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书屋

实名认证
4 关注
155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你镜头下的秋天# 香坊火车站,宛如一座承载着岁月记忆与城市灵魂的历史丰碑,静卧在哈尔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它始建于 1898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东铁路的修建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香坊火车站的历史之门。从那时起,它便成为了连接内外的重要枢纽,见证了无数旅人怀揣梦想的出发与归来。它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站点,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其建筑风格独具魅力,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俄罗斯风格的砖木结构,彰显出异域风情的华丽与庄重。那精美的雕花、古朴的色调,在阳光下闪烁着历史的光泽,仿佛每一处纹理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绿色的穹顶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香坊的天空,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它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走进香坊火车站,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站内的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老的候车大厅,那陈旧的长椅、斑驳的墙壁,承载过无数人的期盼与等待。在往昔的岁月里,这里人来人往,有奔赴战场的热血男儿,有追寻希望的贫苦劳工,也有异国他乡的旅人。他们在这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这些足迹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香坊火车站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如今,香坊火车站已成为哈尔滨旅游的一张独特名片。对于游客来说,它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地方。当火车缓缓驶入站台,那悠长的汽笛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历史在向人们发出邀请。周边的街道,保留着一些具有年代感的建筑和特色小店,与火车站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旅游文化区。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具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香坊火车站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他们在领略哈尔滨现代风貌的同时,也能深入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源,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旅游融合,展现出哈尔滨独特的魅力。
...展开全文
1.4万人阅读
52人点赞
收藏 1 2 52
#书中的旅行记忆# 80.90年代是我魂牵梦绕回不去的时光,敬我们这代人逝去的青春
5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62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吃汤圆,赏花灯# 灯市如昼时,恍若跌入《东京梦华录》的纸页。千枝火树琪花自檐角次第绽放,朱砂染就的宫灯悬作十二重楼阁,琉璃屏风后浮动着游龙戏珠的幻影,让人疑是张僧繇笔底墨龙挣破画壁,衔着隋炀帝"灯树千光照"的遗韵,将半片夜幕灼成暖玉色的琥珀。玉壶光转间,辛稼轩笔下"凤箫声动"的元宵魂魄穿透八百年时空,在灯轮九枝的缝隙里落下细碎的金箔,连桥畔枯柳都缠满了南朝《灯笼赋》里"烂若琼树,丛如华屋"的星芒。
灯影织就的浮世绘中,走马灯旋出盛唐《明皇杂录》里的霓裳羽衣,羊皮灯映着《武林旧事》记载的鳌山奇观,更有龙凤灯吞吐《西京杂记》中"金枝秀华"的煌煌气韵。游人衣袂沾染着苏味道"暗尘随马去"的朦胧诗意,孩童手持的兔儿爷灯忽明忽暗,恍若《帝京景物略》中"百兽率舞"的灯市穿越时空投下的碎影。当子夜更漏催动星河,满城灯火竟化作张岱笔下"林下漏月光"的斑驳,教人方悟这煌煌灯海原是红尘的倒影,须臾璀璨里藏着千年文明的星火。
1.3万人阅读
6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60
#西湖旅行# 雨幕垂落,青瓷天穹碾碎千斛明珠。湖面烟波碎作万叠冰绡,断桥残雪洇成水墨氤氲,画舫朱栏摇曳在藕花深处,雷峰塔影浸透苍青苔色。忽有银丝穿空掠水,惊起白鹭衔走半阙渔歌,柳浪闻莺处苔阶泛着冷玉光,曲院风荷间莲叶托起琉璃盏。天地恍若未干的长卷,雨脚正提着狼毫,在涟漪上题写六朝旧梦。
302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春暖花开# 仲春晦朔之交,天地仍浸在料峭寒烟里。泥土深处却悄然松动,冰层裂开蛛网似的细纹。草芽顶开腐叶,虫蚁破土振翅,仿佛惊蛰的铜漏滴穿冻土,万类生灵都在谛听那声远古的春雷。
辛夷举着玉盏最先漫过山腰,半开的海棠犹带宿雨清泪。最妙是溪畔野樱,细雪般的花瓣簌簌飘坠,竟在暮色中泛着微蓝荧光。这些寂寞开落三百年的精魄,垂首聆听地脉深处的偈语,将轮回的密语绣进年轮。
我立在满山香雪间,忽觉衣襟沾满星芒。原来不是花动,不是风动,是亘古的辰光正沿着花脉游走。千树万树刹那芳华,原是天地吐纳间漏出的半阕残章。
2614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1 1 31
#新年的第一本书# 大年初五,玄武湖畔信步寻幽。六朝烟水氤氲未散,忽见青砖黛瓦间藏着一处书斋,飞檐下"先锋"二字如墨梅点染。推开斑驳木门,书香与腊梅暗香竟在梁间缱绻,恍见王安石泊舟得句,刘勰秉烛著文,千年文脉在书页簌簌声中流转。此地非止书店,实乃金陵文心栖居之所,旧时王谢堂前燕,今衔诗书入万家。
119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新的一年,祝所有书友们,新年大吉,蛇年行大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14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7
#收书人的苦与乐# 于书海藏珍间,寻心灵归泊处
今天去了一家大学书店收书!
在喧嚣纷扰的尘世中,收购书店藏书,宛如开启一场与往昔岁月、与深邃思想的隐秘对话,为疲惫的心灵觅得一方宁静港湾,带来至深且隽永的快乐。

