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知识分子为何难以创造新思想?
我们观察到,当代许多知识分子虽然拥有大量知识、熟读各种经典,却很少能提出真正原创性的思想体系,其原因在于:
1. 他们的思维出发点不是回归第一性原理,而是简单的地源袭权威的思想体系;
2. 他们往往在已有体系中打转,进行术语上的修补和延伸,而不是从自然法出发重新建立认知结构;
3. 他们习惯于用“某位思想家的理论”作为认知框架,而不是从世界实际运行的规律中归纳和推理。
二、权威崇拜的五个逻辑误区
1. 循环论证:
迷信“某圣人是正确的”,然后再用圣人的理论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常见的逻辑闭环,无法产生真正的知识。
2. 对立视角的排斥:
一旦某种思想与其崇拜的圣人体系不一致,就立刻视为错误或异端,缺乏对不同思路的冷静比较与反向验证。
3. 错将经典等同于真理:
将“被记载下来”与“被证明为真”混为一谈,忽视了理论是否符合自然法的检验标准。
4. 理论僵化:
思维始终围绕某套结构运行,缺乏脱框重构能力,导致理论上无重大突破,实践上无根本创新。
5. 社会驱动代替真理驱动:
在大众舆论、学术地位或话语权的压力下,更倾向于“安全发言”“讨好权力与大众”而非“真实思考”。
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建立知识体系
圆道哲学主张:思想的起点不是某本书、某位圣人、某种学派,而是自然法本身——即自然界与人类行为中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任何哲学理论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推理层次:
1. 从自然观察中归纳出基础现象(格物致知);
2. 用逻辑推理检验这些现象的普遍性与因果关系;
3. 建立一个不依赖权威、语言、文化的普遍法则体系。
这正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类似于马斯克在工程学中提倡的“跳过经验主义,直接从自然规律建模”的思想逻辑。
四、圆道哲学对理论家的定义
因此,圆道哲学下,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他以自然法为唯一的出发点,而非权威思想;譬如牛顿、洛克、亚当斯密都是这样的。
2. 他能将经验与观察还原到自然或天道逻辑问题上,再层层推导;
3. 他对任何思想,包括自己的,保持持续的验证态度,而不是自负、崇拜与重复。
这意味着,理论创新的前提,是彻底摆脱对“正确答案”的期待感,改为独立面对现实本身的复杂性,重新出发。
五、反权威的根本理由是逻辑,而不是情绪
圆道哲学反对权威主义,并非因为“权威不好”这种情绪化判断,而是基于以下逻辑推理:
1、真理的标准不应是“谁说的”,而应是“是否符合自然法”;
2、一切理论必须能被理性推理和现实检验所支持,否则无效;
3、对权威的依赖会形成认知惰性,最终导致理论僵化与知识垄断。
因此,摒弃对权威的依赖,是保持思想活力、接近真理的必要条件。