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是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就会出现“劣币日繁,良币日亡”现象,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逆淘汰现象。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挤车插队的人总能捷足先登,循规蹈矩排队的人总也上不了车。
在当今官场,占上风的往往不是那些最优秀者,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的法则并不起作用。其实世界的法则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人间的王道就是阴谋诡诈,所谓的文明法治,只不过是丛林法则加了一点假仁假义的虚伪。
纵观中国历史,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这不禁让我怀疑,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何在,岂不成了失败主义哲学?人的天性在乎趋利避害,那谁还看论语呀。但从“劣币驱逐良币”的角度看,事实就是君子注定被小人淘汰,儒家思想就是失败主义哲学,它以一种阿Q精神,给失败者一种道德优胜感,从而坚定在一个失败者的位置上继续生活的信心。
按照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不管你具备多么出色的才能,也不论你有着如何优秀的品质,只要你没有获得领导的认可,就会遭遇到无尽的痛苦和尴尬。如果选人用人不是依规依法,而是领导对你的看法,你的水平能力再重要,也比不上领导对你的看法重要,你千好万好,唯独你的领导不讨好,也是一概徒劳。就算你才华横溢,刚正不阿,独善其身,也会成为异己分子,被排除出局。在“逆淘汰现象”现象中,越是德才兼备、工作能力强的人越是会被淘汰,难以升迁。因为他们看不惯那些不学无术、靠溜须拍马爬上去的人,不屑于给那些他瞧不起的所谓“领导”送礼。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一样的人,坐不到一条板凳上。
所谓官场“劣市驱逐良币”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腐败,其具体表现为:善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者升迁提职并与受贿官员构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走此途者即成异类,不仅无缘重用,且会受排挤打击,甚至会被撤职免职。正派人和不正派人天生就是矛盾,不正派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不除掉正派人是不行的。现实中,一些人花钱买了官,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排除异己,去掉不听话的人。有些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好人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买官卖官的结果,但它比买官卖官更可怕,它黑白颠倒、严重危害党和政府的威信。“逆淘汰”一但盛行,当地社会风气即受到严重破坏,因为它颠覆了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念,让随波逐流、唯利是图的实用主义观念占据上风,从而使歪风邪气大行其道,以至于产生道德沦丧,信仰危机等一系列人格扭曲现象。“逆淘汰”如果长时间存在,群众的失望、愤懑情绪就会蔓延,甚至会损害党的执政基础。
“逆淘汰”还是衡量一个地方干部廉政情况的重要指标。一个地方出现这个可怕的现象,则标志这一地区的官员腐败问题,必然窝案、串案不断。“逆淘汰”的背后推手,必然是地方和单位领导的自私、短视、无知和低能,必然是领导的低级红、高级黑,只有将他们铲除殆尽,才会还社会一个政治清明。
我们且拭目以待。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