当踏入那弥漫着墨香的书店,目光扫过书架上林立的书籍,仿若能看见无数智慧的星辰在闪烁。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在孤独中思索、在生活里沉淀的产物。收购这些藏书,就如同将这些宝贵的灵魂碎片一一拾起,拼凑成一幅专属于自己的精神拼图。

收购藏书,是对知识的虔诚叩拜。每一本被纳入囊中的书籍,都是一座等待挖掘的宝藏。在翻动书页间,我们能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智者促膝长谈。从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领略哲学的深邃思辨,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感受家族兴衰与人性幽微。在知识的滋养下,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视野愈发开阔,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间万象。这种对知识的探索与积累,带来的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充实与满足,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快乐。

这一过程,亦是对文化传承的默默坚守。书店,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那些泛黄的书页、斑驳的封面,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赓续。收购藏书,让这些承载着文化火种的书籍不至于在时光的洪流中消逝,而是在新的主人手中延续生命。我们仿佛成为了文化接力赛中的一员,肩负着将智慧火炬传递下去的神圣使命。当我们抚摸着这些书籍,便能感受到文化的脉搏在指尖跳动,这种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感觉,赋予了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带来了一种庄重而深沉的快乐。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收购书店藏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琐事困扰,心灵疲惫不堪。而当我们置身于满是藏书的空间,翻开一本书,便如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之地。在这里,我们可以忘却外界的纷扰,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让心灵得到深度的休憩与滋养。这种在书海深处寻得的宁静与归属感,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比拟的,它带来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快乐,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展开全文
152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祥龙贺瑞辞旧岁,瑞气盈门福满绥。值此新元肇始、万象更新之际,愿君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忆往昔岁月,恰似“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纵遇风雨,亦怀壮志;瞻明日征程,可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迈,同瞻远景,共赴新程。
愿尔新岁启封,嘉言懿行。朝朝皆胜意,暮暮皆温柔。家宅常聚和乐之喜,友朋长拥互助之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修己身以立世;怀瑾握瑜,风禾尽起,展宏图而耀芒。且待他年回首,过往皆序章,前路皆坦荡,所行皆美好,所念皆如愿,岁岁常欢愉,年年皆胜景。
109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书中的旅行记忆# 大理古城宛如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的遗世明珠,静静卧在苍山洱海之间,散发着古朴而迷人的光泽。当你踏上这片土地,那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就像古城岁月的脉络,每一块石板都似一位沉稳的老者,沉淀着往昔的记忆,在时光的轻抚下,悠悠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街边的古建筑错落林立,飞檐斗拱好似苍鹰舒展着有力的臂膀,随时准备搏击长空;雕梁画栋仿佛是能工巧匠们用时光之笔绘就的精美织锦,尽显白族人民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每一处细腻的花纹都宛如历史在轻轻呢喃,讲述着往昔的繁华盛景,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古城的城墙犹如一位坚毅的卫士,身披斑驳的铠甲,那是岁月镌刻的勋章,它傲然挺立,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替、战火的纷飞洗礼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五华楼宛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傲然耸立于城中央,庄重威严地俯瞰着这片土地上的烟火人间,曾经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它,虽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却依旧保持着那份从容与淡定,默默地向后人传递着往昔的辉煌。

