说过。
字与故居悬挂的黑底金字匾额毫无二致,确实是原匾所本。
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沈德潜虽然六十七岁高龄才得中进士,但此后人生开挂,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年九十七病逝,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
“诗坛耆硕,黜浮崇雅。福过灾生,埋忧地下。”沈德潜去世九年之后,却因卷入徐述夔案被乾隆下旨“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
江南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集》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诗句,被指寓有复明灭清之意,而沈德潜为徐作的传记却称赞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身虽死,劫难逃。
事实上,沈德潜88岁那年把新编的《清诗别裁》呈给乾隆皇帝时,“贰臣”钱谦益的诗列在全书之首已然逆了龙鳞。再加上诗集《归愚诗钞》中把以往替乾隆捉刀的诗全都收录了进去,《咏黑牡丹》一诗中又有“夺朱非正色,杂种也称王”之句,其人“死”以悲剧收场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沈德潜当年归家前,乾隆曾对他说:“朕与之以诗始,亦以诗终。”一言成籤。
给这么一个人的故居题写匾额,当非等闲之辈。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底还是弄清了。原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德潜故居面临拆迁,江澄波先生极力想保下来,但无奈人微言轻,只得求助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柳林。柳林非常重视,直接给市里去了一封信,沈德潜故居不但保了下来,而且修缮一新。故居由柳林题额,顺理成章。
柳林,1917年出生,曾任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市委第一书记、江苏省委第二书记,江苏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已于2001年去世。
1384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