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二(下)
年少时,马二出奇的顽。
有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西梁村的街道上就会看到马二父母一前一后地走着,要么是马二母亲挎着一个箩筐,里面放的不是鸡蛋就是自己做的炸油饼或是猪肉炖粉条,要么就是马二父亲手里提着一细条猪肉,当然是冬天刚杀了自家的猪。他们是走在前往道歉的路,短短几分钟的路,他们艰辛而漫长地走了几年。
马二成名很早,当然是在村里。
马二第一次让人“刮目相看”是在二年级时,教语文的是位女老师,马二那时成绩还可以,女老师经常表扬他。有一次,在作文课上讲到了青蛙,老师讲了青蛙的好处,还吟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说了很多,孩子们虽有些不懂,但听着很美。在那个炎热的夏日,金五给马二出了一个让他好奇不已的主意:女老师喜欢在青蛙堆里睡,咱们抓一只放在粉笔盒,看看她怕不怕?
这个想法太伟大了,让马二激动不已。他气喘吁吁,跑得脸红心跳地把一只让一班女生哇哇乱叫着躲闪的青蛙,笑嘻嘻地放在了粉笔盒。
结果可想而知……
受批评的马二,等父母来学校,忙叫金五和他出去逃一会儿学,但金五拒绝了。马二一时性急上去将金五按倒就开揍,平时笑嘻嘻的金五被揍成了个泪人,还流了鼻血。但马二始终没有说出是金五的主意,即使他放学回去看到父母挎着箩筐去金五家也没吐一个字。可金五的供述不一样,他一边抽泣一边对马二父母说:“老师给念诗,说睡在青蛙堆里好。他就和我说,‘咱们捉一只,看看老师怕不怕’。他下课就想去抓,我不让他去。看你们去了学校,怕了,又让我和他逃学,我不走他就打我了。”
这件事,要说也还是小孩子的玩性,很快就过去了,更奇怪的是丝毫没有影响马二与金五的感情,两人照旧该玩就玩。金五的主意有时也太妙了,每次金五都没说完。马二就笑起了:“行,行,好,干。”
这一次是掏鸟窝,天已黑下来了,马二带着几个孩子在一间房子后寻鸟窝,“啪啦啪啦”,几只麻雀在他们手电晃照下,飞了出来。房檐太高,一个孩子架起另一个孩子也够不着,金五拿着手电悄悄地房前房后照了一圈,然后又站在房后远远地照了照房顶,压着嗓子:“老二,找根绳子,挽个圈,扔上去套了烟洞上。”金五就是金五,他的主意,马二的行动,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名留村史的点击量惊人的“短视频”。
绳子找来了,马二从小放马练就的本领派上了用场,“嗖”一下,绳圈落在了烟囱上,马二拉了拉感觉还行,但不知谁说了句:“咱们一起用劲,拉一拉,看看吃住吃不住,万一上去,绳子不吃力,摔跌下来怕碰着了。”“就是。”其他附和道。
“唿𠾐嗵!”带着浓浓烟熏味的土坯七零八乱地落下来。“跑哇。”不知谁喊了一声,几个孩子“嗖嗖”地向各个方向跑了。
马二父亲第二天费了半天功夫才给人家修好,一边修一边还不停地给说好话,还有一边是骂马二。
六年级时两人起过一次冲突,不过是一次冷冲突。这时随着年龄的增加,金五已注意打扮,在女生面前已懂得形象问题了。马二有点不理解:“你油头粉面地装个女的,想干啥?”金五笑笑也不理他。
有一天,金五带着一塑料袋干腌菜到了学校。有人要,金五不给,几个女生围过去,金五不知悄悄地说了些什么,那些女生就都把自己作业本的白刚连纸齐齐裁几张与金五换了干腌菜,一会儿,金五就把干腌菜换成了厚厚一沓纸。
第二天,马二也拿了一塑料袋干腌菜,不过他不换纸,他是给人发,每人几根,发到金五那儿,想绕着走,谁知金五站起来,一脸笑:“老二,我,老二,多给几根。”一班人都静静地看着他俩,二马愣了一下,笑了:“你,我一根也不给。”金五坐了下去,还是一脸的笑,但眼里的火却足以把马二烧成灰。
这件事过后没几天金五就退学了。按他妈的说法是:去了南方一个县城的亲戚那里学技术去了,学习不好,“再说了,混上个马二,学不好不说了再学赖了,还不如早点出去学挣钱。”
两年后金五回来了,技术学没学成,一村人没一个人知道。不过这时马二正好辍学了,两人一下子形影不离了,天天混在一起,要么去外村赌博,要么半夜掐别人个鸡……
几年后的那次砸窗事件爆发不久,马二与金五就都离开了西梁。后来听说,金五在南方发了大财,开公司,办厂子,大得很。但没有人见过。不过,几年后,金五让人把父母接走了,兄弟姊妹们也都寻他去了。
马二再次回到西梁村时领着老婆孩子,当他泪流满面地走进那间窑洞时,迎接他的只有老态龙钟的父亲坐在炕头上,马二一声“大”,让老人大吃一惊,随即父子俩抱头大哭。那个挎着箩筐走在西梁大街上为他到处向人道歉的老母亲,最终没有看到成家立业的马二。她撒手人寰之际,叮嘱别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马二。马二在母亲坟前躺了三天三夜,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西梁村后爬花梁来回振荡,振的西梁村的眼泪也簌簌地往下落……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在一座城市的几个西梁人碰在一起,正好有马二和我。慢慢地,马二又走进了我的生活,又滑稽地走在了我这笨拙而又幼稚的笔端。比马二自己还“笨”。 ...展开全文
年少时,马二出奇的顽。
有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西梁村的街道上就会看到马二父母一前一后地走着,要么是马二母亲挎着一个箩筐,里面放的不是鸡蛋就是自己做的炸油饼或是猪肉炖粉条,要么就是马二父亲手里提着一细条猪肉,当然是冬天刚杀了自家的猪。他们是走在前往道歉的路,短短几分钟的路,他们艰辛而漫长地走了几年。
马二成名很早,当然是在村里。
马二第一次让人“刮目相看”是在二年级时,教语文的是位女老师,马二那时成绩还可以,女老师经常表扬他。有一次,在作文课上讲到了青蛙,老师讲了青蛙的好处,还吟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说了很多,孩子们虽有些不懂,但听着很美。在那个炎热的夏日,金五给马二出了一个让他好奇不已的主意:女老师喜欢在青蛙堆里睡,咱们抓一只放在粉笔盒,看看她怕不怕?