街边流水恰似一条欢快的丝带,轻盈地环绕着古城,清澈见底的水中,游鱼戏石,似与行人嬉戏逗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两岸垂柳依依,如绿衣少女的发丝随风翩翩起舞,婀娜多姿。远处苍山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巍峨连绵,山顶积雪皑皑,像是给巨龙披上了一层洁白的披风,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它与澄澈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仿若一幅水墨丹青,为古城增添了雄浑壮阔的背景。洱海波光潋滟,浩渺无垠,仿若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镜,将古城的绰约风姿倒映其中,山水相依,浑然天成,大理古城的优美景致与深厚历史底蕴交织相融,仿若一场醉人的梦,令每一位到访者心驰神往,沉醉不知归,仿佛被古城的魅力轻轻拥入怀中,不愿醒来。
...展开全文
152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书中的旅行记忆# 大理古城:岁月长卷里的风华遗珠

大理古城,静卧于苍山洱海间,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墨客,蘸着千年的时光,在西南一隅绘下不朽诗章。踏入城门,青石板路率先铺开历史的纹路,每一块石板都被岁月打磨得圆润,承载过南诏、大理国的马蹄声声,驮负过马帮的货物与传奇,凹陷处积着雨水,恰似倒映往昔的澄澈眼眸。

五华楼拔地而起,飞檐斗拱挑破流云,曾是会盟宴请之所,盛时贤士云集、歌舞不休,彰显王朝气度。如今,登楼远眺,街巷纵横、屋瓦连绵,仿若历史棋盘,百姓的烟火日常是眼下活态的棋路;余晖洒下,金芒勾勒古楼轮廓,恍惚间,鼓乐重鸣,大理盛世于光影里复苏。

洋人街别具风情,西式餐吧、手工艺品店错落,看似格格不入,实则是文化交融的勋章。百年前西方旅人叩开古城门扉,带来新奇玩意儿,本土文化坦然接纳、化为己用,碰撞出独有的包容魅力,咖啡香与茶香交织,吉他弦音和三弦曲调共融。

夜幕低垂,古城未眠。红灯笼逐次亮起,给白墙黛瓦披霞衣;四方街人头攒动,民间艺人摆弄绝技,喷火、舞刀,喝彩声震碎夜色静谧。食肆飘出饵丝、破酥粑粑的香气,勾动味蕾,暖胃且暖心,引得游子寻味归巢。

大理古城不只是青砖石瓦的堆砌,它是白族先辈的智慧结晶,藏着段氏荣光、马帮冒险,容纳多元文化的百川归海。历经烽火、朝代更迭,仍平和如初,于快节奏时代稳稳守住慢生活的底气,赠予来客一场回溯时光、静悟人生的绮梦,任谁到访,都不免沉醉在这有韵、有史的古城余温中。
...展开全文
3168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书中的旅行记忆# 在彩云之南的大理古城西郊,苍山应乐峰下,崇圣寺三塔卓然而立,如同一部用砖石写就、直指苍穹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封存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每一道轮廓、每一块基石,皆在悠悠时光中沉吟着深邃的故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变迁,激荡着历史的回响,叩问着当下世人对传承与流逝的思索。

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崇圣寺三塔,约当公元九世纪,那是一个西南边陲风云激荡却又文化喷薄的年代。彼时,南诏政权强势崛起,在中原文化与南亚、东南亚异域文明的交融汇聚点上,以开放包容之姿,孕育本土独特信仰与艺术华章。三塔的奠基,是权力与宗教深度缠结的盛举,主塔千寻塔巍峨高耸,仿若神工以巨擘擎天,通高六十余米,方形密檐式造型,层层叠叠而上,似要贯通天地人三界,砖石间严丝合缝,尽显建造者鬼斧神工,彰显南诏王室对佛教尊崇,欲借佛力护佑社稷、凝聚人心,在西南一隅构筑精神与统治的双重高地。

相伴而生的两座小塔,如忠诚护卫,拱卫主塔左右,八角形楼阁式,灵动秀雅,又与千寻塔和谐共生,三者成鼎足之势,在洱海西畔投下修长且庄严的剪影,映照于波光粼粼湖面,宛如仙境圣境落凡尘,引得四方信徒、商旅纷至沓来,香火缭绕、梵音袅袅,成为南诏佛教昌盛、文化繁荣最直观注脚,彼时,周边崇圣寺殿宇恢宏,僧众云集,经藏浩瀚,大理仿若佛国净地,闪耀于历史文化星河。

