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献《红军长征记》1938年外文版钩沉(之五)
□作者 广正书局
红色文献《红军长征记》1938年外文版,完整记录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行军。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重温《红军长征记》,是为了更好的纪念。
有些快乐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苦中作乐。一次,红军干部团爬雪山。到了山顶,看着周围晶莹的白雪,肖劲光提议吃“冰琪林”,得到大家的响应。陈赓、宋任穷、周士第、毕士悌、莫文骅、郭化若、陈明、冯雪峰、李一氓、罗贵波等,纷纷拿出自己的漱口杯,努力向雪堆下面挖。李一氓说:“谁有糖精,拿出公开。”毕士悌拿出 胃药瓶子,肖劲光拿出小纸包,郭化若拿出清道丸瓶子,这些瓶子和纸包中收藏的糖精,都被贡献出来。冰雪拌上糖精,成了难得的“美味”。周士第和陈赓边吃边逗:“我这杯冰琪林,比南京路冠生园的还美!”“我的更美,是安乐园的呢!”“安乐园给你多少宣传费!”这些后来在共和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当时都还是二三十岁的青年。草海莽莽,饥饿成了最大的威胁。红军每人带的青稞麦数量有限,尽管小心翼翼地按计划进食,最后几日还是断了粮,只能吃野菜、草根、牛皮带。
罗荣桓、贾拓夫几人一起 露营,吃了各自带的糌粑,仍觉饥饿,于是便倾囊而出,我出一点油麦粉,你出一点牛肉粉,他凑一点盐,煮了一盆面坨坨,饱餐一顿。这样一顿“盛餐”,也成了草地中的 美好记忆。 真正的快乐时光还是在哈达铺的几日。过雪山草地极大损耗了官兵的体能,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哈达铺物资比较丰富,红军部队决定,在此休整3天,改善生活,补充营养,恢复体力。部队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食得好”的口号。“官兵们一律发了一元大洋,所以当地小贩商人利市百倍。此地猪、羊、鸡、鸭价格甚廉,一百斤的大猪才卖五元大洋,二元大洋可买肥羊一只,一元大洋可买五只鸡,一毛大洋买十个鸡蛋,五毛钱可买一担菜蔬。鲁大晶部遗留下来之大米、白面,约数百担,食盐也有数千斤。”在这几天里,各部队“都割鸡杀鸭,屠猪宰羊,每天三顿,每顿三荤两素, 战士们食得眉飞色舞,喜气扬扬,互相见面时,哈哈大笑。当地群众的热情,营养丰富的伙食,让战士们精神大振,哈达铺因此被称为“红军战士加油站”,成了每位长征亲历者难忘的地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是人的天性,年轻的红军将士们也不例外。尽管长征路上更多的时候如李一氓所说的那样:“孔圣人还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军队中男女既没有,一切的‘欲’都寄到饮食上去了,累积成为战胜敌人的巨大力量!”
今天读到这些记录长征中鲜活细节的文字,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但丝毫没有亵渎红军英雄的形象,反而更让人感佩和惊叹在艰难岁月中迸发着的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