这个想法太伟大了,让马二激动不已。他气喘吁吁,跑得脸红心跳地把一只让一班女生哇哇乱叫着躲闪的青蛙,笑嘻嘻地放在了粉笔盒。
结果可想而知……
受批评的马二,等父母来学校,忙叫金五和他出去逃一会儿学,但金五拒绝了。马二一时性急上去将金五按倒就开揍,平时笑嘻嘻的金五被揍成了个泪人,还流了鼻血。但马二始终没有说出是金五的主意,即使他放学回去看到父母挎着箩筐去金五家也没吐一个字。可金五的供述不一样,他一边抽泣一边对马二父母说:“老师给念诗,说睡在青蛙堆里好。他就和我说,‘咱们捉一只,看看老师怕不怕’。他下课就想去抓,我不让他去。看你们去了学校,怕了,又让我和他逃学,我不走他就打我了。”
这件事,要说也还是小孩子的玩性,很快就过去了,更奇怪的是丝毫没有影响马二与金五的感情,两人照旧该玩就玩。金五的主意有时也太妙了,每次金五都没说完。马二就笑起了:“行,行,好,干。”
这一次是掏鸟窝,天已黑下来了,马二带着几个孩子在一间房子后寻鸟窝,“啪啦啪啦”,几只麻雀在他们手电晃照下,飞了出来。房檐太高,一个孩子架起另一个孩子也够不着,金五拿着手电悄悄地房前房后照了一圈,然后又站在房后远远地照了照房顶,压着嗓子:“老二,找根绳子,挽个圈,扔上去套了烟洞上。”金五就是金五,他的主意,马二的行动,让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名留村史的点击量惊人的“短视频”。
绳子找来了,马二从小放马练就的本领派上了用场,“嗖”一下,绳圈落在了烟囱上,马二拉了拉感觉还行,但不知谁说了句:“咱们一起用劲,拉一拉,看看吃住吃不住,万一上去,绳子不吃力,摔跌下来怕碰着了。”“就是。”其他附和道。
“唿𠾐嗵!”带着浓浓烟熏味的土坯七零八乱地落下来。“跑哇。”不知谁喊了一声,几个孩子“嗖嗖”地向各个方向跑了。
马二父亲第二天费了半天功夫才给人家修好,一边修一边还不停地给说好话,还有一边是骂马二。
六年级时两人起过一次冲突,不过是一次冷冲突。这时随着年龄的增加,金五已注意打扮,在女生面前已懂得形象问题了。马二有点不理解:“你油头粉面地装个女的,想干啥?”金五笑笑也不理他。
有一天,金五带着一塑料袋干腌菜到了学校。有人要,金五不给,几个女生围过去,金五不知悄悄地说了些什么,那些女生就都把自己作业本的白刚连纸齐齐裁几张与金五换了干腌菜,一会儿,金五就把干腌菜换成了厚厚一沓纸。
第二天,马二也拿了一塑料袋干腌菜,不过他不换纸,他是给人发,每人几根,发到金五那儿,想绕着走,谁知金五站起来,一脸笑:“老二,我,老二,多给几根。”一班人都静静地看着他俩,二马愣了一下,笑了:“你,我一根也不给。”金五坐了下去,还是一脸的笑,但眼里的火却足以把马二烧成灰。
这件事过后没几天金五就退学了。按他妈的说法是:去了南方一个县城的亲戚那里学技术去了,学习不好,“再说了,混上个马二,学不好不说了再学赖了,还不如早点出去学挣钱。”
两年后金五回来了,技术学没学成,一村人没一个人知道。不过这时马二正好辍学了,两人一下子形影不离了,天天混在一起,要么去外村赌博,要么半夜掐别人个鸡……
几年后的那次砸窗事件爆发不久,马二与金五就都离开了西梁。后来听说,金五在南方发了大财,开公司,办厂子,大得很。但没有人见过。不过,几年后,金五让人把父母接走了,兄弟姊妹们也都寻他去了。
马二再次回到西梁村时领着老婆孩子,当他泪流满面地走进那间窑洞时,迎接他的只有老态龙钟的父亲坐在炕头上,马二一声“大”,让老人大吃一惊,随即父子俩抱头大哭。那个挎着箩筐走在西梁大街上为他到处向人道歉的老母亲,最终没有看到成家立业的马二。她撒手人寰之际,叮嘱别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马二。马二在母亲坟前躺了三天三夜,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西梁村后爬花梁来回振荡,振的西梁村的眼泪也簌簌地往下落……
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在一座城市的几个西梁人碰在一起,正好有马二和我。慢慢地,马二又走进了我的生活,又滑稽地走在了我这笨拙而又幼稚的笔端。比马二自己还“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