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天气不好 也没收到什么书
忙着上班工作
今天起了个大早 决定出去碰碰运气
碰到了一位废品的阿姨
从三轮车上 扔下一只麻袋 倒出了一些书信 起初没有注意 捡到之后还是有意外之喜 发现了一些邹云翔老先生的家信及个人手稿 内心还是比较激动的
连忙打包带走 回家来不及整理,就整理了一小部分 赶紧去上班 ……
下班回家继续整理。
邹云翔教授:一代名医,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著名中医学家,肾病、老年病专家,一级教授、全国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创始人之一并任院长28年,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一至四届人代会代表,全国第二、三、四届人代会代表,中共江苏省委第六届候补委员,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30余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中医保健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热情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誉满神州
邹云翔
主要成就
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
擅长
肾病、老年病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89年
主要经历
邹云翔先生1916年毕业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年轻时指教宇文家祥周新镇小学,曾任小学、中学教师、校长等职。1925年夏,江南流行鼠疫,其母病亡,遂决心弃教从医,去武进拜孟河费伯雄高徒刘莲荪为师,1929年学成归里,开业行医。1935年,应上海中医协会理事长丁仲英之聘,去上海主编《光华中医药杂志》,并在丁仲英的诊所应诊,向丁仲英学习,1937年该杂志在战火中被迫停刊。抗战爆发后在沪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担任中医救伤医院内科主任,不久随该院内迁武汉、重庆。在内迁途中,他向中医喉科专家张嘉炳学习喉科医术,至重庆后又拜著名中医学家补一为师,又随当时最有名中医张简斋临证一段时间。因此,他的医术日见进步,掌握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喉科各方面的知识,对肾病的诊治钻研尤深,从40年代起,邹云翔的医术已崭露头角。在重庆期间兼任中苏文化协会会医,数年后又经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推荐为司法部医官。
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无锡开设诊所,1954年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先后任任副院长、院长。后又兼任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同时他又是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虽然工作繁忙,社会活动又多,但他是还是坚持医学理论研究和定期门诊。1954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医肾病小组,开展了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1955中,出版了他的著作《中医肾病疗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肾病的中医学专著,在医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之后又相继发表了多部书籍和20多篇论文。 ...展开全文
忙着上班工作
今天起了个大早 决定出去碰碰运气
碰到了一位废品的阿姨
从三轮车上 扔下一只麻袋 倒出了一些书信 起初没有注意 捡到之后还是有意外之喜 发现了一些邹云翔老先生的家信及个人手稿 内心还是比较激动的
连忙打包带走 回家来不及整理,就整理了一小部分 赶紧去上班 ……
下班回家继续整理。
邹云翔教授:一代名医,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著名中医学家,肾病、老年病专家,一级教授、全国第一批中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创始人之一并任院长28年,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一至四届人代会代表,全国第二、三、四届人代会代表,中共江苏省委第六届候补委员,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担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医师30余年,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中医保健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热情为老百姓看病,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誉满神州
邹云翔
主要成就
我国中医肾病学宗师
擅长
肾病、老年病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89年
主要经历
邹云翔先生1916年毕业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年轻时指教宇文家祥周新镇小学,曾任小学、中学教师、校长等职。1925年夏,江南流行鼠疫,其母病亡,遂决心弃教从医,去武进拜孟河费伯雄高徒刘莲荪为师,1929年学成归里,开业行医。1935年,应上海中医协会理事长丁仲英之聘,去上海主编《光华中医药杂志》,并在丁仲英的诊所应诊,向丁仲英学习,1937年该杂志在战火中被迫停刊。抗战爆发后在沪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担任中医救伤医院内科主任,不久随该院内迁武汉、重庆。在内迁途中,他向中医喉科专家张嘉炳学习喉科医术,至重庆后又拜著名中医学家补一为师,又随当时最有名中医张简斋临证一段时间。因此,他的医术日见进步,掌握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喉科各方面的知识,对肾病的诊治钻研尤深,从40年代起,邹云翔的医术已崭露头角。在重庆期间兼任中苏文化协会会医,数年后又经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推荐为司法部医官。
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无锡开设诊所,1954年奉命筹建江苏省中医院,先后任任副院长、院长。后又兼任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同时他又是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中医学会副理事长。虽然工作繁忙,社会活动又多,但他是还是坚持医学理论研究和定期门诊。1954年,在他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医肾病小组,开展了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研究。1955中,出版了他的著作《中医肾病疗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肾病的中医学专著,在医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之后又相继发表了多部书籍和20多篇论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