唐宋更迭,中原王朝变幻,大理国承继南诏衣钵,更是将崇圣寺三塔奉为“佛都”核心象征,广施佛事,修缮扩建,铸佛像、刻经卷,让这组建筑在宗教艺术上登峰造极。数位大理国段氏帝王于此禅位出家,舍江山浮世繁华,入佛门青灯古佛旁,为三塔添一抹传奇色彩,权力与信仰于此完成独特轮转,塔下石板路印刻帝王、僧侣、百姓的虔诚足迹,砖石铭记“妙香古国”风华绝代,大理在佛光庇佑下,于华夏西南书写独树一帜文化篇章,中原礼教、边地豪情、域外梵风在三塔下水乳交融。

然岁月从不留情,历史步入明清,战火纷飞、世事飘摇,崇圣寺屡遭兵燹,殿宇倾颓,僧散经毁,往昔辉煌盛景如梦幻泡影渐次破碎,只剩三塔孤守残阳,在风雨侵蚀、地震摇撼中坚挺,砖石斑驳、檐角残损,却似沉默卫士,守望着这片土地记忆,见证大理从盛极一时佛国,在时代洪流下走向沉寂,民族融合、文化变迁浪潮拍打,古老文明在传承与断裂间挣扎,往昔佛音远逝,空余塔身承载历史厚重,拷问后人:如何护文明火种不熄?

近现代曙光初照,文物保护号角唤醒沉睡瑰宝,修缮工程接力展开,考古探秘层层揭开三塔尘封过往,新一辈匠人与学者以敬畏之心、精妙技艺,拂去历史尘埃,扶正残损塔身,重现塔刹华光,周边崇圣寺亦渐次复建重生,再现古刹庄严。如今,三塔迎四方来客,于苍山洱海间成为文化坐标,不只是观光胜景,更是连接古今脐带,警醒世人珍视历史馈赠,铭记民族文化根系,思忖传承薪火之道,在全球化浪潮下,莫让岁月沉淀瑰宝再度沦为时代遗珠,以史为笔,续写文明不朽新章。
...展开全文
6776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你镜头下的秋天# 今天跟朋友驾车路过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有一处令人肃目之地——八女投江殉难地。

岁月回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八位抗联女战士在背水战至弹尽的绝境下,宁死不屈。她们的身姿宛如乌斯浑河上不屈的青松,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她们选择了以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方式捍卫尊严与信仰。她们的事迹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壮烈的华章,她们的精神如洪钟大吕,穿越时空,警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这是无畏的勇气,是坚定的信念,是对国家和民族最深沉的爱,她们将永远被铭记于历史长河,熠熠生辉。
116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你镜头下的秋天#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令人喟叹的故事,那便是宋徽宗与宋钦宗的“坐井观天”。

北宋末年,风云变幻,金兵的铁蹄如汹涌浪潮般踏破了北宋的宁静山河。宋徽宗,这位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凡造诣却疏于朝政的帝王,面对金兵的逼近,慌乱不已。他那曾经沉浸于书画诗词、构建奇巧园林的心思,此刻全然被恐惧占据。而宋钦宗,接过了这摇摇欲坠的江山,却也无力回天。

当汴京沦陷,这对父子皇帝沦为了金兵的阶下囚。他们被掳北上,一路历经艰辛,受尽屈辱。最终,被囚禁在了五国城的一处偏僻之地。传说中,他们所居之处极为简陋,仿佛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只能透过狭小的井口仰望那一方天空。

宋徽宗或许会在那昏暗的角落里,想起曾经奢华的宫廷生活,那些挥毫泼墨、品鉴古玩的惬意时光,此刻都成了遥远的梦幻。宋钦宗也只能在无尽的悔恨中,望着井口那一小片天空,思索着北宋是如何在他们手中一步步走向覆灭。

那井口之上的天空,时而湛蓝如往昔北宋的晴空,却再也照不进他们那黑暗冰冷的囚室;时而阴云密布,恰似他们心中无法驱散的愁云惨雾。他们在这“坐井观天”的困境里,感受着国破家亡的剧痛,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轰然崩塌。

岁月悠悠,宋徽宗与宋钦宗的这段“坐井观天”的经历,就像一道深深的历史疤痕,时刻提醒着后人,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统治者的作为息息相关,也让那段北宋末年的沧桑历史,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上,供后人凭吊与反思。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